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影视教育研究:审美教育的视角

中小学影视教育研究:审美教育的视角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优秀影视作品来进行审美教育不仅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更能够以美启智、以美育德、寓教于乐,使影视教育能够真正成为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维教育手段之一。可见,影视教育与审美教育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影视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而审美教育又是影视教育的核心与目标。

中小学影视教育研究:审美教育的视角

曲玮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摘要】优秀的影视作品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视听艺术,能够在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提升少年儿童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增强少年儿童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审美教育的角度看,将影视教育引入中小学教育当中,既是对偏重于“智育”与“德育”的传统基础教育的一次突破,也是有益补充。以优秀影视作品来进行审美教育不仅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更能够以美启智、以美育德、寓教于乐,使影视教育能够真正成为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维教育手段之一。

【关键词】审美教育 中小学影视教育 教学策略 审美能力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作为大众媒介的影视作品自然也被赋予了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的特征。但作为一类艺术形式,优秀的影视作品同时也是具有赏析价值的视听艺术,并兼具一定的审美、认知及教育功能。

“教育之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电影虽为一种娱乐,但对于教育,实有莫大的影响。”说的正是电影在娱乐之余也能够使我们在其他方面得到提升,如在解读叙事文本、视听符号以及分析意义的过程中,逐渐提升的认知能力、影视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等。而在爱因斯坦写给纽约罗里奇博物馆的信中也曾提到过:“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电影可以使思想剧情化,这比用任何其他的方法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和理解。”正因如此,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不仅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为适应广大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少年儿童处在一个身心各方面都快速变化的时期,通过影视艺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对儿童的心理、情感、想象力、创作力及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影视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内在联系

从广义上看,影视教育就是以电影或电视作为认知对象的教育行为,这种教育行为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自发的。狭义的影视教育则是指在专门的教育机构中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并以培养影视专业人才和提高学习者的影视艺术审美素养为主要目标。但不论从哪个层面看,影视教育与审美教育都是密切相关的,比如,观众个体可以通过对视听符号的直观感受领会影视作品的美感与意义,从而达到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这是一种审美教育的内化。同样,将影视教育纳入教育机构的正规课程体系,这些机构大多也会以培养学生的影视艺术审美素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可见,影视教育与审美教育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影视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而审美教育又是影视教育的核心与目标。二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视教育与审美感受力

感受力是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因为人总是先通过各种感官与外界事物进行接触。因此,审美感受力自然就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美的事物进行感知的能力。影视本身是一门视听艺术,影视作品的表现形式就是对视听语言的直观展现,这种直观性要比文学的间接性、音乐的抽象性更容易被人们所感知。然而,观众对于视听符号的接触是自觉的,但是对于视听符号的审美却不一定是自觉的。这时候就需要影视教育来引导观众学会鉴赏,使其将观影最初的直观感受转换为更深层次的审美感受,让他们感受和领会不同画面景别及其各自叙事功能和表意功能的不同审美效果。此外,还有对于音乐、色彩的深层感知,这些都有助于提升观众的审美感受力。

(二)影视教育与审美鉴赏力

审美鉴赏力也是审美能力的一种,是主体在审美鉴赏活动中对审美对象进行鉴别、理解和评价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人们认识美和评价美的能力。现在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影视的机会非常多,但却普遍缺乏对影视作品应有的辨识能力,他们只凭社会流行的大众化审美取向来选择影片,不论题材、不重质量。因此,在自然状态下中小学生接受影视文化的鲜明倾向及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对异类影视片的过度偏爱;影视青春偶像的严重错位;异类片对中小学生的成长产生破坏性的营销;自然观赏动画片的“快餐效应”制约了优秀动画片的观赏效果。这一系列问题其实都源于中小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缺失,再进一步分析则是源于系统性的影视教育的缺失。

(三)影视教育与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感知美、鉴赏美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培养人的审美创造力对于审美教育而言至关重要,它使人们能够将自身对的审美认知外化成某种具体的形态,即能创造出美的东西供他人欣赏。审美最终会赋予人们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精神动力,成为人们高级的精神追求。而影视产业本身就是创造力产业,今天的影视产业经历了市场化改革和市场竞争的洗礼,已经释放出非常可观的创造力,越来越多的优秀影视作品不论是题材还是形式都不断追求着创新。因此,通过影视教育不仅可以强化中小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还能以影视多元化、可塑造的形象为载体,让少年儿童能够放飞想象、放手创作,使他们的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全面的培育,这就是影视教育与审美创造力之间的特殊联系。

二、审美教育视角下中小学影视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一)对美育认识不足,影视教育内容形式单一

在审美教育视角下分析中小学影视教育现存的问题,首先应该是当前中小学校普遍对于美育的认识不足,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对于智力教育、道德教育等较为关注,但对审美教育在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却缺少充分认识。就连已开展多年的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课程也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轻审美人文的问题,这种教育观念自然也会影响到影视教育的开展。其次是从目前已开展影视教育的学校课程来看,课程形式大多过于单一,多是依靠播放影片作为主要课程内容。北京地区小学的美育较为完善,但影视类课程推进较为滞后。在那些开设影视校本课程的学校中,超过六成的教学内容是作品赏析,主要的教学环节是观看影片,只有 9% 的学校在教学中融入了扩展游戏如模仿表演等。另外,许多学校在挑选播放影片时,会先将题材或内容具有德育性的主旋律影片作为主要选择,而对其他类型影片涉猎相对较少。

(二)教材及大纲欠缺,游离于基础教育体系外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要力争用 3—5 年时间基本普及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基本建立形式多样、资源丰富、常态开展的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机制。国内许多中小学校尽管已经开展了影视教育,但课程体系仍旧不够完善,尚未形成像传统基础教育课程一样完整的课程体系与架构。目前国内的中小学影视教育从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到教材都未形成规范,尤其是教材及教学大纲的欠缺,更是让教学活动无内容可依,严重影响到影视课程的质量与教学效果。因此,应参照一般中小学教材的形式,尽快编制一套能够配合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并制定好教学大纲。

(三)缺少专业师资,无法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除教学课程设置及硬件设施的问题,当前中小学影视教育还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师资问题。韩愈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能给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必然应该是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目前国内许多中小学校影视教育的课程却是由其他艺术课教师代课,这些教师中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影视专业培训及专业知识学习,使得课程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国家在推进中小学影视教育计划的同时,还要将建设师资队伍也列为工作重心。“一方面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如影视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定向输送;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升其专业技能,如建设一套中小学影视教育培训标准,定向培训中小学影视教育的从业教师。”

(四)影片渠道多样,尚未能形成资源共享(www.xing528.com)

《指导意见》中还提道:“各地要注重遴选思想性、艺术性强,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优秀影片,推荐给广大中小学生观看。”目前,国内多数中小学影视课堂所播影片,是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及课程需要自行选择的影片,影片质量不一,获取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中小学影视教育,就需要有一个能够供全国中小学影视课程教师共享的影片资源库,可以由教育部同中宣部每年定期在资料库中为全国中小学提供或推荐优秀影片,在教学影片资源充分共享的情况下,各地教师就可以根据课堂需要从中选取优质影片进行播放。优秀的影视作品本就是艺术品,只有那些在画面、配乐、后期制作等层面上符合观众审美要求的影片,才能吸引中小学生的观影兴趣,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充分调动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三、审美教育视角下的中小学影视教育教学策略

(一)树立“注重美育,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人类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感性思维逐渐趋于理性化的过程,少年儿童处在认知发展的前期,其思维特点更是典型偏向于艺术与审美。这就意味着对处在快速成长期的中小学生而言,在影视教学中融入美育因素会更贴近他们的天性,美育教育能让他们真正将影视作品当成艺术来看待,分析影片中一切构成美的形式,如不同的景别与焦距、镜头的运动构图的类型、光影的变化、色彩的变化等,让学生先建立对视听符号的审美概念,然后再逐渐完成从符号到意义的认知转变。因此,在影视教育教学中注重融入美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得学习方式更为具体生动。除此之外,学校在开展影视教育时,还应该注重少年儿童的个体审美,注意审美的独立性,审美本身就不是大众化的集体行为,而是个人在实践中形成关于美的独特的理性认识,与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兴趣爱好等密切相关。因此,要重视学生个体间的审美差异性和独特性,在影视实践课上要尊重个体创作的成果,“以人为本”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二)明确“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指出,教育的宗旨是使人成为“完全之人物”,使人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和谐发展。人的能力包括身体和精神两方面,而精神又分为智力、感情和意志三部分。与人的精神三部分相对应,教育包括“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因此,尽管前文提到中小学影视教育要以“注重美育”为重要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目标的确立上,还是要尽可能地促进中小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影视教育的教学效果从多个层面体现出来。以纪录片为例,“国内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形式,以其独特的知识性、纪实性、思考性、审美性,再现时代发展的脉络,是集政治、经济、人文、历史军事宗教哲学民俗、环境为一体的文化形式”。从“知”的角度看,中小学生在观赏纪录片的同时,也直接拓展了他们对诸多领域的认知。从“情” 的角度看,纪录片当中的纪实之美与写意之美都是创作者审美意识的呈现,纪录片的影像之美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人格,提升其审美趣味,培养他们感知美、发现美、传达美的能力。从“意”与“行”的角度看,纪录片不仅展现历史与社会现实,它还代表着一种意识形态。杜威认为艺术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可以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真实生动的影像又可以产生深刻的感染力,这样“寓教于乐”的方式会更贴近中小学生的天性,比说教更有效果,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其受到教育和启发,推动学生道德意志的发展,并进一步转化为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自我规范。

(三)建立“因人而异,层次鲜明”的课程体系

所谓“因人而异,层次鲜明”更贴切的说法应该是“因年龄而异”,这里提到的“人”其实是泛指,代表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小学通常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中学有初中和高中。因此,在中小学影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需要。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左右)、前运算阶段(2岁—6、7 岁)、具体运算阶段(6、7 岁—11、12 岁)、形式运算阶段(11、 12 岁及以后)。同样,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也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前道德阶段(0—5 岁)、他律道德阶段(5—10 岁)、自律道德阶段(10 岁以后)。根据这些阶段性的划分,可以清楚地发现少年儿童的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一个经历变化的过程,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因此,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影视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必然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每一个阶段的学生,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上课方式,选择与年龄段相对应可播放的影片。如小学低年级的课程以儿童影片的赏析为主,中高年级的课程就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拉片以及拍摄训练,而到了中学阶段还可以让学生练习撰写完整的影评,并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影视作品创作等。

(四)开展“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指导意见》中,强调了中小学校要积极开展校园影视教育活动,营造浓厚校园影视文化氛围,让中小学生在看电影、评电影、拍电影、演电影中收获体会和成长。这充分说明了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教学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因此广大中小学校更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利用好学校现有的能够具备放映条件的礼堂、阶梯大教室等开展学生观影活动。同时还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与本地的优势来开展影视特色课程,如北京、上海等地的中小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电影节、电影展等与影视相关的活动;而像西安、长春等地区的中小学校可以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电影文化与历史优势为学生开展关于电影史及电影文化方面的课程,组织学生走访电影制片厂,了解电影的发展历程。此外,中小学校还可以将影视教育与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美术课、思想品德课,中学阶段的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相结合。因为,审美和艺术给人的情绪记忆、形象记忆,有时比概念记忆更持久、更深刻。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影视片段,不但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还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文化、地理、历史等课程的学习兴趣,用生动的影像来加深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印象

参考文献

[1]宋召艳,汪开庆 . 论如何加强中小学影视艺术教育[J]. 大众文艺,2018(14):180-182.

[2]刘讯,李城 . 走向融媒时代的影视教育[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26.

版社,2012:32-33.

[4]康宁 . 中小学影视教育推进中的问题探寻——以京津冀地区电影教育调研数据为参考的观察[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65-70.

[5]王兰侠,李平 . 新媒体时代的中小学影视教育发展研究[J]. 艺术教育,2019(3):97-98.

[6]左剑峰. 王国维论美育与德育的关系[J]. 中国德育,2018(24):26-34.

[7]文成果,阮建海. 纪录片的教育功能[J]. 青年记者,2012(11):59-60.

[8]金雅,郑玉明 . 美育与当代儿童发展[M].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