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汉、英两种版本对比

《中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汉、英两种版本对比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译者简介帕特里克·埃德温·莫兰于1940年出生于美国内布纳斯加州。莫兰先后翻译并出版了《三本智慧小书:〈道德经〉〈大学〉〈中庸〉》、《孙子兵法》等译著及著作。莫兰《中庸》译本语言流畅,表述较为通俗易懂,适合普通读者阅读。莫兰《中庸》译本的注释主要由文内隐注和文内注评组成。

《中庸》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汉、英两种版本对比

(一)译者简介

帕特里克·埃德温·莫兰(Patrick Edwin Moran)于1940年出生于美国内布纳斯加州。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物理学,后来转修哲学。期间选修了中国哲学,尤其对老子庄子思想感兴趣,因此决定进一步学习汉语以了解中国哲学。莫兰认为老子的思想特别有益于解答他在家乡遇见的社会问题。1962年,莫兰毕业后前往台湾斯坦福汉语学习中心学习,之后决定留在台湾,继续求学台湾大学,并以“庄子内篇思想”(“Thought of the Inner Chapters of the Zhuang Zi”)一文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后回到美国继续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先后获得斯坦福大学亚洲研究硕士学位、宾夕法利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莫兰曾在台湾大学从事教学,与儒学大师钱穆、唐君毅等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对新儒家思想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莫兰曾在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欧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等高校任教,后在维克森林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任教,直至退休。莫兰先后翻译并出版了《三本智慧小书:〈道德经〉〈大学〉〈中庸〉》(Three Smaller Wisdom Books:Lao Ii's Dao De Jing,The Great Learning(Da Xue),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Zhong Yong))、《孙子兵法》(Master Sun's Art of War)等译著及著作。[10]

(二)译本介绍

莫兰的《中庸》译本收录入其译作《三本智慧小书:〈道德经〉〈大学〉〈中庸〉》(Three Smaller Wisdom Books:Lao Zi's Dao De Jing,The Great Learning(Da Xue),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Zhong Yong)),于1993年由美国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c.)出版。该译著包括老子简介、《老子》译本、《大学》和《中庸》简介、《大学》译本、《中庸》译本、附录六部分。莫兰的《中庸》英译本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章句》翻译而成,译者同时在译本中用阿拉伯数字标示《礼记·中庸》里的小节序号,以方便读者对照《礼记·中庸》原文阅读。译本为中英文对照本,个别章节后附有译者注评,配有术语汇总。莫兰《中庸》译本语言流畅,表述较为通俗易懂,适合普通读者阅读。译本基本信息如下表所示:

(三)译本的前言与注释

莫兰充分利用前言的副文本功能,对儒家的起源与发展、《中庸》的成书背景、作者身份、主题思想、核心术语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了细致的介绍与分析,同时也将其关于《中庸》思想的理解与认识做了清晰的表述,借译本表达其对于中国文明的赞赏和对现代西方社会过分崇尚个人自由的批判。莫兰认为中国文明历经几千年而不倒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基础,其中儒家思想的影响尤为重要。[11]儒家思想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服务于集体,社会稳定、社会福利是国家至上的利益,是社会的道德需要,这种思想培育了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吸引无数信仰这种价值理念的人效忠国家和社会。有人会对此感到疑惑,认为一定是有外在的诱惑在刺激人们,抑或政府给予人们优惠或福利,莫兰对此予以否定。他认为这种坚定的集体主义精神——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真实的理想主义精神正是源于儒家传统文化对于所有社会成员的深刻影响。从周代开始直到孔子孟子时期,儒家思想的缔造者们没有借助武力威胁百姓服务国家和君王,而是通过讲解道理、四处游说,让人们从心里认识到真正的国家是君王服务人民,人民服务社会。莫兰认为,《中庸》《大学》等典籍向读者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特征——社会是一个有益的机构,为社会做工作有益于个体的发展,这无疑拓展了个体发展的视野。

莫兰《中庸》译本的注释主要由文内隐注和文内注评组成。文内隐注指“插入到译本正文中而没有显性标明的解释,这种解释与原典的正文相融合,读者若未与原典仔细对比就很难区分”[12]。文内注评指插入正文中的译者评论。这两种注评方式巧妙地将译者对译本的解读融入文本中,构成一体,使得读者的阅读更为流畅。莫兰译本注释包括解释和介绍原文中出现的术语和人物,还有对重要章节核心思想进行的评述。以第21章注释为例(原文:“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13]译文:“The process from integrity(i.e.,what is inherently within a person in perfect form)to clear knowledge is ascribed to xing(human nature).The process from clear knowledge to integrity is called education.If one has integrity,one will attain clear knowledge;and if one has clear knowledge,one will attain integrity.”[14]),短短20个字的内容,莫兰为此写就多达18行注评,详细解释“诚”在《中庸》里的含义:(www.xing528.com)

“这一章是朱熹道德思想的一个重要源泉——人之初,一切始于无知与困惑。但是人们逐渐开始从看似杂乱无序的世界中找到一些门道。猛然之间,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当人开始整体认识自己的那部分世界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人的头脑组织了一个信息系统以勾勒那部分世界的完美组织图的时候,他就能够从那张组织图中提取信息,能够找到还没有被探索的知识和信息。而在我们出生之时,我们就已经具备了那张完美的组织图中的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我们的道德天性,我们的性。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常常能够根据道德的重要性作出决策。”[15]

莫兰从西方读者更善于接受和理解的角度解析“诚”,认为“诚”与人的道德观紧密相连,既是先天形成,也可以后天养成,在人脑生而具有的组织结构中可以找寻到“诚”,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诚”,“诚”更多地需要从道德的层面理解。可见序言和注释作为重要的副文本受到译者极大的关注,充分发挥其填补功能,既可为读者提供相关背景知识,也可成为译者张扬个人见解与思想的平台。

(四)核心术语处理

与其他《中庸》典籍英译者一样,莫兰也十分重视核心术语翻译,意译和音译为其运用的主要翻译方法,如下表所示:

莫兰在翻译含义异常丰富而英文又实在难以觅得与之对应的术语时,灵活运用音译和意译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英译“中”“和”“性”“仁”时,译者采用“意译+拼音”的方式分别将其译作“balance,equilibrium,zhong”“harmony,he”“human nature,xing”“benevolence,humanity,ren”,既将“中”“和”“性”“仁”基本意义传达,又提供了这些术语在汉语中的声音形象,直观地帮助读者认识到一个简单的汉字实则包含多重复杂意义。再如关于“诚”的英译,莫兰认为“诚”强调人的品格,培养人的道德品性,而英文单词“sincerity”侧重表达普通情感,并不能完整传达“诚”所蕴涵的意义。因此他将“诚”译作“integrity”,认为“诚”强调一种全面的道德品性,突出人对待事物的综合的判断与思考能力,例如“一个人可以对几种不同的观点甚至是相互冲突的观点保持‘诚’(sincere),但是此处(《中庸》)的‘诚’应该是对所有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反复思考,达到了一种综合思维的结果。……这种对不同观点进行融合的过程应该是《中庸》拟传达的思想,因此用‘integrity’来翻译‘诚’是合适的”[16]。“中”在莫兰的译本中被译为“balance,equilibrium,zhong”,莫兰始终认为《中庸》强调平衡,强调社会成员对国家、对社会、对同类应该不走极端,持中,才能达到和谐,“中”是儒家的最高价值水平,很少有人能企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