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春秋骄子,战国失败

老子:春秋骄子,战国失败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持这种说法的人,可大体分为春秋、战国二说。持春秋说者认为,老子与孔子同为春秋末年人,并略早于孔子。其立论依据主要是《庄子》《礼记·曾子问》《吕氏春秋》以及《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等书的记载,所述内容大致为: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史官,熟知礼仪,又重质轻文。竹简本《老子》的出土,宣告战国派失败、春秋派胜利了。

老子:春秋骄子,战国失败

有学者推断,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其根据是,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仪制度,证明老子与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孔子生于公元前552年或551年,老子大约比孔子年长20岁。这一推断为多数研究老子的学者所接受,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学术共识。

如果这一推断能够成立,那么,按一般人的正常寿命计算,说老子是生活春秋后期的人,应该不会有什么异议。

然而,老子是什么年代的人?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已持续了很长时间。

有人认为,老子是西周时期的人。如清朝人张尔岐在《老子说略·序》中,说老子是西周的柱下史。当今有人推测,老子生卒的起止时间,大约在公元前889年至公元前759年,或者稍微往前或往后,即主要生活于西周中晚期,为西周中晚期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老子及其《道德经》思想即“柔弱胜刚强”思想,以及武术、以“民心”、“契约”为根本的民本思想、“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主张,是根本就不会产生于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只有西周中晚期大一统的天子专制和百姓反霸道、反暴政以动摇大一统天子专制的斗争,才是产生老子及其《道德经》思想的土壤。这种说法源自推测,并没有真凭实据。

多数人认为老子是东周时期的人。持这种说法的人,可大体分为春秋、战国二说。

持春秋说者认为,老子与孔子同为春秋末年人,并略早于孔子。其立论依据主要是《庄子》《礼记·曾子问》《吕氏春秋》以及《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等书的记载,所述内容大致为: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史官,熟知礼仪,又重质轻文。孔子曾几度向老子问礼,老子对孔子有所批评。后来,老子出关入秦,不知所终。

持战国说者认为,老子晚出,是战国时期的人。有人说在孔子和墨子之后、孟子和庄子之前,也有人说在庄子之后。其立论依据主要是对老子和庄子异同的分析,即按照所谓思想线索来推测,所述内容大致为:上述古书中关于老子的记载均不可靠,因为各书记载不仅相互矛盾,而且不少情节在事实上是根本不可能的,比如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孔子没有可能去见老子,老子批评孔子的话也是无的放矢。

两派争论多年,争执不下。到了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竹简本《老子》。据测定,竹简的墓葬年代在公元前四世纪中期至公元前三世纪初期。这是目前所见《老子》一书的最古传本。其抄写年代一定早于墓葬年代,而其成书年代自然还要更早。竹简本《老子》的出土,宣告战国派失败、春秋派胜利了。

回顾两派的主要论点,有如下几点:

(1)汪中根据《庄子·杂篇·让王》郑子阳给列子送粮食、《史记·六国年表》周安王四年(公元前398年)郑国杀国相驷子阳的记载,认为关尹与列子是同时代人,列子与郑子阳是同时代人,而驷子阳是战国时期的人,所以关尹、列子也是战国时期的人。又根据《庄子·天下》记载,关尹、老聃是同时代人。由此,他说老子只能是战国时期的人。高亨指出:汪中把郑子阳与驷子阳搞错了,与列子、关尹同时的是郑子阳,是郑国的君主,而公元前398年被杀的驷子阳是郑国的相,他们不是同一个人。按此关尹,即尹喜,又称关尹子。(www.xing528.com)

(2)在《文子·精诚》篇中有这样一段话:“老子说,秦、楚、燕、魏国的歌互不相同,但流传下来,都成为《乐经》的组成部分。”汪中认为,秦、楚、燕、魏是战国时期并立的强国,老子既然知道秦、楚、燕、魏,可见他生活在战国时代。詹剑峰指出:文子几乎全是借“老子”之口表述自己的观点,文子得见秦、楚、燕、魏,只是借老子之口讲出来而已,以此来论证老子生活在战国时代,是虚妄的。孙以楷认为:“文子是老子的弟子,战国时健在,他既然在著书时借老子之口,更可见老子是早于战国时代的人。”

(3)在《说苑·政理》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杨朱见梁王,说治理天下就像把一件东西拿在手里玩弄一样。”汪中认为,梁王就是梁惠王,杨朱是梁惠王同时代人,即战国时期的人,那么老子也比杨朱早不了多少年。詹剑峰等人反驳说:梁王不一定是梁惠王,六国称王固然是战国时候的事,但他们的先辈也是称王的。

(4)《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的儿子名叫宗,宗担任魏国的将领,被封于段干。”汪中、罗根泽等人认为,这位李宗就是《史记·魏世家》所记的魏安厘王四年(公元前273年)被封于段干的段干崇,崇与宗通用。既然老子的儿子李宗在公元前273年才被封于段干,那么老子就不会是两百年前春秋末年的那位老聃,而只能是公元前374年进入秦国拜见秦献公的太史儋。詹剑峰反驳说,从太史儋进入秦国(公元前374年)到段干崇被封(公元前273年),其间相隔101年。假定太史儋45岁左右入秦国,在35岁左右生李宗,那么到李宗被封时,也当有115岁左右了,这是超出常理的,可见李宗并不是段干崇。

(5)《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宗的儿子注,注的儿子宫,宫的玄孙假,假在汉孝文帝时当了官,而假的儿子解担任了胶西王卬的太傅。”梁启超、罗根泽等人据此认为,老子的八代孙李假与孔子的十三代孙孔安国都是汉景帝汉武帝时代的人,如果老子是比孔子年长一辈的老聃,那么这种情况未免不合情理。因此,老子只能是比孔子晚得多的太史儋,太史儋的八世孙与孔子的十三世孙同时代才合乎情理,才与《史记》记载的孔、老两家世系相符。詹剑峰提出三点加以反驳:①老、孔两家的后代并没有相差五、六辈,即使相差两三辈,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孔子的子孙确实短寿。②《史记》记载的孔、李两家的世系并不是完全可信的。③《史记》在此所说的“玄孙”并不是指子、孙、曾孙、玄孙的玄孙,而应该解释为“远孙”;既是“远孙”,就不一定是第八代。比如说,假定李假是老子的第十四代孙,他与孔子的第十三代孙同时代,那么老子比孔子早生几十年不是很合情理吗?

(6)战国派认为,《论语》《孟子》中都没有提到老子这个人,可见老子生于孔子、墨子乃至孟子之后。孙以楷指出:这一观点立论的逻辑前提应当是凡是《论语》《墨子》《孟子》中没有提到过的著名人物,都不会生活于孔、墨、孟之前。要使这个前提成立,又必须确证另一个前提,即《论语》《墨子》《孟子》把在他们之前的名人都提到了。这个前提显然是无法得到证明的,所以上述结论不能成立。詹剑峰也批评说:好像老子其人的存在是决定于孔子、墨子、孟子的一句话,而不须取决于历史的事实。一个历史人物的存在与否,竟决定于某个大人物是否提到他,这真是唯心论的方法。

(7)罗根泽认为,《史记》既然说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那就是表明老子生长在楚灭陈后,是楚国人而不是陈国人。孙以楷指出:对于一位生于甲国死于乙国,或生于甲朝代而死于乙朝代的历史人物,当后人为他写传记时,可以根据他出生的地点和时间,称他为甲国人或甲朝代人,也可以根据他死亡的地点和时间,称他为乙国人或乙朝代人。王船山是由明入清的人,有的史书称他为明末思想家,有的则称他为清初思想家。老子恰恰就是生于其故里属于陈国时而死于其故里属于楚国时的人。所以,依据《史记》的一句话,不能证明老子是战国时期的人。

(8)《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战国派矢口否认,认为这纯粹是道家庄子为抬高道家而编造出来的,而司马迁轻信了《庄子》编造的寓言,作为信史写进了老子传。孙以楷认为,孔子问礼于老子,有力地证明了老子是孔子的先辈。并批评说“凡是有利于我的,就承认,高呼司马迁伟大;凡是不利于我的,就不承认,指责司马迁听信谣言”,“这种睁眼不承认事实的做法是说服不了人的”。

春秋派还认为,说老子是春秋时人,最可靠的根据当然还是《史记》。孔子向老子问礼,这是司马迁一再记载的事实。此外,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也记载了四件孔子转述老聃讲礼的事。在道家著作《庄子》的“天道”、“天运”、“田子方”等篇中都讲孔子见老聃,“天地”、“知北游”等篇中记载老子与孔子之间的问答。这些都是无法否认的,证明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年长于孔子,是孔子所师事的长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