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郊乡民的纾困义举:万年场的故事

东郊乡民的纾困义举:万年场的故事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躲避空袭而迁址沙河两岸的十所学校,其师生大多为本市的“城里人”,但也有不少的外州、县和外省人。许多学生因此在东郊沙河岸边一住数年,直至毕业;或到抗战胜利,学校返迁。而东郊乡民的“滴水之恩”,更成为许多当年在东郊沙河两岸躲警报的城里人共同的记忆。短促而凄厉的警报声中,东门一带的居民如潮水般地涌向东郊,在沙河两岸的竹林间和乡下农家的草垛里躲避藏身。

东郊乡民的纾困义举:万年场的故事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我北平、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相继失守沦陷,国民政府迁址巴蜀。大批军政机关、工厂学校、单位企业以及社会团体随之而至。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位处富饶的川西平原腹地,是全国著名农业产区,物产丰富,物价低廉,谋生较易,流亡避难的人群因此大量拥入。

为躲避空袭而迁址沙河两岸的十所学校,其师生大多为本市的“城里人”,但也有不少的外州、县和外省人。当地农家子弟入学者仅约两千余人,不及其半。省立成都师范因校方提供食宿,故少有在外寄宿者,其余学校的师生均须租住附近的农舍。对这些颠沛流离的同胞,沙河两岸的农户十分同情,毫无怨言予以接纳,近千户人家中,几乎每家都住有外来避难的师生。乡民们腾出自家放置农具、饲料或杂物的侧屋、下厅和谷仓,有的甚至祖孙、父子、母女挤住,以便挪出房间,能够多安置几个人。一间二十来平方米的房屋,可住七八人;还借给桌凳,送来铺草;冬日早晚免费提供热水,尽可能地为避难寄居的师生创造相对舒适方便的生活条件。而房租大多只是象征性收一点,最多每月一斗米(十五公斤)的金额,一般只收八升米。房东的厚道由此可见。

大成中学和志诚商高租住农家的学生,很多是自行开伙。房东便低价提供米粮,蔬菜则半卖半送。有的学生在房东家搭伙,虽只有初一十五打打牙祭,荤菜也较少,但一日三餐管饱,且搭伙费一个月也就两斗米钱。既省事又省钱,搭伙的学生相当满意。学校虽驻成都,但生源地却并不单一:辽、吉、黑、冀、鲁、豫、鄂、苏、浙,外加成都和四川其他州县,东西南北各地都有。风俗不同,性情各异,但房东都能与之和谐相处。五湖四海在一起,同舟共济渡难关,为战乱流亡的凄怆岁月平添了一缕温馨之情。

对于房东的淳朴、厚道与热情,师生们亦投桃报李,或是抽空辅导房东家的孩子学习,或在农忙时帮助房东收割、栽插。那些来自沦陷地区的师生,常常向房东家讲述自家流亡避难的惨痛经历,日寇铁蹄下沦陷区人民的屈辱境况,以及日寇烧杀抢掠强奸的残暴行径。言者伤心,闻者痛心,同仇敌忾,拉近了主客间的距离,彼此心心相印,相处更加融洽。背井离乡,流亡在外,却享受到家一般的温暖。许多学生因此在东郊沙河岸边一住数年,直至毕业;或到抗战胜利,学校返迁。临别之际,借住师生与房东家泪眼相对,依依难舍。(www.xing528.com)

而东郊乡民的“滴水之恩”,更成为许多当年在东郊沙河两岸躲警报的城里人共同的记忆。

在日机空袭成都的那段日子,每当日军飞机从汉口机场起飞往西飞行,四川省城防空部门便发出预行警报;敌机掠过万县上空继续西行窜犯,成都则拉响紧急警报。短促而凄厉的警报声中,东门一带的居民如潮水般地涌向东郊,在沙河两岸的竹林间和乡下农家的草垛里躲避藏身。

空袭警报多在上午九、十点钟发出。警报解除往往在午后。那些从城里仓皇逃出的避难人家,很多未备午餐,尤其老弱病幼难耐饥渴。不少人便到附近农家讨要米汤或开水,临时救急。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引起了当地农户的关注,于是每逢预行警报发出,他们便主动烧好开水,熬好稀饭,夏季还备好冬桑叶茶、银花露等饮料,挑到沙河边的竹林里,供避难者免费饮用。农户们的善举,感染了万年场、跳蹬河、庞家碾、踏水桥、猛追湾等周边乡场上的小吃摊贩。他们纷纷制作锅盔包子、油糕、馓子麻花等方便食品,低价出售给躲警报的人们,不赚分文。有的商户还加大制作量,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批发给小贩,敦促他们专门到沙河边售卖,以便供应更多的避难者。有人担心这样摊贩们会亏本,可他们说:“我们也要为抗日出力,绝不发国难财!”拳拳爱国之心,切切济困之情,感人至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