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药康养旅游:中华养生文化的精华

中医药康养旅游:中华养生文化的精华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为数千年来人民的健康事业和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道家主要是以顺乎自然的气功养生法,通过调息,以静养神,以动养形。中医药理论的特点,深深体现于中医药养生文化中。

中医药康养旅游:中华养生文化的精华

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为数千年来人民的健康事业和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养生是根据生命变化发展的规律,采取能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一)各家养生学说

从马王堆医书,到《黄帝内经》,自2000多年前开始,历代就有众多医家、儒家道家、佛家对养生之道做过详细而深刻的论述,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中国养生理论。

1.道家养生说

道家养生思想特别重视精、气、神,认为精气神为万物之基;主张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干扰、征服和破坏,顺乎天理,追求清静无为,方可使养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外,道家主要是以顺乎自然的气功养生法,通过调息,以静养神,以动养形。

2.儒家养生说

儒家养生思想倡导养心葆神,修身养性,注重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修养,把追求人的自我完善作为养生的最高目标。重生活起居,调饮食五味,强调处事不偏不倚,行为中庸中和,方能健康长寿

3.佛教养生说

佛教认为人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和合而成,四者调和则身体和谐,健康无病。强调自戒自律,约束对酒、色、食、财的欲念。主张参禅,修炼易筋经佛门健身功,追求静心,将各种意念归于静止。

(二)中医药养生的特点

1.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中医药养生虽然相对独立,但终究脱离不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大框架。中医药理论的特点,深深体现于中医药养生文化中。中医药养生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并用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强调辨证施养。

2.以和谐适度为宗旨

中医药养生强调和谐,只有脏腑、经络、气血等保持相对协调,维持“阴平阳秘”,守其中正,保其冲和,才可健康长寿。并且将这种和谐养生寓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

3.以预防为核心(www.xing528.com)

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长寿就必须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病愈防复。而中医药养生的众多方法,就是既能让机体预防疾病,又能延缓衰老进程。中医药养生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预防疾病。

4.以综合调摄为原则

中医药养生的方法众多,有针灸推拿养生、按摩养生、传统功法养生、药膳养生等,人们可根据自身情况各取所需,实施综合调摄,以达到最好的康养效果。

(三)中医药养生的基本原则

1.法天顺地

即在养生中主动去效法和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以保持健康长寿。包括顺四时而养,顺昼夜而养,顺月之盈亏而养,顺地域而养。

2.形神共养

认为养生需顺应四时及环境的变化,调和情志,安定起居,调节阴阳刚柔,使其形神共养、内外同调,方能长寿。形神共养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还应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力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使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和谐发展。

3.动静结合

中医药养生认为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强调要动静兼修、动静适宜,要求形体要动,但动须有节;心神要静,但应静中有动。

4.协调平衡

中医药养生强调协调阴阳脏腑、和谐人事、有常有度,只有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环境间稳定和谐,才能维持机体的“阴平阳秘”,从而保证身体康健长寿。

5.综合调养

中医药养生必须从整体全局着眼,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养。综合调养的内容,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气血、脏腑、经络、精神情志等方面,具体说来大致包括顺四时、调饮食、慎起居、调情志、动形体、戒色欲,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要求调养时要养宜适度、养勿过偏、审因施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