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年场:多宝寺的恢复与历史观察

万年场:多宝寺的恢复与历史观察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借助朝廷此番重建多宝寺的东风,赴京答谢皇恩归来的住持释子量再次发力,将山门北侧的破塔修缮一新,并在寺院周边栽松植竹。经过数十载的苦行坚修,多宝寺方得佛光重现。对于多宝寺的凋敝,潜心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作家刘小葵的观点值得关注。

万年场:多宝寺的恢复与历史观察

魏晋宝掌结庐初创,至唐代首次大兴土木重建,多宝寺已经历了数百年岁月。栉风沐雨,秋霜冬雪,挺到了明宣德年间(1430),多宝寺却不幸遭遇战火兵燹。面对残垣断壁,寺中僧人,难耐苦寒者,投往他处;不舍旧情者,坚守苦挨。直到明英宗即位,多宝寺方迎来再生之机。朝廷看好此地,于是拨款重修多宝寺,且还立下两块方形石幢。其中一块前面刻着《佛顶尊胜陀罗尼咒》,背面刻着《多宝寺石幢记》,记述了此次重修多宝寺的情况。庙宇建好后,朝廷锦上添花,特别御赐大藏经典,并修建藏经阁予以专藏。借助朝廷此番重建多宝寺的东风,赴京答谢皇恩归来的住持释子量再次发力,将山门北侧的破塔修缮一新,并在寺院周边栽松植竹。同时还开始了多宝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扩张,将大安门外的一大片田地,东至官草山,南到寺左的沙河,西达白土沟,北抵象鼻嘴,共计三百七十块田土纳入多宝寺的范围。此时的多宝寺,可谓殿宇恢宏,松竹茂盛;僧人云集,香客不绝;田产雄厚,富甲一方,进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然而,似乎应了“盛极而衰”那句老话,明末清初的战火,使多宝寺再遭涂炭。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华阳县志》卷二十一《寺观》载:“多宝寺,治城东外十里,魏晋时宝掌禅师道场,唐显庆间重修,道因法师藏经于此。明正统间重修,崇祯间毁,国朝康熙二十九年释百城重建,雍正十一年重修。”文中提及的“释百城”,即百城上人。他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航海而至。感动于士绅、里人的热情挽留,便慷慨解囊,出资主持修复多宝寺。经过数十载的苦行坚修,多宝寺方得佛光重现。不过,多宝寺虽然“林树蓊翠,清渠环之,亦伽蓝胜地也”,但毕竟地处荒僻郊外,远离繁华城区,当时的交通设施亦不发达,又无车马代步,香客大众来往甚不方便。加之城里更有大慈寺、文殊院等禅林香火鼎盛,因而很少有人愿意舍近求远来此游赏拜佛。挨到清乾隆年间,多宝寺已是门庭冷落,香火稀疏。偶有人至,“扑哧哧”惊起飞鸟一片。

伴随国运之不济,多宝寺“活”在清代很艰难,以至于嘉庆二十年(1815)时,展现在主修《华阳县志》的举人潘时彤眼前的景象,竟然是“有屋数椽,半就倾圮,中肖释子像,遂披荆榛扫尘坌,见石幢二峙龛左右……”一片残败破落。置身于蓬蒿荆棘间,抚摸着尘封土埋的石幢,潘时彤不禁发出了“百城航海传灯后,惆怅何人更打包”的感伤之问。航海而来的百城上人重修了这千年古刹,可如今有谁来撞钟击鼓,报知晨暮呢?怅惘之情表露无遗。

不过,就在潘举人探访残寺九十二年后的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已元气大伤的多宝寺仍“挣扎”着进行了一次培修,勉强支撑着最后的一点颜面。(www.xing528.com)

民国初年,世道混浊,多宝寺更是每况愈下,以致“入民国后,斩伐一空,寺址遂仅余一殿,路人犹知为多宝寺云”。其时的主持法号“豁然”,治寺亦太过“悠然”而缺少“肃然”,致使戒律松弛,一应僧众则轻薄修为,耽于喝酒赌博,还在酒后与人斗殴,引发纠纷,惹恼了官府,多宝寺终被查封。而觊觎已久的军阀,趁机夺了庙产,用作驻军之所。多宝寺从此衰败,一蹶不振。没了香火,失了田产,众僧难以为生,纷纷避走离去。而那位住持虽号“豁然”,面对窘境却并不豁然,无法可施,只得拎着包裹,黯然离寺,还俗回家,种地务农去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千年古刹多宝寺,从此沉沦……

据说,多年后,有人来到这里,目睹寺庙早已荒废不存,只剩下残砖断瓦。在一片荆棘丛中,依稀可见那两块石幢,其中一块上刻《妙法莲花经》,为清雍正年间所立,其余尽无。

对于多宝寺的凋敝,潜心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作家刘小葵的观点值得关注。他认为,传说怪诞、来历不清,缺乏脉络清晰的传承线路;僻在乡野、交通不便,礼佛朝拜之途难行;人才不济、时断时续,没有后继精进的高僧大德等等,固然是多宝寺凋敝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是有清一代,多宝寺虽为临济宗正脉,却没能得到朝廷和官府的颁赐和奖掖,即未能进入主流价值的管道。而同城的昭觉寺获康熙题诗,大慈寺和文殊院均得御笔题额,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青睐不啻强有力的扶掖。而纵观中国历朝,官方的倡导可极大影响民间的信仰。多宝寺在清代恰恰缺了这一要素,自然难与三者分庭抗礼,最终导致礼拜香火不旺、经济收入不厚、士庶寻游鲜至,而逐渐湮没。[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