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中美高校图书馆比较

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中美高校图书馆比较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并做出了对发展科技的各项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两个规划的实现,使我国科学技术有了较全面的发展,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了基础。这个阶段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中国成立初中央研究院仅有20多个研究单位,科研人员30余人,设备极其简陋,工作条件极端困难。新中国一成立,党就把科学事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

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中美高校图书馆比较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并做出了对发展科技的各项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我国科技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1955年。这个时期新中国科技事业有了较全面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不久就建立科研机构。1949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逐步建立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第二个阶段是1956年至“文革”之前。这个阶段国家制定科技发展规划。1956年1月,制定实施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和“十年规划”(即《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两个规划的实现,使我国科学技术有了较全面的发展,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第三个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到1976年。这个阶段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阶段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有:第一颗导弹氢弹爆炸成功;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杂交水稻育成等。第四个阶段是1976年“文革”以后。这个阶段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到1955年。这一时期是我国科技研究机构创建和科技事业初步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初中央研究院仅有20多个研究单位,科研人员30余人,设备极其简陋,工作条件极端困难。新中国一成立,党就把科学事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3条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1949年11月1日,中央文化部成立了科学普及局,组织和发动科学工作者,利用一切形式,进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扫除迷信与愚昧,为人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创造了条件。同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它团结广大科学工作者参加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与研究工作,并卓有成效地争取海外的爱国科学家如钱学森、赵忠尧、李薰等远涉重洋,毅然回国,成为新中国重要科学领域开拓者和组织者。此后,一批新的研究所及图书馆出版社、东北和西北两分院等机构相继建立。这对改善国家科学事业条件和布局,具有重大意义。

1955年6月,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和学社会科学部成立,从全国优秀科学家中遴选出235位学部委员。学部的成立标志着科学院创建阶段的大体完成。同时,在建立研究生制度,设立自然科学奖金,初步确定学术职称,创办《中国科学》和各个学科的学报、整理和厘定科学名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科学院建立了正式合作关系,开展了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从苏联引进156项工程,包括冶金机械煤炭石油电力航空、电讯和汽车等。建立了一批新兴工业,提高了自治能力,打下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此间,科学院协调和组了全国重大科技任务。诸如棉蚜防治、防旱、抗菌素、合成橡胶、粮食贮藏、湖泊的重点调和鱼病防治、东北及北方炼焦用煤的分类,等等。同时还开展了黄土高原、热带地区、橡胶宜林地带的综合考察,以及包头铁矿冶炼、球墨铸铁、无镍不锈钢等科研工作,并取得了成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二阶段,1956年到1966年5月。这一时期是我国科技事业大发展时期。1956年初,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毛泽东主席提出向科学进军、用几十年时间在经济上科学上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任务。周恩来总理在会上就知识分子的作用、改善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条件等问题做了报告。接着在周恩来、陈毅聂荣臻郭沫若等主持下,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远景规划,即1956年到1967年的十二年规划。知识界备受鼓舞,全国出现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规划”的主要任务于1962年提前实现。解决了我国经济建设中一批科学技术问题,填补了我国科技研究中一些重要空白,加强了某些重要基础学科,发展了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喷气和火箭等新兴科学技术。

期间,1957“反右”斗争扩大化,一部分知识分子受挫,使已经活跃起来的学术空气受到压抑;1958年“大跃进”以阶级斗争为纲,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搞科研,打乱了科研工作的正常秩序。1961年年初,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各条战线全面转入调整阶段。1962年2月,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周恩来、陈毅做了重要报告。明确指出,大多数知识分子已有根本的转变和极大的进步,和工人农民一样经得起考验,组成了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同时,在聂荣臻主持下制定了第二个科技发展长远规划(1963—1972年)。广大科技人员欢欣鼓舞,认真执行规划,1964年到1966年年初,我国科技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势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个晶体管、第一台通用数学电子计算机光学精密机械仪器和高温合金、高温陶瓷高分子材料等一批新型材料诞生了。特别是原子弹人造卫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中许多关键科技问题得到解决。

尽管如此,这个时期我国开始从西方引近一些项目。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即引进84项。1962年从日本引进第一套维尼龙设备,后又从日和本西欧等10个国家引进石油、化工、冶金、矿山、电子和精密机械等一批项目,填补了一部分工业空白。中国科技大学也就是在这个时期(1958年)创办成立。(www.xing528.com)

第三阶段,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这一时期,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大动乱,使科技事业遭到严重的摧残。“文革”首先从知识界开刀。我国科技事业的大好形势被迫中断。林彪“四人帮”集团否定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的作用,诬称科技战线和科学院执行了“修正主义路线”,是“资产阶级的世袭阵地”、“知识分子是修正主义的社会基础”、“知识越多越反动”、“宁要无文化的劳动者,不要有文化的精神贵族”,对广大知识分子以“反动学术权威”罪名横加迫害,大批“理论风”,全盘否定基础研究和理论工作。结果是,秩序被打乱,队伍被打散,大批机构被撤除,大部分科研项目被迫下马。

科学院1973年比1965年研究单位由106个减少到53个,全院职工从6万人减少到2.8万人,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被迫到干校劳动。“四人帮”对周恩来总理的要保护科技专家措施和要求科学院“在广泛深入实际的基础上,把科学研究往高里提”的指示以及胡耀邦关于重申党对科技工作正确政策的科学工作《汇报提纲》亦诬称为“刮复辟翻案风”进行批判。这个时期给我国科技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比如,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引进技术367项,诸如大型化肥化纤石油化工、轧钢、发电、采矿及飞机发动机制造等工艺先进的技术设备,在“文革”中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第四阶段,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科学事业进入了复兴和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做报告阐述了科学是产力的原理。阐述了科学是生产力的原理。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并明确宣布我国知识分子大多数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总结了党领导科技事业的基本经验。大会讨论了《1978—1985年全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全国科学机构,组织科技人员归队,使我国科技力量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1981年,全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已达116个,国务院各部委所属(民口)研究所900个以上。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下属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100多个,大批的科技咨询机构相继建立,拥有科技人员38万人,其中大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约70%。全国科技人员达60多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贯彻,科技战线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加强科技与经济的联系,从计划体制和经济政策上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建立各种经济责任制,对科技人才的管理,实行了“招聘”和“定向流动”。1979年到1981年,我国又引进一批先进技术,其中主要项目有洗煤、电站、建材、炼油、化肥、化纤、石油化工、彩色显像管集成电路上海宝钢等。除了引进成套设备外,还引进单项技术和必要的单项设备,促进了原有38万个老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并在沿海地区和城市设立经济特区,利用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企业,引进技术和人才。大力开展了国际交流合作活动,近年来,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交流合作关系或技术贸易合作关系。向几十个国家派遣了几万名留学生、研究生、进修生,每年还有大批专家、学者和各部门负责人到国外行技术考察、参加学术会议和开发技术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新的时期里,广大科技工作者满腔热情地面向经济建设,认真组织科技攻关,大力开发和推广科技成果。仅1986年一年中全国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万多项,其中大部分已应用于生产建设,获得比较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