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核心素养影视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指南

中小学核心素养影视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指南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小学影视教育课程目标设计应以核心素养为纲,课程内容体系应包含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核心素养 中小学影视教育 课程设计 课程实施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从国家层面提出教育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目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的共同主题。笔者认为,中小学影视教育课程体系应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块。

中小学核心素养影视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指南

李莹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确立为中国基础教育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指明了方向。中小学影视教育课程目标设计应以核心素养为纲,课程内容体系应包含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编写中小学影视教育教材要研究核心素养对于教材内容选择的引领价值,考虑教材学科价值与核心素养价值的双重体现。中小学影视教育实施应做到实施方式多样化、突出体验式学习、注重情境创设、评价兼顾外在行为与内在心理几个方面。

关键词】核心素养 中小学影视教育 课程设计 课程实施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从国家层面提出教育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简单地说,要培养具有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人,也就是具备当前时代核心素养的人。目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的共同主题。2016 年 9 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发展核心素养被看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被提到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完成从知识本位到核心素养本位的转变,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中小学影视教育亦应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重要抓手。2018 年 11 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了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工作目标。中小学影视教育课程本身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性特征,打破了学科边界,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非常好的载体。本文从课程设计与实施两个方面谈一谈如何面向核心素养培养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

一、面向核心素养的中小学影视教育课程设计

(一)设置以核心素养为纲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编写教材和课程实施的依据,是实现课程育人目标的前提。中小学影视教育不同于具有悠久学科路径的其他传统学科教育,关于影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中小学影视教育课程目标是必须首先确认的一个问题,否则,影视教育会变得含混而盲目。

中小学影视教育课程目标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妨先看一看《指导意见》的表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利用优秀影片开展中小学生影视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丰富中小学育人手段的重要举措。”这里可以看出,两部委《指导意见》已经为中小学影视教育育人目标指定了一个大的方向,那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意见》指出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对于激发学生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增强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对于从小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指导意见》在工作目标部分还提出,“让中小学生在影视教育中感受世界、开阔视野、体验情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确定影视教育课程目标,除了考虑电影电视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外,还要考虑它们的传播载体对学生的影响。英尼斯说过一句话,一种媒介经过长期使用后,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它传播的知识的特征。我国知名教授周星也认为将好的影像素养培育作为引导网络视频正确把向的一种支撑。信息技术深刻影响了视听资源的传播方式,改变了影视消费方式,改变了影视教育活动的表征方式,影视教育的内容也应进一步扩展。网络影像分辨、影视伦理及价值观都应当是现阶段影视素养的一部分。

综合以上,笔者认为中小学影视教育课程总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影视素养,课程目标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影视教育的基本层次,它描述了影视素养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影视审美、鉴赏、影像记录与创作、应用影视媒介;第二层次是自主、高效地进行影视批判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影像文化批判、多维视听思维、分辨影像现实与客观现实、客观评判影像蕴含的价值观与伦理观、分辨不良视频信息;第三层次是培养和提高影像时代公民道德、责任、情感,要求学生能够塑造独立人格,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具有国际理解和社会责任。

(二)基于核心素养建构中小学影视教育课程体系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指向做人,关键能力指向做事。影视教育课程要紧紧围绕这两个方面。

笔者认为,中小学影视教育课程体系应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块。其中,显性课程是课程表上可以看到的,有明确的上课场所、课时安排、任课教师的课程。显性课程又可以分为基础课程模块、专项课程模块和拓展课程模块。

显性课程中,基础课程模块是必修部分,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学习。基础课程模块应该分阶段进行课程设计,每个阶段的课程应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基础课程模块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创作知识。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影片分析、视听语言、电影历史、网络影视媒介知识、社交媒介知识、电视节目类型知识等。基础创作课程在拍电影、演电影的活动中展开,实现“做中学”。创作类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视频创作和发行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影视价值观,对影视作品生产流程去神秘化,有利于他们不盲目追星、不偏听偏信。基础课程模块难度不易过大,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培养兴趣比学习高深的影视理论更为重要。

专项课程是基础课程基础上的螺旋式加深,是选修部分,学生在修完基础课程模块之后,可以在专项课程中选择一个喜欢的方向进一步修习。专项课程有剧本创作、影片鉴赏、微电影拍摄、电影表演等不同的方向,学生凭兴趣选择任一方向课程进一步学习。

拓展课程针对某些学有余力且对影视评论或影视创作具有特殊兴趣的学生开设,开设形式可以是建立兴趣小组、学习社团等。拓展课程对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学生在经过拓展课程学习后可以创作出较高水平的作品。

隐性课程采取更加机动灵活的方式,渗透在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播放《流浪地球》主题曲来烘托气氛、激发情感,就比单纯的说教要好得多;爱国教育主题班会上,播放电影与纪录片混剪作品更能令人激情澎湃,击中学生心灵;学科教师导入新课时,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一个影视片段更有助于创设学习情境;亲身经历《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拍摄足以让学生发现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这类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模式,更加依赖教育者本身较高的影视素养和丰富的育人手段。

(三)编写有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小学影视教育教材

好的教材是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的保障。教材的内容既包含课程知识内容,也包含学生活动、练习、探索、讨论等体现学习过程的内容。

教材内容是对学科内容的取舍和编排。随着影视学科的发展,影视专业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从庞杂的知识体系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知识变得日益困难。中小学影视教育教材内容不应一味追求教学的难度与深度,也不应该是大学教材的低幼缩减版,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取舍、如何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呢?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曾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认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这个或那个知识有没有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课程之前,我们必须确定最需要知道些什么东西……我们必须弄清楚各种知识的比较价值”。科学的课程内容设置能够帮学生获取学科内容体系中最有价值的知识。影视教育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是杜威提倡的实用知识还是更加永恒的经典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为什么”的知识,还是“怎么办”的知识?是注重理想人格的构建还是注重关键能力的形成?这些都是教材编写的难题。目前,解决这些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研究核心素养对于教材内容选择的引领价值,研究影视教育教材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意义,揭示影视教育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实现影视教育的育人价值。

在教学内容编排方式上,要考虑教材学科价值与核心素养价值的双重体现。教材编写有直线式编排、螺旋式编排和范例式编排几种方式。直线式编排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符合前后逻辑的直线,前后内容不重复,前面的教学内容后面不再出现。螺旋式编排强调课程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内容难度逐渐加深,广度逐渐扩展。范例式编排强调以基础的、有代表性的内容为范例编写教材,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影视理论知识与影视创作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知识类型,对于这两类知识的教材内容编排也应因类而异。影视理论知识(如电影史、影片分析、视听语言等)更多属于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知识),注重系统化的知识梳理、审美鉴赏和批判质疑,需要反复学习、反复理解,教材内容编排应更多考虑采用螺旋式编排,使同一核心素养在不同阶段内容中不断出现。而影视创作知识(如脚本写作、摄影摄像后期合成等)更多属于程序性知识(“怎么办” 的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如何学习”的知识),更多考虑直线式和范例式编排。(www.xing528.com)

二、面向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小学影视教育课程实施

高效的影视教育离不了实施之前的科学规划,下面从影视教育实施方式、影视教育教学过程、影视教育教学情境创设、影视教育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展开讨论,为影视教育课程实施提供参考。

(一)实施方式多样化

影视教育课程实施方式应多样化。可选择的实施方式有:(1)设置独立的影视课程。独立的影视课程促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影视理论知识和影视创作知识。(2)将影视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这种形式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文化基础教育,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和探究精神的发展。(3)主题班会、队会中的影视教育。通过主题班会、队会中的影视选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抵抗挫折教育。(4)开展影评征文活动、影视手抄报评比活动、影视板报展览活动。这些活动能够提升学生影视鉴赏力和影视评析水平。(5)创办学校电影节,组织微电影创作、家乡形象宣传片制作、演电影活动、电影配音活动。这些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欣赏水平,提高影视创作能力与创意表达能力。(6)开展运用影视资源的跨学科探究活动、主题活动、项目学习。这些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技术运用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前往电影资料馆、电影博物馆、电影制片厂、影视制作与传播公司等地方参观。电影院线及影视企业也应在中小学影视教育活动中给予支持,积极提供参观实践的机会。这不仅仅是影视产业对影视教育活动的支持,也有利于培育未来的观众,发展潜在的影视消费者。

(二)教学过程突出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学生首先通过亲身参与体验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然后对体验进行反思、抽象和概括,最后通过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体验式教学应贯穿影视教育活动始终,学生在体验中获取感受,增加认知。这些体验式活动可以是观电影、评电影、拍电影、演电影,也可以是参观、讨论等其他活动。学生在观电影中体验影像的魅力,感受审美,关切人的生存和幸福;在评电影的过程中释放理性思维,发展批判质疑的精神,培养勇于反思的品质,理解人类文明进程;在拍电影的过程中培养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演电影的过程中独立思考,理解人生价值,发展以人为本的意识;在参观与讨论中培养学习兴趣,大胆尝试,调节自身情绪,感受人的勇敢、担当。

开展体验式影视教育教学活动可以采取以下五个阶段的教学步骤:第一,通过创设环境给学生具体的感性体验和直接经验;第二,通过教师引导,引起学生对体验与经验的反思,形成新的见解;第三,发起讨论与分享,鼓励学生分享成果和经验;第四,进行抽象概括,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形成抽象的概念;第五,迁移应用,在思维、情感、行为共同参与和深度整合后,在新的情境下应用知识、检验知识。

(三)注重创设复合式教学情境

杜威认为经验产生于人与情境的互动,“一种经验往往是个人和当时形成它的环境之间发生作用的产物”。好的情境能够恰如其分地引起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寻求理想的答案,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成果。借助丰富的影视资源,语言情境、文化体验情境、深度思维情境都可在影视教育中创设。影视教育教材本身能够提供一种促进认知的语言情境,影视放映有助于创设极具现场感的文化体验情境,引人思考的作品能够创设深度思维情境。影视资源能够把疑问的、费解的、充满矛盾的、具有两难性质的信息提供给学生,创设充满不确定性的和充满挑战的复合式情境,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给了学生思考的机会。当学生处于困惑和疑问中时,学生反省思维被激活,把含糊的、矛盾的情境转变为清楚的、有条理的情境。杜威对这一过程曾有过专门的论述,他认为思维是把初期的、困惑的情境发展为最后的、令人满意的情境的手段。影视教育活动需要通过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思维,完成学生认识的提升或转变。

(四)评价兼顾外在行为与内在心理

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缺乏评价的影视教育课程可能会走向过度娱乐化的误区,导致影视教育的价值无法实现。教育评价按价值取向大致可分为三种: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目标取向的评价关注教学结果是否达标,更注重使用量化的方法,其缺陷是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过程取向的评价把教学全部过程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范围,认为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是否符合预定目标,都应当受到支持与肯定。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既关注学习者学习后行为的变化,也关心学习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在心理变化。

影视教育评价价值应该更加注重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影视教育课程设计较为开放,不强调知识习得的个人竞争和序列排名,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行为表现和情感变化。知识与实践、道德与责任都是影视教育的内核,传统的对学习者行为与倾向进行测试的纸笔考试是不适合影视教育的。 “档案袋评价”可以作为中小学影视教育评价的主要方式。“档案袋评价” 又称“学习文件夹评价”,最初用于哈佛大学艺术教育工程“零点项目”,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影视教育实施中每位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学习文件夹,文件夹里不仅装入对自己学习有帮助的学习资料,还要装入反映自己学习成就的资料,如文章、作业、照片、作品、个人学习记录、个人反思记录等。面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影视教育评价既关心学生影视知识与创作技能的积累,也关心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担当意识的形成。 “档案袋评价”很好地满足了对学生身心体验的关照,既能够发现学习者知识拥有的变化,也记录了学习者内在心理倾向的变化。教育应该从心理学领域获取相关量表,通过测量发现学生在影视教育开展前后情感、心理的变化。另外,对不同阶段学生评价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不同,对小学生应重点评价他们对电影的认识和感悟,对初中生应重点评价他们影像创作的基本能力,对高中生则会对电影知识和影像创作技能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林崇德,等 . 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 中国教育学刊,2016(6):3-7,28.

[2]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 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24 号[EB/OL].(2018-12-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812/t20181224_364519.html.

[3]周星 . 青少年影视教育的历史使命与实施路径[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8-64.

[4]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5]斯宾塞 . 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 胡毅,王承绪,译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57-58.

[6]杜威 .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 姜文闵,译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