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与新加坡性教育比较:发展历程

中国与新加坡性教育比较:发展历程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性文化和性教育思想早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孔子分析《诗经》中有关男女爱情的诗歌中就得以体现。其中也包括对性观念的争鸣,并处于较重要的地位。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性教育的发展,而家庭性教育也是自古就有。“周氏三兄弟”对中国现代性教育的贡献不可忽视。1922年,山格夫人来华公开宣讲节育和性健康教育,推动了中国20世纪初的节育、优生和性教育的发展。

中国与新加坡性教育比较: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相当长的性开放时期,从原始社会一直延续到汉唐,人们都对性抱着自然、开明的态度[1]。中国性文化和性教育思想早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孔子分析《诗经》中有关男女爱情诗歌中就得以体现。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改变,程朱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大大阻碍了性教育的发展。在此之后,中国社会对所有涉及“性”的相关事物、话题在公开场合都避而不谈,非常忌讳。

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对性保持着禁锢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古代我国就没有性教育。与之相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性内容的文字记载。这些文字记载不仅体现在文学美术方面,在哲学、史学、军事、医学等论著、书籍中也有相关的表述。如:早在《周易》中,就有关于性的论述,它强调性交是一切生命的基础,是合乎天地阴阳之道的。而在《黄帝内经》《养生方》《房中八家》等作品中也记载有大量的性学知识,如性交过程的准备、性与优生、性与养生、手淫、遗精等。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社会处于变革时期,思想观念活跃,形成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也包括对性观念的争鸣,并处于较重要的地位。有的学者将这一时期的性观念争鸣分为无欲论、节欲论和纵欲论三类,并认为老庄学派持无欲论、儒家持节欲论,而属于道家的杨朱持纵欲论。后世推崇孔孟之道,通过打着孔孟之道招牌的旧礼教来实行残酷的性禁锢与性压迫。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对包括性欲在内的人们的欲求还是抱着一种比较客观、合理的态度。儒家学说认为,人们存在各种各样的欲望是非常正常而又自然的,但是他们主张对待欲望要有节制。对于人们正常的性欲,儒家也是持肯定的态度,我们可以从“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等儒家名言中看出他们的观点。但是孔子又提出,各种欲望若是不加以合理的节制,对人们的损伤也是很大的。到了荀子时代,他发展出了对于人们欲望合理控制的系统观念。儒家提倡人要合理地节欲,反对“止欲”“寡欲”等违反人类情性的论调[2]

汉代出现的《素女经》涉及的范围较广,如女性生殖器的构造和生理功能,性交的准备及过程和各种性交姿势,性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随后的朝代也相继出现了不少类似的著作,如:《素女秘道经》《洞玄子》《玉房秘诀》《房内秘诀》等。据统计,自秦汉至宋代,有关房中术的著作就达30多部、390多卷。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性教育的发展,而家庭性教育也是自古就有。史载,汉代以后,逢女儿出嫁,母亲都会通过言传或将房中书(图)作为嫁妆告诉女儿房内生活,即夫妻生活。

学校里进行性教育起源于汉代。据《白虎通·辟雍》载:贵族男子15~20岁,进入辟雍(官办学宫)受专门教育,除学习骑射、礼仪、音乐等外,还要学习青春期性生理知识和心理卫生知识。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隋、唐、五代期间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地位。尤其是在唐代社会,由于经济、政治繁荣,与其他朝代相比较,统治与压迫相对较轻,人们的思想较为开明,婚姻与性也不像后世控制得十分严格。在唐代以前的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对待性的态度可以看作较为开明的,但是在宋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将房中术视作“诲淫败俗”,并在社会上群起而攻之。为适应这一政治需要,“道学”或“理学”产生了。理学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贯穿于社会各个领域,使人们对性的需要处于空前的压抑与禁锢之中,加深了对女子的束缚与控制,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时期,与唐代相比人性严重地被扭曲。自宋朝以来到封建社会结束,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束缚越来越严酷,使得中国人对性产生了违背人性的认识和态度,使得性成为难登大雅之堂的话题,而性教育在当代中国难以开展和被人们认同,则与受到这种传统文化与观念的较多影响有密切关系。这也导致了在宋朝时期,性学知识研究及性教育走向低谷。到了清朝,性教育的发展几乎为零,“性禁锢”思想处于支配地位,尽管性教育在民间采用“暗示”的方式(如上文提到的,由母亲在女儿出嫁前,给女儿出示性生活图像及器物)进行,但是性学研究却长时间得不到重视和发展,致使当时的人们遵从三从四德,遵从去情欲、远声色,遵从失节事大等理学思想,深遭其毒害[3]。(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我国的性教育自古就有,只不过在教学的对象、学习的内容、教学的方法途径以及目的上有所不同罢了,所以不能否认性教育在我国古代时期就存在的事实,但“到19世纪末,有关性学的文字记录中尚未见到有明确提及性教育”[4]。20 世纪初,随着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和制度的传入,很多有识之士受此影响致力于求新求变,禁锢的思想也得到启发,在此过程中,也影响了他们的性观念与性主张。因此,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近现代性教育应从20世纪初开始[5]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我国受西方先进思想影响的一大批有识之士向社会提倡和宣传性教育。1920年,张竞生主张节育和避孕,1921年10月至1926年在北大担任教授期间,在大学课堂上将性心理问题与美育结合起来。“周氏三兄弟”对中国现代性教育的贡献不可忽视。例如1909年,鲁迅无视封建观念的束缚,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授生理卫生课程时,讲解了生殖系统结构知识。“周氏三兄弟”在各自的文章中都公开表明了自己对于中国性教育的观点,并在文章中呼吁和提倡发展中国性教育。此外,潘公展、潘光旦、陆费逵等学者都发表过涉及性教育的相关译著和文章。这些有识之士推动了当时性教育的发展。1922年,山格夫人来华公开宣讲节育和性健康教育,推动了中国20世纪初的节育、优生和性教育的发展。

但真正的性教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得以实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性教育的发展经历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性教育的禁闭阶段(1949—1977年)、性教育的萌动阶段(1978—1987年)、性教育的发展阶段(1984—1993年)和性教育的推广阶段(1994年至今)”[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