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年场的红房子-万年场

万年场的红房子-万年场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元发和联合二队、三队的部分社员就安家在跳蹬河两幢红瓦红砖砌筑的平房里。最初安排在河心村,但他家老辈子不同意,便迁到了邻近万年场的跳蹬河,且一住就是五十八年。这批安置房没有采取川西农村常见的四合院形式,而是两幢一长溜红砖砌墙红瓦覆顶的平房,被当地人呼为“红房子”。

万年场的红房子-万年场

竹篁深处有人家。万年场周边也如同川西坝子其他地方一样,不少农民就居住在林盘院落,仅联合三队便有刘家院子、赖家院子和包家院子等三个大院。这里的农民大都世代居住于此,在漫长的农耕岁月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寻常生活

不过,也有例外。曾元发和联合二队、三队的部分社员就安家在跳蹬河两幢红瓦红砖砌筑的平房里。据曾元发说,他家原本在硅酸盐厂附近,1960年因国家修建热电厂煤灰池而搬迁。最初安排在河心村,但他家老辈子不同意,便迁到了邻近万年场的跳蹬河,且一住就是五十八年。

这批安置房没有采取川西农村常见的四合院形式,而是两幢一长溜红砖砌墙红瓦覆顶的平房,被当地人呼为“红房子”。平房建筑格局犹如“曰”字,“一幢房子隔堵墙,两户人家背靠背”。每幢平房一面二十户,两面共四十户。一户一室,一门一窗,窗户开在门旁。室内屋顶没有天花板,躺在床上两眼可直盯房梁和屋瓦。而缺了天花板的隔墙虽是砖头砌就,但因上端的空隙却不隔音,背靠的隔壁邻家动静听得一清二楚,彼此几无隐私可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出于美观,居民只得自己动手,用竹篾笆编织顶棚,然后糊上报纸,权作天花板。更有甚者,连墙壁也糊满报纸,用以“装饰”那实在有些简陋的居室。

曾元发说,这两幢安置房不但每户仅有一间屋,而且面积也只有十五平方米。1981年,自己结婚时,房子实在不够用,便向公社申请并经批准,向外扩充了二十五个平方米,却又因超标,被罚款八十一元。(www.xing528.com)

在20世纪末,按“城乡一体化”要求创建乡村居民社区时,基本上是以生产队为基础。比如,万年场的联合小区实际就是整个联合大队地盘上的一个生产队。如今万年场街办所辖的双庆路社区是联合五队,长天路社区是联合一队,东篱社区则是联合六队。不过,近些年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速,以及居民人口的大量增加和来源的多样化,已经突破了原先一队一社区的概念。

虽地处万年场周边,但由于“万年”无“场”,除了闲时逛逛小街“五显庙”外,联合与万年两个大队的社员赶场只得“舍近求远”:一四七牛市口,三六九赖家店,二五八龙潭寺。远道而至,主要的任务就是“买买买”——买农具农药,买菜籽菜秧,买副食百货……

至于当年的文化生活,看电影无疑是“主打”项目。由于万年场这一片没有电影院,跳蹬河的热电厂、槐树店的地质学院,甚至沙河堡的邮电学校,这些远远近近单位的礼堂,便成了社员们“引颈注目”之处。在改革开放前的年代,文化娱乐比较单调,但社员们亦不甘寂寞,积极组织文艺宣传队,在生产队的晒坝上,在挑在头顶的汽灯下,唱唱跳跳,自娱自乐。曾元发还不无自豪地告诉我:“我就演过李玉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