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学视野下的二程理学建构:天地之大德曰生

易学视野下的二程理学建构:天地之大德曰生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4]“天地之大德曰生”出自《系辞传》,原意是说生生不已是天道的德性。程颢之所以引用它,意在重申天道的生生不已的特性。因此,从天道生生的角度来言说“性”,也是非常合理的。程颢之所以要肯定“生之谓性”,目的正是借用这一阐释范式来言说性命之理。

易学视野下的二程理学建构:天地之大德曰生

程颢是用《易》中的天道生生来解释《中庸》中的“天命之谓性”的,他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生之谓性’,(原注:告子此言是,而谓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则非也。)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44]

“天地之大德曰生”出自《系辞传》,原意是说生生不已是天道的德性。程颢之所以引用它,意在重申天道的生生不已的特性。所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亦出自《系辞传》,描绘的是万物化生成形的情况。天道的生生不已,正是通过天地化生万物来实现的。具体到人类而言,“天只是以生为道,而此生生之天道‘命于人,是谓之性’”[45]。如上所述,他认为,本然之性不可说,只要说性,就是在说具体的人物之性;而具体的人物之性又是通过天道的生生而实现的。因此,从天道生生的角度来言说“性”,也是非常合理的。(www.xing528.com)

实质上,程颢所谓“生之谓性”即从实然层面言说性,也即“於穆不已之生德生理在个体之成时而具于个体之中即叫做是性”[46]。程颢之所以要肯定“生之谓性”,目的正是借用这一阐释范式来言说性命之理。他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天命之谓性’也。”[47] 万事万物都是禀气而生,而具体的人物之性又蕴藏在事物之中,因此,我们可以从生生的角度来言说具体的人物之性。应当说,程颢“以‘生’言性,不但不违于《中庸》之义,而实际上正是将‘生之谓性’建立在‘天命之谓性’的基础之上”[48]。程颢之所以要采用这一阐释范式,是因为它可以成功回答人性本善何以会有后天的恶行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