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命圣人为天子,透视《潜夫论》

天命圣人为天子,透视《潜夫论》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天命圣人使司牧之⑦,使不失性,四海蒙利,莫不被德,佥共奉戴⑧,谓之天子。于是天命圣人进行管理,使人们不丧失淳朴的人性,四海蒙受利益,无不受其恩泽,全都侍奉拥戴,称为天子。当然,说起中国古代君主的称谓,天子在夏、商、周三代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被称为天子。无论是称王还是叫作天子,都是天下最高统治者,而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称为皇帝。如此描述天人关系,实指命乃天授,君权天授。

天命圣人为天子,透视《潜夫论》

太古之时,烝黎初载,未有上下,而自顺序,天未事焉,君未设焉。后稍矫虔,或相陵虐,侵渔不止,为萌巨害。于是天命圣人使司牧之,使不失性,四海蒙利,莫不被德,佥共奉戴,谓之天子

(选自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四《班禄第十五》,下同)

【注释】

①尧、舜以上称为太古。②烝黎:百姓。载:始。③事:行事,动词。④矫虔:扰乱。⑤侵渔:掠夺他人财物。⑥萌:民。⑦司牧:治理、管理。⑧佥:全,都。

【品读】

提起“天子”一词,我国流传的熟语有很多,像“真龙天子”“真命天子”“草头天子”“一朝天子一朝臣”“挟天子以令诸侯”,等等。中国人自古敬仰天子、畏惧天子而又热爱天子,反映出传统的“天道”观念在人们精神世界里所占的分量。王符这段有关“天子”称呼的表述,就体现了古人对“天道”文化的理解。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天道”观念被很多人解释为“天人合一”的观念。“天道”观,实际上包含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宇宙、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天道”观念,最早渊源于先民对“天”的崇拜。在蒙昧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抵抗自然力量的能力极小,面对高山巍峨、江河澎湃、大海浩瀚,人类显得极为渺小无力。于是,人从哪里来,人类应该按照什么规则去生活,都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就形成了早期的“天道”观。“天”被解释成一切的主宰,世界的本源。“天”是决定人类生活的最广博、最根本的力量,人世间的一切规则,都由“天定”。按儒家的说法,“天”不仅是“自然之天”,而且是“神灵之天”,世界的一切,都由冥冥之中的“天”来主宰。按照“主宰天”的要求,人世间的统治者是由“天命”所产生。作为“奉天承运”的“天子”,就应随着“天命”的转移而更换。特别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提出的君权天授论认为,“天”有神性,主宰着人类社会,但神圣的“天”又不能直接出面指挥社会,唯一的办法是将权力授予现实的人——“天子”。

王符继承了这一说法,认为上古的时候,人类的初期,未有上下尊卑,一切自成顺序,天未从事管理,君主也未设立。后来渐渐混乱起来,有的人欺凌压迫,掠夺他人不止,成为民众的大害。于是天命圣人进行管理,使人们不丧失淳朴的人性,四海蒙受利益,无不受其恩泽,全都侍奉拥戴,称为天子。在王符看来,君主权力的来源是受到了上天的指派,而上天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这就等于说君主是替最高权力的天来行使管理权的,从而将君权与天命紧紧联系起来。此说既印证了“君权天授”的政权合法性,也体现了王符本人的“天道”观。同时,之所以设立君主的职位,王符认为是为了替民兴利除弊。君不是民之本,民才是君之元,这就反映了王符的民本思想。

当然,说起中国古代君主的称谓,天子在夏、商、周三代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被称为天子。无论是称王还是叫作天子,都是天下最高统治者,而在秦汉清代,天子则称为皇帝。(www.xing528.com)

【扩展阅读】

导言:董仲舒认为人的身体、血气、德行、情感、命运都是上天赋予的,管理人的是上天,天子从天那里接受使命,天下人也从天子那里接受使命。所以,授与受由上天命定。如此描述天人关系,实指命乃天授,君权天授。

为人者天

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故曰受,由天之号也。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使其出也,答天之出四时而必忠其受也,则尧舜之治无以加。是可生可杀,而不可使为乱。故曰:“非道不行,非法不言。”此之谓也。

传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故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之谓也。

(节选自苏兴、钟哲《春秋繁露义证》卷第十一《为人者天第四十一》,中华书局,1992)

【原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