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教学行为转化的实践案例

教师教学行为转化的实践案例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的理念认同、实施推进的力度、创造性的操作实践,无一不是本项研究取得进展的重要环节。在本项研究中,各实验学校的教师团队体现出了极大的变革动力、研究热情、创造能力与对教育本身追求的各种能力和愿景。以下试举两例,皆来自普通一线教师的实践。这样做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学生的创作积极性。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案例。

教师教学行为转化的实践案例

研究的实施与推进,关键在于实践操作者,也就是一线教师。教师的理念认同、实施推进的力度、创造性的操作实践,无一不是本项研究取得进展的重要环节。

在本项研究中,各实验学校的教师团队体现出了极大的变革动力、研究热情、创造能力与对教育本身追求的各种能力和愿景。正是凭借着这样一支队伍的创造与热情,高中阶段的研究内容才呈现出了别样的精彩。以下试举两例,皆来自普通一线教师的实践。

紫竹院中学李杰老师:重组型思维模式

创造性思维是什么?怎样提高?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但又必须给予学生一个明确的解释,才能让他们在接下来设计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关于创造性思维,从古到今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有人把直觉、灵感、顿悟等看作创造性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有人则把这几种形式看成同一东西,而把创造性思维称为直觉思维或灵感思维,并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相对照。然而,直觉、灵感、顿悟同样没有明确的定义。例如,对于直觉,柏拉图认为是一种直接的认识方式;柏格森认为是一种通过理智体验把握实在的生命本能;莱布尼茨则看作一种认识自然的理性的真理能力;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则综合了一些科学家的观点,把直觉定义为突然跃入脑海的能阐明问题的思想。

结合专家学者的论述,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逐渐对创造性思维有了自己的理解。创造性思维既是心理的过程,又是逻辑的过程,是心理过程与逻辑过程的统一。创造性的直觉、灵感、顿悟等并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也不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生动直观感受的,而是对事物本质或规律的洞察性猜测。

在理论方面有了依据,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用它去指导实践。我校的学生从高一入校开始便有了设计课,对于美术零基础的孩子来说什么样的创意是能够用具体的视觉元素表现出来的,什么样的创意是不利于视觉表达的,这些他们是没有基本的区分能力的。

重组型思维是我在进行设计教学中为了启发学生而经常用到的造型创造性思维方式。

近代的客机把稳定翼安装在靠近机头处,螺旋桨放置在机尾,用以推动流线型机身,既增加飞行速度,又可以排除失速和旋冲,提高飞行的安全性。如果对螺旋桨和稳定翼的位置进行重新组合,即把螺旋桨放置机身顶部,稳定翼安装在机尾,则变成直升机的结构了。这种通过重新组合事物的结构或事物形成的操作程序,从而产生新成果的思维方式类型,就叫作重组。

重组从性质上说是一种发明、创造活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组合(重组)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重组又是当今社会发明、创造的主要方式。

在学生遇到造型设计瓶颈的时候,我教他们用一些具体的图形重组手段来打破瓶颈,完成设计初衷。大致分为以下几条:

加一加,能在这件东西上添加些什么吗?

减一减,可在这件东西上减掉些什么吗?

扩一扩,把这件东西扩展会怎样?

缩一缩,让这件东西缩小会怎样?

变一变,改变一下形状会怎样?

换一换,改变一下次序会怎样?

改一改,这件东西存在什么缺点需要改进?(www.xing528.com)

联一联,把某些东西或事物联系起来能达到什么目的?

代一代,有什么东西能代替另一些东西?

搬一搬,把这些东西搬到别的地方,能有其他用处吗?

反一反,一件东西、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横竖、里外颠倒一下,会有什么结果?

通过这些重组手段,学生的设计初衷一般就能保存下来,同时作品的效果也能被更为合理、更有力地表现出来。这样做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在平时,学生通过创意设计的物象造型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其次是画面构成和色彩搭配。很多物象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在表现的时候不能够完全地描摹对象,而是要加入很多创作者主观的想象,使物象之间的结合具有“合理性”,使物象的造型与情节相适合,与环境相协调,所以创意设计的画面中有很多形象都经过了重组。

在创新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方法进行设计,只要能最好地表现出自己的想法,从个体独有的角度描绘生活中的真善美,就是值得去尝试的。

市二中学俞欣老师:科技教师在学生创新项目指导中的作用

科技教师怎样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案例。

学生项目:《适用于崩塌形成堆积地貌的轮腿式混合平台基座的机械研究》

课题来自学生对机器人爱好。学生在网上观看美国最新军用机器人Bigdog视频,很感兴趣,我引导他关注近年来我国不断发生的大规模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等),因为地质灾害发生后,设备与人员的运输成了急须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发他思考能否设计出一种路面应对性广、行进效率高且具有一定负载救援能力的交通工具,由此提出这一课题。

学生在与专家的交流中,他那稚嫩的设计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有些严厉的专家甚至声称这样的设计是完全不能用于实践的,也超越了一个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他感到过迷茫,也想到过放弃。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和他进行交流分析,鼓励他尝试先完成项目设计局部制作,从实践中获取第一手资料,找出和完善设计中的问题。经过这一过程的锻炼,一切从头来过,重新设计的结构仍旧那般大胆创新,但更富于理性。

有人认为这位学生家长是搞工程的,但实际上他的家境并不优越,父母学历并不高,他没有现在大多数独生子女的依赖性和优越感,具有吃苦耐劳和独立自主的品质

为了将这些大胆的设计用于实践,他在暑假期间自学了部分机械设计原理、CAD制图技术、SOILDWORK虚拟样机技术等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一切制作材料都是自己网上查找订购。

为了使作品得到最佳效果,在比赛前夕,他在区活动中心熬了几个通宵进行调试。正如学生在谈到发明创造体会时所说:“经过此次发明创造,我了解到其中种种不为人所知的艰辛。往往为了分析出一个问题的原因,需要查阅数篇相关资料,并得通过联想,将其解决方案与所须解决的问题相连通。有时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会为此寝食难安,也正因着这一原因,才会更积极查阅、询问,得到解决的方法。”

通过学生项目案例分析,我感到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关键。首先应该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尝试从学生的角度来体验教学,我们要看到在信息时代,青少年具有比成年人更优越的地位,学生提出每一个课题对教师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认知过程。其次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这些学生往往很有主见,某种意义上说很“固执”,因此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里,通过积极、自觉的思维去接受、理解、消化和运用,使教育成为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索的知识创新过程,就变得至关重要。

对于学生的创新实践,应该把目光放在过程中而不是放在结果上。要让学生知道失败是难免的。要相信在失败中能学习成功,创新有时候甚至来自犯错,如果一直循着亘古不变的“标准答案”,或许会错过许多美好的东西。

实践中注重自主创新实践的磨炼是保证。一是在创新实践中捕捉知识。学生只有自己在学,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学生创新实践中起到“监护人”的作用,要关注学生真实需要,多与学生开展对话;不要总是给学生现成的结论和答案,而是让他们在自主选择中增长创新的知识。二是在创新实践中获取方法。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技创新实践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渔”而非“鱼”。创新项目光凭创意是不够的,只有教会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三是在创新实践中营造环境。我们说教育要“言传身教”,但更要注重“环境氛围”。创新能力潜伏于每个学生之中,只有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激发出来,从“会学”走向“学会”。只有“放手”才能“上手”,只有“放心”才能“省心”,才能使学生上手快、肯实干、能力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