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讨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创新模式

探讨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创新模式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在欧美国家已经广泛将影视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育的当下,我国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中小学影视教育这一论题,并不新鲜。至互联网时代到来后,2012 年 9 月,教育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在西安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现场观摩交流会。2018 年11 月,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再次共同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无异于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搅动了这个急需明确规范的议题领域。

探讨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创新模式

秦秀宇 山西传媒学院导演系

【摘要】影视艺术既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辅助中小学教育,也有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的审美价值,两者有机融合,可将影视艺术的独特优势最大化发挥。本文从影视艺术作为教学辅助、作为德育手段、助力人格养成、富有审美价值四个方面,论述了可以采用其与课堂教学结合、与爱国传统教育结合、与人文素养教育结合、与媒介素养教育结合的四种方式在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

【关键词】教学 德育 人格 审美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和作为“第八艺术”的电视,从诞生起,就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天然喜爱。影视艺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在幼小心灵中播撒下真善美的种子。在互联网乃至融媒体日益不可或缺的今天,“读图时代”甚至“视频时代”成了如今主流接受信息方式的统称。而在欧美国家已经广泛将影视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育的当下,我国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

中小学影视教育这一论题,并不新鲜。早在 1986 年,《电影评介》就刊登了名为《影视文化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的文章,介绍了上海一百多万中小学生开展影评活动的亮眼成就。但 20 世纪 80 年代,全国各地中小学影视教育零零散散,多为各地自发开展,并无系统理论与实践经验指导。20 世纪 90 年代后,在国家相关部委先后出台几项政策文件的推进下,一些代表性省市开始密集开展相关行动,尤其是 1999年的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座谈会和 2002 年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国际研讨会,是世纪之交影响较大的相关高规格学术会议。至互联网时代到来后,2012 年 9 月,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在西安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现场观摩交流会。但具体到近些年全国各地的实际经验,地域和阶段的不均衡性均比较突出,理论滞后于实践的问题也较为明显。纵观全国,系统开展的只有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和陕西等寥寥无几的几个地区,而山东淄博教学研究室的魏耕祥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周星,是在这个论题上持续潜心研究的少数学者代表。2018 年11 月,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再次共同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无异于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搅动了这个急需明确规范的议题领域

事实上,当我们梳理几十年来我国影视教育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更多时候,有关部门是将影视艺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而不遗余力地推广,服务于学校教育本体。然而在考试分数的重压下,影视教育毫无疑问会像音乐体育美术课程一样,沦落为可有可无的陪衬。这种取向固然抹杀了影视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的审美价值,但也不能全盘否定影视艺术确有其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中小学生的独特吸引力。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将两者有机融合,将影视艺术的各项功能加以最大化。

一、与课堂教学结合——作为教学辅助的影视艺术

影视艺术以其直观形象、生动可感的艺术特性,当仁不让地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天然最佳媒介。也许有人会有疑问,中小学的各门课程都能够、都适合与影视艺术结合吗?答案是肯定的。且不说欧美发达国家早已实现了将影视手段与学校教育无缝衔接,单就我国教育领域而言,近些年互联网教育也已经风生水起,成为各路风投青睐的下一个风口,更使得部分先知先觉的中小学教师感受到了莫大压力

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如今我国的互联网教育涵盖了哪些形式。第课外辅导机构或名校几乎全部实行与学校课堂无异的授课方式,只是教学地点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也就是时下盛行的网络直播课。这种形式可以涵盖更多的听课人数(猿辅导、学而思等机构一节课在线听课人数可达几千人),使得优质教育资源造福更多的学生(名噪一时的成都七中直播课改变几万名贫困地区学子命运的新闻即为例证),对课堂教学的冲击只局限于少数名师,诸如听课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不能都适应课程进度和无法更充分地进行师生互动的问题,我们暂且不做讨论。第二,在网络直播课中广泛使用道具、图片、视频等各种手段(一对一或一对多教学均可使用),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这种形式依然不会对课堂教学造成太大冲击,因为这些手段,很多课堂名师也可以信手拈来,只是除了对教师本人的教学能力及教学思维提出挑战外,还对学生是否能处在有这样条件的学校提出了质疑(依然是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老问题)。第三,我们教育系统的影视教育是大有可为的,将影视艺术融汇到日常教学之中。目前,国内的ahaschool、小灯塔学堂、小牛顿科学启蒙教育、少年商学院等知识付费平

台,纷纷针对各门学科推出相应的视频内容,涵盖文科、理科、商科、科学、艺术等广泛领域,虽然售价不菲,但依然广受家长追捧,部分课程更是已进入北京史家小学、呼家楼中心小学、府学胡同小学等知名学校。面对市场层出不穷的付费视频课程,我们教育系统何不制作公益属性、在学校免费播放的配套视频课程呢?

先以和影视艺术关系最密切的语文教学为例。文学是影视的拐杖,在剧情电影和电视剧领域表现尤甚,很大比例的优秀影视作品都改编于文学作品(也就是如今热炒的 IP 概念)。那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如何使用影视艺术呢?

第一,体会影视艺术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密切关系。影视艺术的语言,也就是视听语言,其基本概念中的如画面景别、镜头运动方式等元素,在文学作品中其实都以隐性方式表现过。如古诗名句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远景写意镜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近景特写镜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的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远景到近景再到特写的切换等。

第二,体会影视艺术中的画面感和语文写作之间的关系。如人们熟知的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很好地阐释这一观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对比手法,在影视艺术当中同样存在,只是作为一种剪辑手法,名为对比蒙太奇而已。甚至可以通过放映影视剧片段,让学生将其以文字形式加以转化;或者在阅读影视剧原著小说片段后,对比影视剧片段,体会画面语言与文字语言的区别,体会适合改编为影视作品的文学语言的特色之处等。

第三,体会影视艺术和文学作品的异曲同工之妙。如文学中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在影视艺术当中也都可以用叙事段落和情绪段落交织的手法加以展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完全可以具象化,“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作为一种情绪表达,在影视艺术中一般以空镜头的方式抒发等。

第四,对于已经改编为著名影视剧的课文,可直接进行对比辅助教学,便于学生理解,提升教学效果。此法已有很多学校使用,不再赘述。

第五,在优秀影视作品的鉴赏课程中,可以让学生自行发挥,对影视作品的人物或结局进行续写或者改写。此方式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效果,并不逊色于第二、第三种方式。

笔者简单列出的以上五种方式,当然无法涵盖所有的影视艺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手法,但已经足以看出,影视艺术本就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不用提,上文所述的各大付费知识平台还纷纷制作了识字动画课、诗词大电影等语文相关视频课程。在目前教育部对全国中小学教育大改革,从小学到高中全面提升语文重要程度和分数比例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育系统更应及时追赶,以最新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以此类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英语原声电影来提高学生听力、加深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理解早已被各学校普遍使用,不再赘述;数理化生,以及政史地等科目,也已经被上文所述的各大付费知识平台制作成一系列视频发售,将课本知识或以卡通形象讲述、动画方式呈现,或以相对应的景物空镜头配以解说词,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枯燥弊病。当然,这些视频课程也存在不够系统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系统如能及时改进,以影视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则必定使我们的系统化、体系化教学如虎添翼。

此外,除了语文和英语作为语言文学学科,常规使用剧情片进行教学辅助之外,我们还万万不可忽视纪录片在辅助数理化生政史地等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除了常规的信息认知功能(与课堂教学趋同)外,纪录片还能够弥补课堂所缺失的科学精神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等,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与理想信念、爱国传统教育结合——作为德育手段的影视艺术

梳理国家相关部委对于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相关文件,不难发现长期以来我们早已习惯了将影视艺术作为德育手段,取代难以具象化的思政教育,将革命爱国、历史传统、理想信念等教育内容融入影视作品的鉴赏分析中。此法固然有其狭隘之处,但不可否认其影响程度和到达力远超普通课堂教育。《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利用优秀影片开展中小学生影视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丰富中小学育人手段的重要举措。”在同步推进专门的影视艺术课程、剔除影视教育思政化的隐忧之后,我们大可放心地让影视作品去承担原本枯燥空洞的思想政治品德课的使命。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与过往相比,作为德育手段的影视艺术也在与时俱进。曾几何时,我们习惯了将《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开国大典》《周恩来》《离开雷锋的日子》等经典爱国影片作为中小学生观影名单上雷打不动的常客,然而在视觉奇观大行其道的当下,在院线常年上映的商业片远多于艺术片的现实中,当爆米花电影充斥着孩子的感官,除了《小兵张嘎》等少数贴合儿童兴趣的影片之外,孩子又是否能够对这些传统经典爱国影片欣然接受呢?再以第 36、37 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为例,《野百合女孩》《脚尖上的信天游》《你幸福我快乐》……虽然都是近年来涌现的作品,然而这些令大部分观众都感到陌生的影片,却依然采用老一套创作理念,真的能够满足孩子的观看需求吗?曾有学生在学校组织的观影活动中,直言不讳地发问:“你们大人想过我们真正想看的是什么吗?”由此可见,传统主旋律影视作品由于传达意识形态方式较为生硬,容易引起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体现影视教育的时代感,则其仍然会陷入课堂教学的“你放你的,我看我的”的窘境,根本无法收到理想效果。影视教育的立德树人目标更是无从谈起。(www.xing528.com)

所幸自《智取威虎山》开辟了以商业模式创新主旋律电影的先河后,我国崛起了多部优秀国产主旋律影片,《建军大业》《湄公河行动》《战狼 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古田军号》等优秀作品,摒弃高大全、无细节、缺亲情、少感动的传统创作手法,以人物形象构建丰满、情节走向动人心魄、结构设计悬念丛生、视觉效果高潮迭起的独有优势,不但取得票房和口碑的双向成功,更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影视作品名单上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面对如此令人振奋的创作环境,笔者建议:第一,我们是否能够考虑到孩子的观看需求,用这些受到官方媒体肯定的当下优秀作品来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添一把火呢?第二,投资界和创作界可以考虑,翻拍一些经典爱国影视作品,使用时下既受年轻人欢迎,又受老一辈肯定的中青年实力派演员,更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作理念,为中小学生持续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如此双管齐下,长远来看,不但能够提升主旋律作品的社会舆论引导能力,更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良计之一。

三、与素质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结合——助力人格养成的影视艺术

九年义务教育乃至后续的高等教育,在漫长的求学生涯中,受教育不只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能够安身立命的谋生技能,也不只是为了培养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热血少年。完整人格的塑造,作为教育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能被忽视。“引导各地学生多看电影、看好电影,对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丰富学校育人手段和方式、提高学生人文底蕴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念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

具体来讲,素质教育,通常被认为涵盖了艺术教育。而影视艺术,既能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独立存在,成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又能够成为其他形式艺术教育的有效辅助手段。经典音乐电影数不胜数,好莱坞有《雨中曲》《音乐之声》《歌舞青春》等名作,中国也有《刘三姐》《如果爱》等剧情片,《大河唱》等纪录片;舞蹈电影,也有《舞动人生》《黑天鹅》等知名作品;至于讲述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作家甚至数学家、科学家的电影也灿若星河。这还不包括各付费知识平台在辅助艺术教育的系列视频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这些系列视频不但涵盖了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固有门类,还包括书法围棋、魔方等学校通常没有的艺术门类,可谓面面俱到。

而人文素养教育,自然非笔者三言两语能够全面概括,尽管古今中外并无定论,但关于生命、人性爱的教育,应当是横跨中西、贯通古今的。

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范围有十几年的时间跨度,不应采用统一的推荐片目(事实上教育部也在片目推荐中采用了小学与中学分级),在中学生层次,早恋是学校较为敏感的话题,就可用《山楂树之恋》《归来》等国产影片,或《情书》等国外影片,引导学生认识到爱的真谛是责任和奉献,是为对方设身处地考虑而非一味占有;《放牛班的春天》《心灵捕手》《听见天堂》《狗狗与我的十个约定》等影片,则或在生命教育上给孩子以励志,或在人性教育上给孩子以人文关怀;即便是对于小学生,除了一般认知中的动画电影之外,《小鬼当家》《小屁孩日记》等影片,又何尝不是笑中带泪,在欢笑中完成对亲情之爱、友情之光的深情歌颂呢?凡此种种,持之以恒,都是在对孩子春风化雨般地进行人格养成教育,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了完整人格的塑造。

四、与媒介素养教育结合——富有审美价值的影视艺术

以上三种方式,都是从工具论层次对影视艺术的功能加以阐释的,但影视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固有的审美价值也是毋庸置疑的。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比预期更早,媒介素养也势必成为青少年需要掌握的下一项技能之一。正如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倒逼形成了编程这一原本高校才开设的专业课程在青少年人群中普及的局面。在大部分受众都习惯了优先选择视频方式接收信息的当下,视听语言也应该作为青少年竞相追捧的下一个前沿阵地。

视听语言的掌握,有助于青少年更深刻地理解影视作品中的深层内涵,而这意味着面对世界、接收信息的能力的扩展,这是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青少年还可以实现自主使用视听语言制作自己的作品并反向输出,而这恰恰是融媒体时代的核心诉求之一——互动、参与、表现,所谓“人人都有麦克风”。智能手机的发展也加速了这一过程,与 Premiere、EDIUS 等需要专业学习、必须在配置较高的电脑上使用的专业剪辑软件相比,大量可以快速进阶的精简版剪辑软件可以被安装在手机上,而 Vlog 的兴起更是将视频制作这一原先的专业领域向大众全面开放,中小学生完全可以趁着这股东风,将制作自己的影视作品变得和写作、画画、唱歌等一样,成为一项常规技能。

在满足孩子最基本的娱乐解压需求的基础上,影视作品也是中小学生连接世界的桥梁,帮助他们更好地认知和融入现实生活。同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影视,具备和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相同的审美价值,同样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的审美水平,为中小学生带来美的追求和享受。

结语

影视艺术的多面性,使得它能够在中小学校园教育的各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上文所述并不足以全面涵盖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所有最优开展方式,但以影视艺术同时作为教育手段和艺术本体,应是很长一段时期内并行不悖的。目前,在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为首的先驱者持续研究并跟进教材出版、片库建设、师资培养等组合牌的逐级推广、大力推动下,我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当有更广泛、更深远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桑子文,刘嘉秋,朱丹丹,等 . 中小学校园电影育人推进工作的思考与建议[J].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7/8):121-124.

[2]金忠强 . 电影与教育,凝心聚力共同促进中小学影视教育[N].中国电影报,2019-01-16(10).

[3]宋召艳,汪开庆.论如何加强中小学影视艺术教育[J]. 大众文艺, 2018(14):180-182.

[4]龚金平,王颖新,丁怡 . 上海市中小学影视课程的实施现状与对策[J].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10):43-47.

[5]王兰侠,李平 . 新媒体时代的中小学影视教育发展研究[J]. 艺术教育,2019(3):97-98.

[1]王家源. 教育部中宣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力争3—5 年基本普及中小学影视教育[N]. 中国教育报,2018-12-2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