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孝悌章-儒典百训中孔孟思想的核心及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孝悌章-儒典百训中孔孟思想的核心及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孝,指对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孔孟思想、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义,基础是孝悌。在孔子、孟子看来,人的本性就有善良之心,孝悌之心。孝悌之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根源于人类纯真的亲亲之情,生长于中国特有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家族社会之中。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孝悌章-儒典百训中孔孟思想的核心及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导语:孝,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将“孝”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可见,“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孝,指对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孔孟思想、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义,基础是孝悌。在孔子、孟子看来,人的本性就有善良之心,孝悌之心。人有孝悌之心,才有可能推行仁义。正所谓推己及人,推己及物。即是说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想自己怎样对待亲人的,再来想想如何对待他人。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儒家的仁爱精神,就是从对父母的孝开始,延伸到对兄弟的悌,对朋友的信,以至于对天下人广泛的爱,同时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孝悌之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根源于人类纯真的亲亲之情,生长于中国特有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家族社会之中。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长达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中,孝悌之道不仅具有道德约束的功能,而且具有法律条文的性质,成为维系国家、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意识形态。

1.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孝经·感应第十六》)

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致,就可以通达于神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心悦诚服的。”

2.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礼记·曾子大孝》)

孝道有三种情形:小孝奉献体力,中孝建立功劳,大孝无穷无尽。慈幼爱长,忘记劳苦,这可以称为小孝的用力;尊重仁德,安顿道义,尊重仁德,安行道义,这可以称为中孝的建立功劳;广施德教,使四海之内丰衣足食,人民各自安守本分,这可以称为大孝的无穷无尽。父母喜爱我们,做子女的一定要高高兴兴不能忘怀;父母嫌烦我们,做子女的应该深加警惕而没有埋怨;父母有了过失,要婉言劝谏而不能忤逆;父母去世之后,必以正当所得的食物来祭奠他们。这才是有始有终的孝亲之礼。

3.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第一》)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4.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孝经·士第五》)

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5.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经·纪孝行第十》)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杞,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

6.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商书》曰:“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礼记·记义·祭义》)

曾子说:人的身体是父母所生,使用父母给予的身体,怎敢不小心谨慎呢?平居不恭敬,不是孝顺;侍奉君主不忠诚,不是孝顺;居官不谨慎,不是孝顺;交友不诚实,不是孝顺;临战不勇敢,不是孝顺。上面五种情况不能做到,灾祸就会连累到亲人,怎敢不小心谨慎呢?《商书》上说:“刑法三百条,罪过没有比不孝顺更重的了。”

7.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愤言不及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礼记·记义·子春下堂》)

每踏出一步都不敢忘记父母,每开口说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踏一步不敢忘记父母,所以只走正道而不走邪僻的捷径,有船可乘就不涉水过河,不敢用父母遗留给我们的身体冒险。每开口说话不敢忘记父母,因此不会口出恶言,招致别人的辱骂。对于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能这样谨慎小心,不侮辱自己的名声,也不使父母遭到羞辱,这可称得上是孝了。

8.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礼记·经解》)

礼义的教化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会在邪恶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扼杀它,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靠近善良,远避罪恶。

9.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圣治第九》)

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作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作违背礼法。

10.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孝经·感应第十八》)

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

11.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孝经·三才第七》)

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

12.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13.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孔子家语·郊向第二十九》)

世界上的万物来自于上天,人类来自于祖宗

14.孝子所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命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荀子·子道》)

孝子不服从命令的原因有三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危险,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安全,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忠诚;服从命令,父母亲就会受到耻辱,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光荣,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奉行道义;服从命令,就会使父母的行为像禽兽一样野蛮,不服从命令,就会使父母的行为富有修养而端正,那么孝子不服从命令就是恭敬。所以,可以服从而不服从,这是不尽孝子之道;不可以服从而服从,这是不忠于父母。明白了这服从或不服从的道理,并且能做到恭敬尊重、忠诚守信、正直老实地来谨慎实行它,就可以称之为大孝了。

15.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www.xing528.com)

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

16.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亲近父母亲,便是仁;尊敬长辈,便是义。

17.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君子把仁爱保存在心里,把礼仪保存在心里。仁爱的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一直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一直尊敬他。

18.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19.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孟子说:仁德的言语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化那样赢得民心。好的政令,百姓不敢违背它;好的教化,百姓喜欢它。好的政令得到百姓财富的支持,好的教育得到民心的拥护。

20.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

孟子说:民间认为不孝的人有五种:四肢懒惰,不奉养父母,这是第一种不孝;嗜好下棋饮酒,不奉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贪图钱财,偏爱妻子儿女,不奉养父母,这是第三种不孝;纵情声色,使父母蒙受耻辱,这是第四种不孝;喜欢打架斗殴,给父母带来危险,这是第五种不孝。

21.文学曰: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盐铁论·孝养篇》)

文学说:善于供养父母的人不一定供给他们肉食,也不一定供给绣有花纹的丝织品衣服。只要用自己所有的一切尽心地供养双亲,这就是最大的孝。

22.孝,善事奉父母者。(《说文·老部》)

所谓孝顺的人,就是很会照顾父母亲的人。

23.敬爱兄长之谓悌。(《新书·道术》)

尊敬、爱戴兄长就叫作悌。

24.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仁者,爱人之名也。(《春秋繁露·仁义法》)

真正爱护人民的,那一定是连鸟兽昆虫都爱护的。没有爱护,哪里能够称为仁?仁就是爱人的别称。

25.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正蒙·中正》)

如果能够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那么,可以说完全达到了仁人的精神坐标。

26.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有是仁也,有是仁而后命之曰人,不然则非人矣。(《西山真文忠公文集》)

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因为人具有仁义道德。反过来说,具有了仁义道德,才可以叫他是人。否则他绝不是人。

27.传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与之皆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史记·三王世家》)

《易传》说:蓬草在丛麻中生长,不用扶持就会长得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色的泥土中,也会随之变黑,这是由于土壤原因造成的。

28.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资治通鉴·汉纪九》)

所以,招引和尊重士人的方法,莫过于兴建太学;太学,是贤士的来源,是推行教化的根本。

29.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

先王就是用诗歌来规范夫妇关系、成就孝敬、敦厚人伦、美化人文教化、移风易俗的。

30.是以王者设庠序,明教化,以防道其民。及政教之洽,性仁而喻善。(《盐铁论·授时篇》)

因此国君在各地设立学堂,教化民众,引导民众依教化行事,防范民众犯上作乱;等到政治与教化深入人心,仁爱成了本性,民众就会懂得善道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