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守脑如玉:阅读与交流的重要性

守脑如玉:阅读与交流的重要性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线段差异明显,正常人很容易作出判断。终于,他盯上了一辆日系车。蔡洋高高跃起,对着车主的头砸下去,而等待蔡洋的,是10年牢狱之刑。拿破仑觉得当务之急是设法建立武装队伍,斯诺鲍则认为应先煽动其他庄园的动物造反。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守脑如玉”。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只有“守脑如玉”,才不会犯下可怕的“平庸之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参赛。评委会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

守脑如玉:阅读与交流的重要性

一天,苏格拉底上课时从短袍里掏出一个苹果:“大家集中精力,嗅闻空气中的气味。”然后,他回到讲台,举着苹果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道?”几位学生回答:“我闻到了淡淡的苹果香味!”其他学生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苏格拉底再次举着苹果从学生丛中走过,“请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闻空气中的味道。”回到讲台,他问:“大家闻到苹果的味道了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闻到了!”苏格拉底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

我们,其实很喜欢随大流。

心理学家阿希做过一个从众实验:当参加测试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时,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不知道,这5个人都是托儿。阿希让大家作个判断:卡片上有4条线段,哪两条一样长?线段差异明显,正常人很容易作出判断。但5个托儿故意同时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一大串测试者跟着选择了错误答案。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从众心理:别人做什么我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你去参加音乐会,在路口遇见一群人。他们都在仰望天空,于是你也跟着仰头观望。音乐会上,一个人带头鼓起掌来,你也跟着鼓掌,整个大厅掌声雷动。音乐会结束,你去更衣室取外套,看到前面的人将一枚硬币扔进碟子,你也慌忙从兜里找出一枚硬币扔进去……

我们常以为自己很有主见,其实恰恰相反——我们习惯依附于他人,没有自己的思想;习惯跟随别人瞎起哄,没有自己的主见;习惯人云亦云,没有判断事情真伪的能力。

1895年,勒庞写了一本经典著作《乌合之众》。此书出版后,以每年再版一次的速度疯狂传播。这本书为何具有如此魔力?它道出一个真谛:聪明的个体陷入群体后就容易变得愚蠢。

个体大多是聪明的、理性的、冷静的,但一旦陷入群体或成为群体的一部分,就容易变得迷信、盲从、愚蠢、暴力:

1.群体不善于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2.群体冲动、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3.群体的智慧,低于个体的智慧;4.群体充满原始的暴力和嗜血的欲望;5.群体的道德水平较为低下。

所谓乌合之众,就是说再聪明的人都有傻子的潜质。“一旦融入一个群体,你就会传染上他们的动作、习惯以及思维方式,做出一些荒唐可笑但毫不自知的事情。”

21岁的蔡洋,从南阳来到西安,老老实实地刷了两年墙。他的生活无比简单——上班,下班,看看电视剧,玩玩游戏,偶尔在网络中倾诉对爱情渴望。但他生活的轮盘在2012年某日突然翻转。那一天,反日的标语贴满了西安,狂热的人群占领街道,呐喊声似要掀翻古城。拥挤在人群中的蔡洋无比亢奋,他急于找个目标做些什么。终于,他盯上了一辆日系车。他抓起一把U形锁,狠狠砸在车身上。车主急了,跑出来跟他理论。蔡洋高高跃起,对着车主的头砸下去,而等待蔡洋的,是10年牢狱之刑。

个人陷入群体,很容易就会成为“蔡洋”,在乌合之众中变成“群盲”。

不要以为蔡洋傻,我们聪明不了多少。《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一文刊出后,我们毫不琢磨思考,立马随手转发。《罗尔有三套房产,是两家公司法人代表》一刊出,我们又纷纷调转枪头,骂得罗尔体无完肤。《罗尔说“罗尔事件”》一刊出,我们又无比同情罗尔,觉得“善良是伪装不出来的”。《对罗尔的宽容,是对好心人的犯罪》一刊出,我们又觉得罗尔可恨,“损害了本来就脆弱的社会诚信”。

观望这两年发生的热点事件,没有一件躲得过这个铁律——听到甲方发声,我们义愤填膺;听到乙方发声,我们觉得甲方也不单纯;听了丙方发声,我们又觉得甲乙都非善类。我们就这样轻易被感动、轻易被激怒、轻易被吓住、轻易被诱导……

动物农场》中有个例子:动物领袖斯诺鲍和拿破仑发生了分歧。拿破仑觉得当务之急是设法建立武装队伍,斯诺鲍则认为应先煽动其他庄园的动物造反。动物们先听了拿破仑的,又听了斯诺鲍的,竟不能确定谁是谁非。实际上,讲话的是谁,他们就会同意谁的意见。

失去脑子的我们,不就像这群动物吗?正如评论家曹林所说:“当下横亘在人群中最幽深的分野,已经不是信息多寡所形成的‘知沟’,而是判断力强弱所分化出的‘智沟’。”

柴静刚进央视时,老师是陈虻。陈虻啪地将一盒烟拍到桌子上,问柴静:“这是什么?”柴静回答:“烟。”“我把它放在医学家面前,请他写三千字。他肯定会写尼古丁含量、吸烟的人肺癌发病率是不吸烟人的多少倍……”“我请经济学家写三千字,他肯定会写:烟草是国家税收大户,烟草走私对经济的影响……”“我请美术设计人员写三千字,那他肯定会写:色彩、标识的个性创意……”然后,陈虻跷起腿,对柴静说:“现在,请你写三千字,你会写什么?”柴静一下子懵了,不知从何入手。陈虻说:“你有自己看待世界的坐标系吗?”

套用陈虻的话:你有看待事物的坐标系吗?遇到一件事情,你想过下面5个问题吗?

1.这个事情有没有证据和理由支撑?2.这个理由/逻辑是否能够推出结论?3.这里面是否隐藏了某种价值观假设?4.其中的证据/事实是否能有效支撑理由?5.是否存在隐藏或模糊不利的证据/事实?

如果你不能明确判定,那就请做到:

1.不要轻易下结论;2.不要急于站队;3.不要轻易评价别人;4.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评论左右;5.不要随便说什么感同身受。

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守脑如玉”。(www.xing528.com)

刘瑜在《观念的水位》中讲述了一种“平庸之恶”:当一个恶行发生后,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普通人都觉得自己无辜:“普通人甲,不过是给犹太人做种族登记的小办事员。乙,不过是奉命把犹太人押送到隔离区的警官。丙,不过是把犹太人赶上火车乘务员。丁,不过是维持集中营治安的保安。戊,不过是负责收尸的清洁工……凭什么让他们对这些人的死负责呢?他们不过是一个巨大机器上的小螺丝钉而已。但是,让希特勒一个人负责吗?”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只有“守脑如玉”,才不会犯下可怕的“平庸之恶”。

正如王尔德所说:“恶,莫大于轻浮。”

当年,小泽征尔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参赛。小泽征尔全神贯注地挥动着指挥棒。突然,他发觉乐曲演奏得有些不自然。他以为演奏家演奏错了,要求重奏一次,但重奏的乐曲依然不够自然。评委会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小泽征尔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喊声一落,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前面的选手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都放弃了意见。

1998年,香港廉政公署公招首席调查主任。43岁的蔡双雄参加了这次选拔考试。可是,最后一道题把蔡双雄难住了。题目是:唐太宗李世民保护环境采取了哪些措施?分值20分,答不出就意味着出局。蔡双雄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半点举措。最后,他在试卷上写下:我想不起他采取过什么举措,我不会答。两周后,结果公布,只有蔡双雄入选。原来,李世民根本没有采取任何举措。这道题,目的是测试应试者的诚信度。

守脑如玉,才能有这般的定见和远见。

胡适先生在赠言北大哲学系毕业生的文章里,曾引用一位高僧所言:“达摩东来,只是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何为“不受人惑的人”?胡适先生说:“他不容许偏见和个人的利益来影响他的判断和左右他的观点。他一直都是好奇的,但是他绝对不会轻易相信人。他并不仓促地下结论,也不轻易附和他人的意见。他宁愿耽搁一段时间,一直等到他有充分的时间来查考事实和证据后,才下结论。”胡适先生的话,更适用于这个时代。在这个信息、思想、流言、谎话满天飞的时代,愿你我学会“守脑如玉”。

◎我思我在

1.词典里只有“守身如玉”这个成语,“守脑如玉”是作者新的说法。这个说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2.关于如何“守脑如玉”,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议。请按照作者的建议格式,再增加几个你认为必要的条目。

遇到一件事情,想到的问题:

(1)这个事情有没有证据和理由支撑?

(2)这个理由/逻辑是否能够推出结论?

(3)这里面是否隐藏了某种价值观假设?

(4)其中的证据/事实是否能有效支撑理由?

(5)是否存在隐藏或模糊不利的证据/事实?

如果你不能明确判定,那就请做到:

(1)不要轻易下结论;

(2)不要急于站队;

(3)不要轻易评价别人;

(4)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评论左右;

(5)不要随便说什么感同身受。

3.使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有多种,结合文章,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