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修身养性-儒学修身指南-《儒典百训》摘要

修身养性-儒学修身指南-《儒典百训》摘要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于那些无助于个人陶冶情操、慷慨意志的杂学,不但无益于修身,还会令人自高自大。换言之,一个人即便具有了再多的学问,读了再多的书,若没有办法约束自己的言行以符合礼仪的规范,使自己的身心受益,己达达人,那也是无法实现修身养性的目的的。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爱惜身体,使身体受到损伤。

修身养性-儒学修身指南-《儒典百训》摘要

导语:修身,即修养身心,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修身的本质是一个长期与自己的恶习和薄弱意志作斗争的过程,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言行,用诚心、仁爱、谦卑的情操来去除思想中的杂质,除掉那些令我们轻浮、骄傲、自大的外因和内因。修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并非读了些圣贤书就能够成为甚至超越圣人了。至于那些无助于个人陶冶情操、慷慨意志的杂学,不但无益于修身,还会令人自高自大。换言之,一个人即便具有了再多的学问,读了再多的书,若没有办法约束自己的言行以符合礼仪的规范,使自己的身心受益,己达达人,那也是无法实现修身养性的目的的。修身最切实的办法就是择善而交,通过善友相互勉励来增长德行,用朴实无华的态度培养高尚志趣,追求真善美

1.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象》)

君子说话要言之有物,行动要合乎规律。

2.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自己要严格约束。

3.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尚书·五子之歌》)

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在豪宅,雕梁画栋,过度装饰。以上几项只要沉迷于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4.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周语下》)

学好难如登山,学坏易如山崩。

5.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第十六》)

看到善的行为,就唯恐自己达不到;看到不善的行为,就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要赶快离开。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一》)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省察自己:替人家谋划的事是否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心诚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经常复习?

7.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第七》)

孔子说:我与他人的相处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让我学习效法之处。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对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类似情况,则自我改正。

8.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说:一个人有过而不改,这才是真正的过错啊。

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第十九》)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所犯的错,人人都看得见;改正了,像日、月食后重现光明那样,人人都敬仰。

10.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孝经·天子章》)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轻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之心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并将此种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11.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12.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孔子家语·三恕第九》)

孔子说:一个君子有三种事情,是不能不去好好思考的: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就会无所作为;年纪大了而不去教育下一代,死也不能瞑目;有钱但是不去施舍穷苦人,那么和穷人就没什么区别。所以君子若从小展望将来,就要好好学习;老的时候不想死不瞑目,就要注重教育下一代人;富裕的时候应该想到处境不好的状况,就应该注意施舍别的穷苦人。

13.孔子曰: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求索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其命也,人自取之。(《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

孔子说:人有三种死,并不是他寿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损掉的。比如起居没有定时,饮食没有节制,时常让身体过度疲劳或无限度地放逸。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爱惜身体,使身体受到损伤。这样,疾病就可以夺去他的性命。居下位的人却无视君王,以下犯上;对于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节制,贪求无厌。这样的人,刑罚也能夺去他的寿命。人少却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却还要去欺辱强大;愤怒时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气用事;或不自量力,不计后果地行动。这样,刀兵战事就可以让他夭折。像这三种情况,是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

14.孔子曰:过失,人之情,莫不有焉。过而改之,是为不过。(《孔子家语·执辔第二十五》)

孔子说:过错和失误,是人之常情,人不可能没有过失。有了过错而能改正,就不为过。

1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第十三》)

从政为官的根本是修养端正自己的品行:以自己端正的品行来率先垂范,那么老百姓就会跟着走正道;如果自己行为不端,就算下命令,也没办法要求老百姓走正道。如果为政者能自己端正,对于治理国家又有什么困难呢?自己不能端正,又怎么能端正别人呢?

16.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家语·始诛第二》)

有修养的人,灾祸来临不害怕,幸福来临不惊喜。

17.同己不与,异己不非。(《孔子家语·儒行解第五》)

与自己观点相同但不结为帮派,与自己观点不合也不加以诋毁。

18.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孔子家语·大婚解第四》)

夫妇要内外有别,男女之间要讲亲情,君臣之间要有信义。这三件事做好了,其他许多事也就可以做好。

19.子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孔子家语·儒行解第五》)

孔子说:儒者有如席上的宝玉,等待诸侯行聘礼时采用;早晚努力学习,等待别人来请教;心怀忠信,等待别人举荐,尽力而行,等待录用。儒者的自立精神就是这样的。

20.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第六》)

孔子说:质朴超过了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就会浮华。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这才是君子。

2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第四》)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2.仲尼曰:能补过者,君子也。(《左传·昭公七年》)

孔子说:能够补救过错的人,就是君子。

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第十三》)

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2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学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论语·学而第一》)

君子吃不求饱足,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25.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第十四》)

子路问怎么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来认真对待工作。”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来使上层人物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全体老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全体老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没有完全做到呢!”

26.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孔子家语·三恕第九》)

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方面要心存推己及人的恕道。有君主不能忠心奉事,有部属却随意地使唤,这就不是恕道;对父母不能力尽孝道,有孩子却要求他回报恩德,这就不是恕道;有兄长不能够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自己,这就不是恕道。读书人能明白忠于君、孝于亲、悌于兄,是恕道的根本,则可以说是端正自己了。

27.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韩非子·大体第二十九》)

招致荣耀或耻辱的事,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28.衣冠中,故朝无奇僻之服;所言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党之义。三者,君子常行也。(《群书治要·晏子·问上》)

国君的衣冠合乎礼仪,朝廷内就不会出现奇装异服;国君所说的话符合道义,臣下就不会谎报下情;国君的行为遵循道义,处事公正,国家就不会有阿谀奉承、结党营私的现象。以上这三点,乃国君日常的行为规范。

2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第二》)

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30.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第四》)

不必担心自己没有官职地位,应该担心有什么能力来胜任这个职位。不必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而应该让自己成为别人所理解的人。

3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第四》)

看见有才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才德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32.孔子对曰: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

孔子说:人的存亡与祸福,都决定于自身,天灾地祸,不能使人灭绝。

33.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说:舜居住在深山的时候,和树木、石头为邻,和野鹿、野猪结伴,同深山里的老百姓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等到他听到好的言论,看到好的行为,就坚持去践行,好像决口的江河,洪流汹涌澎湃之势无人可以阻挡。

34.故明王有过则反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往喜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群书治要·管子·小称》)

所以,明君有过则归之于自己,有善则归之于人民。有过归之于自己就会自身戒惧,有善归之于人民则人民喜悦。推行善制使人民喜悦,反思过错以警戒自身,所以明君能治理好人民。

35.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群书治要·汉书·贡禹》)

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君王很多,然而太平盛世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了治国的常理常法,而放任个人私欲行事,导致奢侈横行而仁义废弛。

36.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汉书·食货志上》)

古代的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种,就有人要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就有人会受冻。万物生长有时节,但使用却没有节制,这样物资就会用尽。古代治理天下已非常细致周详,所以国家有足够的积蓄可以依靠。

37.观于明镜,则疵瑕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仿连珠》)(www.xing528.com)

经常对照镜子检查自己,就会及时克服缺点;能听取直率的批评,就可以及时改正错误。

38.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群书治要·政要论·节欲》)

修身和治国,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纵观古往今来有家有国的领导者,取得成功,无一不是凭借勤俭节约;亡国败家,无一不是由于奢侈纵欲。勤俭的人节制欲望,奢侈的人放纵欲望。放纵欲望的人危险,节制欲望的人安全。

39.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汉书·武帝纪》)

作为君主的圣人,时时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为考量,不因为自己个人好恶产生的怒气,伤害了天下的公义。

40.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瞽诵诗谏,公卿比谏,士传言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汉书·贾山传》)

从前圣王的制度中,史官在前记载君主的过失,乐工读诵诗文规劝君主,盲瞽咏诗劝谏君主,公卿大臣正言直谏,士人传递文书表达意见,百姓在道路上指责君主的过失,商人们在街市上议论君主的过错,这样君主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听到过失就改正,看见符合道义的做法就积极落实,这是他们长久拥有天下的原因。

41.传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由是言之,长民治国之本在身。(《群书治要·政要论·臣不易》)

《左传》有说:“禹和汤怪罪自己,他们的兴盛很迅速,势不可挡;桀和纣怪罪他人,他们的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从这句话来看,安抚人民和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在于自身。

42.景公问晏子曰:“富民安众难乎?”对曰:“易。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行此两者而已矣。”(《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景公问晏子说:“使人民富庶、民众安心,困难吗?”晏子回答说:“容易。节制贪欲则百姓富庶,治狱得当则民众安心。做到这两件事就够了。”

43.夫君子恭而不难,敬而不巩,贫穷而不约,富贵而不骄,应变而不穷,审之礼也。(《韩诗外传集释》卷九)

君子谦恭但不胆怯,肃敬但不恐惧,贫穷却不卑屈,富贵却不骄纵,同时遇到各种事变也能应付自如而不会束手无策,这都是因为弄明白了礼义的缘故。

44.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仁就是不忍,施爱于动物和他人;义就是适宜,判断决策恰到好处;礼就是履行,践行道义使之成为条文;智就是知识,对历史有真知独见,面对事情不疑惑,能够看见细微的东西;信就是诚信,对事和人专一而不移。

45.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荀子·天论》)

最能干的人在于不做那些不能做的事,最聪明的人在于不考虑那些不应考虑的事。

46.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第十六》)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万事万物的诱惑;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47.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

君子的操守,是从修养自身开始,进而使天下太平。

48.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诗·小雅·頍弁》)

未曾见到君子面,忧心忡忡神不安。如今见到君子面,荣幸相聚真喜欢。

49.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诗·国风·周南·樛木》)

南有弯弯树,攀满野葡萄。新郎真快乐,安享幸福了。

50.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诗·大雅·思齐》)

一个男人首先应当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51.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诗·国风·唐风·蟋蟀》)

不可太享福,多将忧患想。好乐事不误,士应多勤勉。

52.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诗·国风·曹风·蜉蝣》)

蜉蝣的翅膀又薄又亮,就像美丽的衣裳。我的内心很忧伤啊,哪里才是我归宿的地方啊!

53.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诗·国风·曹风·鸤鸠》)

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

54.仁者无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第十四》)

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55.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56.故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群书治要·政要论·政务》)

君子治理政务,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其次才是推行教育和禁令。

57.太公曰:将有三礼。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张盖幕,名曰三礼也。(《群书治要·六韬·龙韬》)

太公说:将帅有“三礼”必须亲身力行来做表率。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执扇子,下雨天不张伞盖,这才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以上称为遵守三种礼法。

58.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无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知节。此之谓七教也。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悫而女贞。六者教之致也,布诸天下四方而不窕,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群书治要·孔子家语·王言》)

曾参问:“请问什么是‘七教’呢?”孔子说:“居上位的人尊敬老人,下层人民就更孝敬;居上位的人重次列,下层人民就更顺长者;居上位的人爱施舍,下层人民就更宽厚;居上位亲近贤者,下层人民就选择交友;居上位的人德行好,下层人民就不会隐藏错处;居上位的人不贪利,下层人民就耻于争斗;居上位的人廉洁谦让,下层人民就会耻于供上的太少。这就叫七教。这七种教化,是治理百姓的根本,政治教化有这样的基本原则,那么治民的根本就是正确的。凡是身居上位的人,都是百姓的表率。表率正,那么还有什么不正呢?所以,君王首先在自己身上树立仁德,这之后大夫就忠了,士讲诚信,百姓敦厚,风俗淳朴,男人朴实,女人正派。这六点是教化导致的结果,散布到天下四方而不会产生怨恨情绪,用来治理普通家庭而不会遭到拒绝。”

59.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荀子·劝学》)

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小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蔽而不被看见。山里有玉,连草木都会润泽;深渊有珠,连崖岸都不会干枯。为善而不积的人有,若积累,哪里有不为人知的道理?

60.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资治通鉴·唐纪》)

知道过错不难,改正过错才难;说得好不难,做得好才难。

61.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资治通鉴·汉纪》)

言语是由自己说出来的,不能阻塞;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言语和行为,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内容,君子正凭借着它而感动天地。

62.治乱兴废在于己。(董仲舒)

社会安定还是动乱,国家兴盛还是灭亡,主要在执政者本身。

63.治外者必调内,平远者必正近。(《新语·怀虑篇》)

想治理好外部的事情,一定要先调节好内部的事情;想平定远方的事情,一定要先把近处的事情处理好。

64.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行而慎于言。(《新语·本行篇》)

君子坚持道义而轻视利益,行事机敏而说话谨慎。

65.贫而如富,其知足而无欲也;贱而如贵,其让而有礼也;无勇而威,其恭敬而不失于人也。终身无患难,其择言而出之也。(《孔子集语·交道第七》)

贫穷而如同富有一样,就能知足而没有贪婪的欲望。地位卑贱而如同尊贵一样,就能谦让而有礼貌。没有勇力而又威严,就能待人恭敬,而不会失去与之交往的人。终身没有祸患灾难,就要选择有益的话说出口。

66.匿人之善者,是谓蔽贤也;扬人之恶者,是谓小人也。(《孔子集语·论政第九》)

隐瞒别人的优点,是嫉贤妒能;宣传别人的缺点,是小人之行为。

67.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劝学》)

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

68.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批评我而且批评得恰当的人,是我的老师;赞扬我而且赞扬得恰当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是害我的敌人。

69.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荣辱》)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别人,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不抱怨天;抱怨别人的人则穷途而不得志,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进取。

70.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说苑·建本》)

少年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那么鲜亮;壮年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光芒四射;老年好学如同燃烛照明。

71.君子诎乎不知己,而信乎知己者。(《新序·节士》)

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

72.不失色者,容貌精也。不失口者,语默精也。不失足者,行止精也。(《礼乐论》)

一个人保持镇静且脸不变色,说明他的容貌修炼到了极致;从不说错话,说明他的言语表达锻炼到了极致;从不做错事,说明他的行为举止培养到了极致。

73.养心莫善于寡欲,不欲则不惑。(《程氏遗书》卷十五)

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不贪欲,不贪欲就不会迷失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