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新论:迈向核心素养时代

中小学美术教育新论:迈向核心素养时代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欧盟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该框架被学界公认为美国版的核心素养文件。教育部就我国特色的核心素养具体内容展开了全国性的征求意见活动。该团队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小学美术教育新论:迈向核心素养时代

(一)“核心素养”思潮简介

从全球的视角来看,核心素养议题的讨论主要由以下几大组织所引发,为此笔者特予简介。[31]

一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在1997年启动了核心素养框架项目“素养界定与选择:理论与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n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简称DeSeCo、迪斯科计划)。该计划中对“素养”(competency)的界定为: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对象的态度。

二是欧盟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2006年,欧盟议会与欧洲理事会批准了题为《为了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的纲领性文件。欧盟对“素养”的界定为,素养是用于特定情境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对“核心素养”的界定为,核心素养是所有个体达成自我实现和发展、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会和成功就业所需要的那些素养;并提出了具体的八大素养。

三是美国21世纪学习框架(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该框架被学界公认为美国版的核心素养文件。成立于2002年的21世纪技能合作研究委员会(简称P21),由美国苹果、戴尔、微软、麦克劳 希尔、全美教育协会等35个组织发起。其目标是让年轻人为在21世纪作为成功的个体、公民和劳动者做好准备。[32]P21着重提出了“21世纪学习框架”,又称“彩虹图”。框架认为,21世纪的美国学校应该培养学生以下三大技能,来理解与应对未来在学习、生存与就业等方面的各类挑战。这三大技能分别为: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素养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此外,委员会就三大技能还为框架制定出详细的标准评估、课程与指导、职业发展与学习环境方面的具体内容,以加强落实。

当然,除了上述这三大组织对全球的核心素养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外,其他的如荷兰学者沃格特(Voogt)等所提出的“世界共同核心素养”也引人关注,在此不再赘述。

(二)我国美术课程标准中的“素养”一词考证

纵观我国百余年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可发现其实早在1988年就已经出现“素养”一词,后来历经不同的提法,直至发展到今天倡导的“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

1988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初审稿)》在“教学内容”部分就明确提出了“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把审美教育作为主线”[33]282。从该教学大纲开始,出现了“审美素养”一词。

2000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除了在“教学内容”中继续提到“审美素养”一词外,又提到该大纲“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3]301“美术文化素养”一词开始出现。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了“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3]3。对于“什么是基本的美术素养”,相应的“解读”则认为,一是对美术的内容和现象有基本的了解;二是对美术的创作方法与过程有基本的了解;三是对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基本的了解。基本的美术素养不仅仅指的是对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这些态度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有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或许还应该是独特的)反应;第二,能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的媒介素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第三,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34]

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基本理念”部分仍然强调“……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10]2。在与该标准对应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书中,笔者没有查阅到对“基本的美术素养”新的阐述。[11]68 69

(三)我国的核心素养大讨论与美术学科建设(www.xing528.com)

1.我国对核心素养议题的讨论

在此次全球核心素养大讨论中,国内教育界也做出了积极的反应。教育部就我国特色的核心素养具体内容展开了全国性的征求意见活动。同时,许多学术性刊物纷纷设置了有关核心素养方面的栏目,或是以专辑形式予以结集出版等。这些措施都有力地推动了这一议题的深入研究。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北京师范大学崇德研究团队所获得的成果。该团队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它应该包含六个方面的含义: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35]

当然,随着讨论的深入,有关核心素养方面的成果也会越来越丰富,人们对此方面的认识也会随之而变得更深刻。教育学界层面有关核心素养的大讨论,无疑为包括美术课程在内的其他学科如何彰显各自独特的素养要点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

尹少淳认为,他个人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理解倾向于杨向东的观点: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以及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同时,该学者就目前已经修订完成、等待教育部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了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并借用奥运五环的形式,来加以形象化地描述五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36]

从中也可以发现,在当前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界讨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氛围中,如何顺应“核心素养”这一思潮,且将其具体落实到美术学科教学之中,是我们所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

(四)视觉素养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依据上述全球视野下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由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转型出现了视觉素养及其教育;另一方面,在教育学界,一个由“核心素养”议题所引发的世界性大讨论早已风靡各国,并深入到每一门学科领域的建设与研究之中。

其实,纵观“视觉素养”与“美术核心素养”,两者都包含着对学科素养的聚焦与研究。依据上述笔者对“美术”定义的考证,其与“视觉艺术”几乎是全等性的表述,可见美术核心素养,只是更加明确地强调其“核心”属性,以彰显所列举的本学科素养是最基础、最必要、最关键的,同时由这些核心来辐射整体。当然,从上述笔者对视觉素养各类定义的罗列来看,视觉素养更加突显美术学科的基础原点,那就是视觉性。这一点与尹少淳所强调的,五个素养共同基于的就是视觉形象,美术的立科之本自然是“视觉形象”,美术学科所有的价值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等论点[36],是完全吻合的。由此,笔者认为视觉素养似乎更充分揭示其作为美术核心素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而更具“核心性”。

可见,当下国内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是与世界性的教育新思潮相匹配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议题也是全球化教育思潮共同发展的必然体现。这也就更加突显出在当前的语境下,关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建设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