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学视野下的二程理学建构:性、命与天道

易学视野下的二程理学建构:性、命与天道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程颐认为,理、性和命本来是一回事:“称性之善谓之道,道与性一也。以性之善如此,故谓之性善。性之本谓之命,性之自然者谓之天,自性之有形者谓之心,自性之有动者谓之情,凡此数者皆一也。”程颐借用《中庸》中的“天命之谓性”来解释孟子的性善论,他说:“‘天命之谓性’,此言性之理也。”[75] 他认为,人道的善性来源于天道的善性,人性又可以分为天命之性和“生之谓性”两个面向。

易学视野下的二程理学建构:性、命与天道

程颐认为,理、性和命本来是一回事:“称性之善谓之道,道与性一也。以性之善如此,故谓之性善。性之本谓之命,性之自然者谓之天,自性之有形者谓之心,自性之有动者谓之情,凡此数者皆一也。”[70] 从不同视角切入,天理这一本体就会表现为理、性、命等不同名词。天理是从万事万物背后都有统一的根基根据的角度来说的,道是从称赞性之美好而言的,天命是从性之来源处来说的,人性是从天理在人身上的具体表现来说的。就性与理的关联而言,“性,即道之所存也,道善(理善)而性焉得不善”[71]。因为天道是至善的,所以作为天道发用的天命之性自然也是善的。性和理之间“之所以如此关联,在于理固然可以是普天下无不在的普遍必然、万物生成之因和形而上的宇宙本体,但它最重要的意义,还是由性范畴来承载的为人世提供至善根据的价值”[72]

在程颐看来,在化生成形时,万物已经承继了天道的善性。他说:“动静相因而成变化,顺继此道,则为善也;成之在人,则谓之性也。”[73] 作为天地间的一分子,人类自然具有天赋的善性,也值得我们珍视生命、善待彼此。因此,“天道化生万物就不仅仅体现的是宇宙秩序的合理,而且是人性所以在价值层面值得肯定和推尊打下了最根本的基石”[74]。(www.xing528.com)

程颐借用《中庸》中的“天命之谓性”来解释孟子的性善论,他说:“‘天命之谓性’,此言性之理也。”[75] 他认为,人道的善性来源于天道的善性,人性又可以分为天命之性和“生之谓性”两个面向。他明确把“天命之性”称为“性之本”,说:“且如言人性善,性之本也。”[76] 他严格区分天命之性和生之谓性,指出:“‘生之谓性’,与‘天命之谓性’,同乎?性字不可一概论。‘生之谓性’,止训所禀受也。‘天命之谓性’,此言性之理也。今人言天性柔缓,天性刚急,俗言天成,皆生来如此,此训所禀受也。若性之理也则无不善,曰天者,自然之理也。”[77]天命之性是“性之理”,只有它,才是真正的性;性格柔缓、脾气刚急等从气禀的角度来说的,是“生之谓性”,不是性,只是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