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教育核心素养时代:教育工作者思考

中小学教育核心素养时代:教育工作者思考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宣告“知识核心时代”将结束,逐步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由此,我国中小学教育将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老师和家长要认真学习报告,领会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从而转变教育观念。总之,只有从整体上更新教师和家长的育人观念,深入实施各个教育环节的具体改革,才能真正推动中小学教育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中小学教育核心素养时代:教育工作者思考

有的人总喜欢用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衡量一个孩子的优劣。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宣告“知识核心时代”将结束,逐步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这份核心素养报告作为今后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的重要依据。

由此,我国中小学教育将走向核心素养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迎接和融入这一新的教育时代。

领会素养内涵,转变教育观念。根据核心素养报告,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老师和家长要认真学习报告,领会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从而转变教育观念。

第一,要转变学习观念。教师要胜任教育工作,家长要配合好学校教育和组织好家庭教育,都必须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知识。教师和家长学习的知识,由学生的需要决定。以发展学生素养为主的教育,需要教师和家长更多地研究帮助学生提高素养的技巧。

第二,要转变育人观念。教师和家长不再把传授文化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要加强综合能力训练、情感培养等方面教育,切实树立大教育的观念。

第三,从“学科人”升级为“教育人”。核心素养教育要求,教师不再是某个学科的教师,一位教师就是一个教育人,任务不是单纯的教某个科目,而是组织综合学科课程,全面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

改变教育方法,落实核心素养。在当下的教学中,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还是教学的基本方式,落实核心素养要求,必须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www.xing528.com)

第一,变单一课为综合课。在一节课上,要把数学、语文、英语、生物、地理等课程融为一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知识,更要有清楚表达观点等多种能力的训练。

第二,变“满堂灌”为自学课。教师不再滔滔不绝地讲课,而是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提炼观点,学习过程是一个个体自学、小组讨论、团结协作、互相学习、呈现结果的过程。

第三,突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上不再是知识的讲授,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

第四,重视活动课程。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到实地考察学习,学会调研、分析、综合、提炼知识。课堂上组织活动课,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可以设计成活动来实施,通过演示、问题探究和辩论等途径,在活动中学习和思索、认知和行动。

总之,只有从整体上更新教师和家长的育人观念,深入实施各个教育环节的具体改革,才能真正推动中小学教育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原载《右江日报》2017年1月1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