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照顾自己,然后当班主任

照顾自己,然后当班主任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知为什么,在那些所谓“成功”的案例中,我总是看到一些侥幸的意味——面对一个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面对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日积月累下来的怨恨情绪,没有人清楚孩子最终会以怎样的方式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是的,今天,我想对每一位班主任说的是,“无论怎样,亲爱的,请先照顾好自己!”唯有照顾好自己,才有可能陪伴好他人!那么,作为常年奔走在风口浪尖的我们,当遇到特殊情况时,怎样照顾好自己呢?

照顾自己,然后当班主任

作为一线班主任,在和其他班主任交流的过程中,当聊到一些“难缠”的家长,“奇葩”的学生,“棘手”的困局时,最常听到的故事好像总有两个版本——

一种班主任秉承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一腔热血,冲锋陷阵;苦口婆心,百折不挠;终于苦尽甘来,得到了令自己满意的结果。这结果,最低是将孩子平安顺遂地带到毕业,送出学校;最高是孩子以超乎预计的成绩考入了高一级的学府。更重要的是,班主任的付出得到了孩子和家长由衷的认可和感激——“老师,你是我们一家的恩人!老师,我会一直记得你!”每当此时,班主任也会由衷的欣慰——是的,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原来教育可以是这样的,即使这个孩子很特别,只要我们爱他,他就会慢慢改变。原来教育可以是这样的,雨滴石穿,全赖持之以恒。原来教育可以是这样的,当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可以顶上;当家长理念出现问题,班主任可以尝试着改变家长……”

另一种班主任似乎没这么幸运——他们也爱着学生,无论是时间、精力、关爱还是金钱,他们从没有吝啬过。只是,他们的好意没有被学生和家长理解;他们的付出因着种种原因没有得到他们觉得应有的回报;他们由衷的爱,在复杂的人性和教育环境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于是,在困惑与沮丧之中,他们会发出感慨,“做教师难,做好教师更难,做一位能走进学生心灵深处的好教师更是难乎其难。”更有甚者,他们会在一次又一次这样的伤害中,渐渐怀疑自己,“需要这样爱学生吗?需要这样掏心挖肺的付出吗?教师,究竟是一份事业还是一个饭碗?”

每一次听到这样的故事,心里都会五味杂陈。

是的,我心疼。在这些案例的背后,我看到了一个个班主任奔波在学校、家庭之间的身影——在长年累月的、烦琐沉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外,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厌其烦地与各方沟通。是的,他们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人——生病的孩子、敏感的家长、焦虑的领导、强势的媒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背景、立场观点;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气质、禁忌、习惯。有时我在想,大多数班主任在面对问题学生时,真正能做到的,好像只有用心的陪伴;大多数班主任在面对复杂局面时,真正能做到的,好像也只是耐心的沟通……

可是,有没有人会关注到另外一点——我们的班主任,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他们也有自己的成长背景、立场观点;他们也有自己的脾气、秉性、缺点、局限;他们也有情绪、也会疲倦;他们也有父母需要赡养、子女需要陪伴;他们也有职称要升、也有贷款要还……总之,他们之所以会对别人家的孩子有多一份的爱与责任,只是因为他们是班主任,但他们不是万能的。因为爱,从来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如果只是要求他们一味的付出,他们也会累、会病、会伤。

是的,我担忧。不知为什么,在那些所谓“成功”的案例中,我总是看到一些侥幸的意味——面对一个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面对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日积月累下来的怨恨情绪,没有人清楚孩子最终会以怎样的方式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这一次,他也许只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砸坏办公室的大门;下一次,他也许只是在教室内外散布一些污言秽语。但再下一次呢?我们怎么保证他不会在情绪失控的状态下,带给其他学生更加无可挽回的伤害?如果不幸发生了这样的事件,孩子是病人,我们能包容;家长是至亲,可以承担起他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那我们呢?我们一定会内疚很久,因为所有被伤害到的人。

是的,有时我们可以自我安慰,“谁让我是他的老师呢,也许我上辈子欠了他的……”然后,我们会继续在这样的孩子身上花费大量的心力——成立由各方人员组成的专门工作组,对问题学生实施所谓的“无缝管理”,随时关注学生行踪,排除一切可能隐患,一有机会就谈心,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是的,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我们只是不想有一个孩子掉队。可是,当我们觉得几乎可以感动全世界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我们在个别学生身上倾注大量心力的时候,会不会忽略了另一批学生?他们在班里从不惹事,默默无闻。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渴望得到关注。如果我们把自己花在个别学生身上的时间,匀出一些给他们,也许会换来更多的温暖与成长。是的,教育不应该是功利的,真正的公平很难做到。但我觉得,在资源和精力有限的前提下,思考一下如何分配是值得尊重的选择。

是的,我们经常会面对一些“难缠”的家长,他们或是无助、或是偏执、或是自私,却善于提出各种要求——“明知孩子有病,却坚持让孩子留在学校,一边上学一边看病。因为孩子在家里情况会更加糟糕,他们没有能力看管。”“在要求他人提供帮助时,心安理得。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却看不到自身的问题。”“家庭内部闹矛盾,却要求班主任出面解决。孩子在家庭里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却要求班主任在学校里多给一些。”……凡此种种,我们能拒绝吗?若拒绝了,我们也许会面临社会对自己“师德”的指责;而若不拒绝,我们能负担起这沉重的责任吗?做好了,我们能换来一句由衷的感激;搞砸了,也许我们要面对的,不只是道德的审判。

是的,今天,我想对每一位班主任说的是,“无论怎样,亲爱的,请先照顾好自己!”——首先,我们要争取活得长;然后,我们要力争过得好!教育,是我们愿意终生奋斗的事业。可是,在这之前,我们首先是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爱人的伴侣,亲人的牵挂。唯有照顾好自己,才有可能陪伴好他人!

是的,对班主任的整体工作而言,我坚信:付出,总有回报!但是,当我们面对一个个具体的案例时,这却不是理所当然。那么,作为常年奔走在风口浪尖的我们,当遇到特殊情况时,怎样照顾好自己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问题根源,划清工作边界

任何时候,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难缠的人、棘手的事,不要总是着急去想“我该怎么办?”而是先要确定,“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班主任在这个问题的发生与解决的过程中,工作界限在哪里?”例如,在前面提到的案例中,当学生被确诊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时候,当学生已经出现了“幻听、幻视、情绪狂躁”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确这已经涉及“心理疾病”的范畴,必须有专业的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介入治疗。作为学校和班主任,应该在学生在校期间提供方便与照顾,但决不应扮演教育的主导者。对于“另类孩子”多多而言,他只是好动、顽劣,却不是有心理疾病,他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与青春期逆反心理有关,对他的帮助可以从“家庭教育指导”和“同伴效应”入手。对于“身体有缺陷”或是“家庭有困难”的学生,班主任要给予帮助,却不能只是应“家长的要求”提供帮助。事实上,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给予不同方式和不同层面的指导。

是的,作为班主任,我们能做很多事——用心的陪伴、温暖的关注、积极的引导、耐心的教育……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确我们不能做更多事——比如治疗病人、比如改变家庭、比如道德审判……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专业界限。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边界,只有不过界,才能不犯规。(www.xing528.com)

2.及时汇报情况,请求专业支持

在明确了问题根源和自己的工作边界之后,我们应该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情况。这里,我们一定要打消顾虑,不要担心给领导添麻烦,事实上,他们有绝对的知情权。不要担心自己被认为无能,唯有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才可能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当我们把自己了解到的所有信息告知学校之后,学校的资源优势就会显现。学校可以找到相关的专业人士,提供各类专业的信息(法律层面、政策层面、医学层面、心理层面等)。我们可以一起分析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共同商讨最佳的应对方案——这既是对学生的负责,更是对老师的保护。

3.处理个人情绪,把握工作心态

有了专业的应对方案,第一执行人当然是班主任。可是,在行动之前,我们还必须经过一个重要的环节——端正态度、处理情绪、把握心态。班主任工作,实质上是“人”的工作,了解人、影响人、教育人。是人,就会有情绪;尤其是在面对复杂、困难的局面时,人的情绪会更加不稳定。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提醒自己,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我们经常看到,当班主任们遇到类似案例中的故事时,常常会感情用事——我们会被孩子的伤痕触动,我们会被家长的无助打动,我们会为同行的付出感动,我们会因为“不忍心”,忍不住想立即做些什么……当感性占了上风,理性就会退居二线;更有甚者,太多情绪化的语言和动作,一不小心就将“一腔热血”变成了“一盆狗血”。想起王晓春的一句话,“有些时候,老师并不一定要做些什么。少做一些事,甚至不做一些事,也许更好。”

是的,在正式开展工作之前,让我们郑重地告诉自己——“爱不是万能的,教育不是万能的,我们更不是万能的。”在接纳不同类型的问题学生之前,让我们先接纳并不完美的自己。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班主任工作,是一个专业。我们要拥有专业的心态,我们要坚持专业的立场,我们要运用专业的技能,在专业的领域,做专业的事。”身心疲倦的时候,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放下——“面对工作,我已尽力。问心无愧,夫复何求?”

4.展开多方沟通,制定工作预案

真正开展工作,想要解决问题,一定是从沟通开始的。在这里,面对不同的案例,不同的沟通对象,一定有不同的沟通方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的沟通一定是多方的,双向的。

这里的“多方”,既包括学校、教师、当事家庭,也包括问题学生所在的学生群体和家长群体。许多时候,我们发现,班主任会因为种种顾虑,有意无意地在学生群体和家长群体面前掩盖一些事实。有时,这样的“遮掩”,出于善意,无伤大雅。但有时,这样的“遮掩”会埋下隐患。例如,如果我们在没有预先告知的情况下,将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与普通学生安排在一起同桌,没事还好,如果发生了意外,我们怎么面对对方家长的质问?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我全盘托出,会不会有公开学生隐私的嫌疑?如果我全盘托出,会不会造成问题学生被孤立?毕竟很少有家长愿意将自己的孩子置身于哪怕是潜在的危险中。”是的,这些顾虑很有道理。但我想说的是,医学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咨询医生;法律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咨询律师;道义上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班会、家长会提供平台,让各方充分接触。

这里的“双向”,是指所有的沟通,都不应该是一言堂。让每一方都说说自己的想法、立场,让每一方都谈谈自己的底线、期望。即使不能达成一致,至少可以交换意见。毕竟都是为人父母,对彼此内心的需求至少可以体谅。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的,是在法律、医学允许的范围内,在各方充分交换意见的前提下,制定出当事家庭、当事学生和学校都能接受的工作预案。例如,我们可以要求家长每两周保证至少来校一次,与我们沟通孩子在家的状况。例如,我们可以和家长约定,一旦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可以要求家长将学生带回,接受专业治疗,直至医生出具证明方可返校。同时,我们还要将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发生的意外状况提前告知家长,学校不可能做到时刻“人盯人”,如果孩子情况特殊,家长要为可能发生的不良预后负责,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请律师介入进行公证

诚然,面对这些有着各种“特殊情况”的孩子,我们注定要付出更多的心力,更多的关爱,这是教师的天职,我们责无旁贷。其实除了上述那些必要的工作之外,我们个人的善意还可以释放在许多细小的瞬间——相逢时一个温暖的问候,课堂上一个肯定的眼神,作业里一张鼓励的纸条,道别时一个由衷的微笑……

要做到这些,首先我们自己必须是健康的、阳光的。所以啊,亲爱的,请不要在痛彻心扉之后,才发现自己伤痕累累。我们不是菩萨,没有千手千眼,我们只有一颗善心。做人做事最难的,便是把握分寸。而在无法游刃有余地把握之前,专业化,是最好的选择。亲爱的,我们的日子还长,请先照顾好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