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天命及鬼神》: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解读

《论天命及鬼神》: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解读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命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非人力所能改变的神秘的客观必然性。西周时代盛行天命论,平时尊天命,四季到郊外祭天,有病祈天,战争誓天,胜利颂天,真正把天命视为人间的主宰。他按传统的说法,把天命看作最高主宰,同时,他又理性地视天命为一种客观必然性,或某种神秘的因果联系。孔子自称“五十而知天命”,说明这种天命是神秘的、难知的,只有深入研究社会问题而且有了足够的实践经验的大思想家才能了解天命。

《论天命及鬼神》: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解读

天命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非人力所能改变的神秘的客观必然性。从商周时代开始,就有上天是主宰人类社会的至上神的认识。商代称帝或上帝,周代则称天。天的命令,就是天命。西周时代盛行天命论,平时尊天命,四季到郊外祭天,有病祈天,战争誓天,胜利颂天,真正把天命视为人间的主宰。

春秋时代,人们开始怀疑天命的至善性和主宰性,原因是社会有许多不平等、不合理的现象,善有恶报,恶却有善报,善者夭折,而作恶者却能长享天年。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孔子对天命的看法有了转折。他按传统的说法,把天命看作最高主宰,同时,他又理性地视天命为一种客观必然性,或某种神秘的因果联系。他讲的“三畏”中,第一条就是“畏天命”。君子知天命而敬畏,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孔子自称“五十而知天命”,说明这种天命是神秘的、难知的,只有深入研究社会问题而且有了足够的实践经验的大思想家才能了解天命。了解天命,才会畏惧天命。盲目无知,自然不知畏惧,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盲人和瞎马都不知畏惧,只有明人因其危险而深感忧虑。

在天命与人力的关系上,孔子既承认天命,但又不废弃人的主观努力。这即为他说的“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子罕》)孔子明明知道“道之不行”,但他还是没有放弃他的信念与追求,四处奔波,努力不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谓“尽人事,听天命”的思想,也正源于孔子。

孔子对于鬼神,既不公开持否定态度,也不坚持传统的迷信态度,而是抱着一种比较清醒的怀疑态度。他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孔子对于祭神,用“如在”和“如神在”来说明态度,这两个“如”字值得注意,说明在孔子看来,“神”实际上并不一定存在,但是他又不完全否定鬼神。他只是不语鬼神,即“敬鬼神而远之”。他所注重的是“务农之义”,故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说明孔子是重人事而轻鬼神的。

鲁迅曾说:“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坟·再论雷锋塔的倒掉》)由此可见,先秦儒家持守的是一种执着于现实人生的实用理性。它拒绝做抽象的思辨,也没有狂热的信仰;它以直接服务于当时的政教伦常、协调人际关系、建构社会秩序为目标。孔子和儒家没有去追求超越时间的永恒,而是把永恒和超越放在当下的现实人事中。在这种哲学背景下,个体生死之谜被溶解在现实的人际关系和人性情感之中,将死的意义建构在生的价值之上,将死的个体自觉作为生的群体勉励。

(一)祭神如神在

【原文】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

【译文】孔子在祭祀祖先时,好像祖先就在那里;在祭祀神灵时,好像神灵就在那里。总是一片至诚。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祭了也如没祭一样。”

【点评】孔子对祭祀非常重视,总是毕恭毕敬,而且总是亲自参加,一片虔诚。“祭神如神在”证明孔子是重视鬼神祭祀的,其思想里没有排除有鬼神的想法,只是“存而不论”而已。

(二)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原文】3.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

【注释】①王孙贾:卫国大夫。②奥:指奥神。③灶:指灶神,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灶王爷”。④天:孔子此处所说的天,当指主宰自然界的神的最高统治者,如人们常说的“上帝”、“玉皇大帝”。

【译文】王孙贾问孔子说:“与其献媚讨好奥神,宁可献媚讨好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话说的不对。若是对天犯下罪孽,老天降罪,那就没有可献媚讨好祈求免罪的地方了。奥神也好,灶神也好,什么神都得听命于天,违背天条,什么神都救不了‘获罪于天’的人了。”

【点评】孔子没有正面回答“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这话是什么意思,好像王孙贾是明知故问,不屑回答。然而下面孔子关于“获罪于天”的言论,大有含义:他既不媚于奥,也不媚于灶。只遵天理正道而行。遵天理走正道,无罪于天,奥神也好,灶神也好,都不能拿他怎样;他不做伤天害理的亏心事,也无须去献媚讨好他们。孔子这也是告诉王孙贾,自己不赞成犯上作乱的行为,自己也不可能参与他的犯上作乱的行为;同时警告规劝王孙贾,不要犯上作乱做伤天害理的事。

(三)人自有命

【原文】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述而》)

【注释】①祷:祈祷。一种宗教仪式,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求神保佑。②有诸:有这种事吗? 诸:“之乎”的合音。③《诔》:向鬼神祈祷的文章。④神祇:泛指所有的神。神:指天神。祇:指地神。

【译文】孔子有病且加重,子路请求为他祈祷。孔子说:“有这样的做法吗?”子路回答说:“有。《诔》书上面有‘在上下所有天神地神那里为你祈祷保佑’的话,就用这句话为你祈祷。”孔子说:“孔丘我这样祈祷很久了,不是还照样会有病嘛。”

【点评】孔子对神灵采取“存而不论”或“两可论”。他认为神灵辅助有德之人,天生德于予,桓魋想加害于我,也是我没有办法的。同理,生病,临时向上天祈祷也是无用的。孔子用这样的意思委婉地制止子路祈祷。人生自有人生的规律,不是祈祷就可以改变的。

(四)祭拜需诚(www.xing528.com)

【原文】10.11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乡党》)

【注释】①齐如:像正式斋戒那样端肃恭敬。齐:同斋。

【译文】孔子即使是吃粗米饭青菜汤,也一定要祭祀祖先,而且一定要像正式斋戒那样端肃恭敬虔诚。

【点评】从孔子祭祖如此虔诚看,不能说孔子不相信有鬼神,也不能确定孔子对有无鬼神一点儿疑问都没有。信与不信,都在强调祭拜时内心的虔诚。

(五)未知生焉知死

【原文】11.12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

【译文】季路向孔子请教侍奉鬼神之道。孔子说:“还没有把怎样侍奉人的事弄明白、做好,又怎么能知道怎样侍奉鬼神呢?”季路又说:“请问人死后的情形怎样?”孔子说:“人生前的道理、世间的事情还没弄明白,又怎么会知道人死后的情形是怎样的呢?”

【点评】孔子说他不知道人死后的情形是怎样的,所以也不确切知道到底应该怎样侍奉鬼神。孔子以不知回答,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的明智回答,这是孔子重视现实和人事的表现。

(六)子不语怪力乱神

【原文】7.21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

【译文】孔子不谈怪异、勇力、叛乱、鬼神。

【点评】孔子对于一切太玄虚、太神秘、缺乏根据的东西,都不大谈。怪异、鬼神,难以明白,无可谈起,故不谈。勇力、战乱,非正常好事,不足谈起,也不谈。这几乎确定了儒学的基本面目,即不谈论、不相信各种奇迹、魔力等非理性的东西。

(七)子罕言命与仁

【原文】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

【译文】孔子很少谈论利益、命运和仁德

【点评】此则表现了孔子言语谨慎、不失言的修养。很少谈论利益,是因为孔子重德轻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很少谈论命运,是因为孔子认为命由天定,“畏天命”,天命莫测,不宜胡言乱语,只有听由天命。说孔子很少谈论仁德,这应该说是孔子很少主动谈论仁德,而当弟子们以及他人问及仁德而被动谈论仁德的时候并不少。而很少主动谈论仁德,更多的是因为仁德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具备仁德是至高无上的道德修养,如“阳春白雪”,和者必寡。

论语·八佾》里有这样的记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是否矛盾? 请简要分析。

【解答要领】

不矛盾。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但也没有否定或怀疑鬼神的意思。“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