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教育的作用引起重视

音乐教育的作用引起重视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国的教育改革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德意志的各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1747年他与J.S.巴赫在波茨坦会晤,使巴赫创作的音乐作品得以发售。

音乐教育的作用引起重视

16世纪的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罗马教会的长期腐败已经导致信仰丧失,而300 多个封建邦国的长期分裂更加剧了德国在政治经济上的落后。这时,在马丁·路德的领导下,德国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这是一场基督教内部自上而下的运动,它奠定了新教基础,同时也瓦解了罗马帝国颁布基督教为国家宗教以后由天主教会主导的政教体系,为后来西方国家从基督教统治下的封建社会过渡到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了基础。宗教改革运动大大推进了德国教育观念的改变,并且对欧洲近代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马丁·路德不仅是德国新教改革中的开创性人物,而且他也是一位作曲家,这使得音乐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在与礼拜、学校、家庭和公共场所的连接中,路德首选的方式是德国赞美诗的歌唱。在信奉新教的德国,路德以歌唱能使上帝高兴来传播其改革思路,他将唱圣歌作为提醒人们重新建立信仰的重要手段。因此,他将高雅的赞美诗艺术与民间音乐有机连接在一起,以德国民间音乐素材作为创作基础,谱写了大量用德语(母语)演唱的单旋律的众赞歌,以适合所有各类对象——神职人员和教友,男人、妇女和儿童;他自己也经常伴随着弹拨乐器唱众赞歌。路德对音乐重视的直接效果,是人们必须接受音乐方面的培养,此举无疑大大提升了音乐艺术的地位,导致年轻人把音乐学习放到早期学习的主要位置。

慈运理也是一位在音乐上有造诣的人,他可以演奏包括小提琴竖琴长笛扬琴和狩猎号角在内的多种乐器。他在16世纪发表的许多赞美诗并不是一些为在礼拜仪式上演唱的创作歌曲。慈运理从1523年开始撰文批评教士和寺院合唱团的吟唱,认为音乐与形象直接关联;而且,慈运理建议不应将管风琴纳入礼拜唱歌。他指出早期路德教会的音乐不知道是在做什么,所有这些都转移了人们真正精神崇拜的视线。这对当时管风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尽管慈运理没有提出任何鼓励会众唱歌的意见,然而学者们发现,慈运理认为音乐在教会仪式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0世纪的学者洛赫尔表示:慈运理反对教会唱歌的“老说法”不再成立……慈运理的论战是对独占中世纪的拉丁语合唱和祭司的念经,而不是教会福音合唱团或赞美诗。

洛赫尔接着说:慈运理允许自由白话赞美诗或合唱。此外,他甚至似乎已经努力创作了明快的对唱、齐唱宣叙调。

然后,洛赫尔总结了慈运理对教堂音乐的观点,他的评论如下:在他崇拜观念中的主要思想总是“自觉参加和理解”——“奉献”,但与各方面的踊跃参与有关。

慈运理的音乐观念一直到20世纪后期都对西方的音乐创作精神产生着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加尔文也提倡在教会仪式中唱赞美诗,而且他认为不但要在教堂中演唱,在田野(日常生活)中也应当演唱。

在宗教改革运动之前,德国的学校教育非常落后,数量不多的乡村初等学校设立在教堂附近,设备简陋、师资匮乏,只有由牧师任教的学校中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教义和唱赞美歌掌握一些简单的知识,而更多的学校是由教堂的仆役,甚至退伍士兵、鞋匠、裁缝等充当教师,教学质量之差可以想见。最初接受这种教育的大多为平民和劳动者的子弟,主要是在问答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读、写、算知识。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路德派建立和发展了初等学校和文科(拉丁语)中学,由路德派教育家梅兰希创立,这些学校在德国早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此时盛行于路德教徒中的是柏拉图的主张,即年轻人的合格教育是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并具备对音乐的基本理解能力,对全面音乐教育的一些最初的系统研究与这一主张有关。由此开始,神父在教堂或世俗的教育机构中基本上掌握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理念,音乐成为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的教育权利。(www.xing528.com)

受宗教改革运动中路德思想的影响,从16世纪中期开始,德国颁布法令实行“强迫义务教育”,要求境内各邦兴办学校。这时,文科学校的地位大大提升,中等学校教育开始普及,这些中学由早期拉丁语中学和斯图谟创办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这是一种旨在为政府培养一般官吏的学校,在校生主要是王公贵族的子弟,并且,唯有文科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升入大学,然而中等和高等学校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仍由教会管理。于是,学校教育沿袭了自宗教改革以来的办学理念,音乐成为每个学生必须接受的专门训练。

从1600年起,在部分信奉新教的国家里,音乐在普通教育中的地位大大提升。而17世纪,在信奉天主教的地区,教育由耶稣教会会员维持着,大多数资产阶级开办的学校其音乐教育尚未受到如此重视,甚至连有修养的加尔文教徒也趋向于持否定的态度。尽管在教堂里只允许齐唱,但他们提倡掌握一些音乐识谱的能力。后来,虔诚派努力促进其他教派接受赞美诗唱歌的优良传统,在他们的倡导和帮助下,天主教学校和各类世俗学校也自然地将音乐纳入教学课程。17世纪中期以后,这种学校教育模式发展成为德意志学校的规范,在18世纪成为全德国(特别在乡村)初等学校的主要形式。由此在近代西方国家中,德国首先成为最早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之一。

德国的教育改革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德意志的各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与德国毗邻的奥地利,在18世纪也开始启动教育改革,并颁布了各种义务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强迫教育法令。其中,尤以1763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规定:5~12 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要对家长收取罚金。腓特烈二世不仅是一名成就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很有音乐天赋,他聘请了当时著名的音乐家C.P.E.巴赫、匡兹、格劳恩和本达等担任他的宫廷乐师。1747年他与J.S.巴赫在波茨坦会晤,使巴赫创作的音乐作品得以发售。并且,他还渴望成为一名像罗马皇帝奥勒留一样的哲学家。他于1738年加入了共济会,支持法国启蒙运动,与伏尔泰等一些重要人物保持紧密联系。

奥地利国王不但在1774年像德国那样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教育的地位,而且在其境内的城市开办中心学校(相当于高等小学),在乡村广办平民学校(相当于初级小学)。1794年颁布的普鲁士《民法》明确规定,政府对学校事务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各类学校——不论是由教会管辖、主持的学校,还是由教会和政府共同管辖的学校以及新办的公立学校都得按照国家既定的法律行事。而且,设立此类高等小学的方式很快传到俄国,并且在欧洲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极大影响。

由此可见,到了18世纪末德国的学校教育已经大步向世俗化迈进。在此影响下,德国出现了着重传授自然科学与实用知识的实科中学,这表明在宗教改革运动中,音乐不仅成为反映新教伦理的重要工具,而且在其影响下,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德国学校在此后的发展中,又增设了经济、商业贸易、建筑、制造等科目,这种近代学校具有职业教育性质,是一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融普通教育和实用技能于一体的新型学校。但是,它的课程内容、教学科目排除了传统纯古典的教育性质,在当时资本阶层力量尚弱的德国,其社会地位远无法与文科中学相抗衡。一个明显的反应是,由于这一时期初等学校、中学与大学并不衔接,实科中学的学生没有直升大学的权利与机会。

文艺复兴以来,西欧社会就一直处在矛盾冲突之中,新兴资产阶级与以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伴随着这种矛盾的不断增长和激化,欧洲的资本主义势力一步步壮大,在17世纪就已经形成的手工工场,到18世纪有了显著的发展。在这个斗争过程中,16世纪的宗教改革推进了人们对教育作为影响大众重要手段的认识,各种社会势力都把教育儿童当作实现其社会变革主张的媒介,普通音乐教育、专业音乐家的培训以及业余音乐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