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工智能时代媒体新闻专业主义失衡探究

人工智能时代媒体新闻专业主义失衡探究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在媒介狂热追求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收益的同时,却存在新闻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和真实性受到质疑的严重问题,新闻专业主义的考量再度被提及。研究人工智能时代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失衡原因有助于新闻媒体重塑其专业精准度,并且有助于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寻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新媒体的生态环境受到市场经济的副作用的影响,新闻专业主义再度失衡。

人工智能时代媒体新闻专业主义失衡探究

周天浩 西北政法大学

【摘要】伴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开始在新闻传媒行业中得到广泛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模拟并且延展人的理论、方法以及技术方面无疑是成功的。因此,众多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编写以及发布的过程中大量使用这一新兴且快捷的技术手段,从而实现新闻内容批量化、快速化的生产。在此技术条件的支撑下,受众快速接收广泛的信息,并且媒介运用个性化推送将受众所喜好的内容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其眼前,从而使媒介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保持不败的竞争优势。然而,在媒介狂热追求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收益的同时,却存在新闻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和真实性受到质疑的严重问题,新闻专业主义的考量再度被提及。研究人工智能时代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失衡原因有助于新闻媒体重塑其专业精准度,并且有助于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寻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闻专业主义;媒介传播

一、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的生态环境

(一)科学技术的过度执着

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在自媒体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大众对于媒体的使用能力和媒介素养较之以往都有了更新的突破,特别表现在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客户端上,用户生成模式就很好地体现了大众对于媒介使用能力的提高。对于新闻媒体来说,生产出适应大众喜好以及能够赚取经济利益的内容就成为当务之急。在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模式之下,各家新媒体无不陷入激烈的竞争之中。但在这个普遍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如果不能把人工智能编写新闻的模式投入新闻生产工作中,新闻媒介就会失去一个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因此,将科技因素运用在新闻行业本无可厚非,这是在现代科技文明下新闻行业发展的新态势,但过度执着于技术融合新闻生产也意味着新闻专业主义的失衡。

首先,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送在新媒体的信息呈现中占有很大优势。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地理定位、年龄阶层、浏览痕迹以及职业爱好推送符合用户喜好的消息内容。从一方面来说,这种模式的确方便了受众的阅读,帮助受众主动筛选想阅读的内容。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模式固化了受众的定位,从而使受众接触不到更广泛的信息内容。况且“有些数据并不是以顺畅的形式自动呈现出来,常常需要通过人为的专业挖掘和努力去寻找挖掘之后机器才能跟进”。[1] 所以,单纯凭借人工智能技术去实现算法的个性化推送从而方便受众获取信息只能满足人们免于搜索与筛选的惰性,不利于新闻媒介专业性的提升。受众会成为和面对传统媒体时一样的被动接收者,新闻媒介的从业人员也会在技术的代劳环境下逐渐消耗其新闻专业能力。

其次,机器编写新闻更使很多新闻媒体走上了信息“高产”的道路。在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凸显的时代,一切行业都追求产品的批量快速生产,对于新闻行业这个极具人文色彩的社会学科来说,新闻生产不能等同于工业时代大机器下的产品生产,它是富有“人情味”与社会气息的产物。机器编写新闻即使天衣无缝,以假乱真,但终究不具有人的感性思维和新闻专业主义的价值判断,毕竟“机器新闻写作必须在已有算法和已有数据支撑的条件之下进行,而社会生活有很多东西是无法数据化的,不少状态、情形和事物也不是算法可以描述和计算的,在这些事项上,人类智能的角色和作用是无法被替代的”。所以,新闻写作需要长期的磨炼与实践,而实践又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对于社会的认知、人情世故的洞察和社会舆情的把控,没有一种技术在现如今可以和人类匹敌。

但在现如今的大环境下,技术论充斥着人类生活,如移动支付、VR技术以及GPS定位等,这也使新闻媒体不得不将技术至上的观念带入行业运营中。这是环境使然,更是新闻行业与时俱进的标志。因此,在技术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平衡中,一些新媒体难免会迷失方向。

(二)市场经济的强力推动

同技术至上的观念一样,追求经济效益也是本不该十分苛责的,况且在现如今自负盈亏的媒介经营模式中,绝大多数新闻媒体不再拥有政府的财政拨款和计划指导,而是完全靠“市场”这个无形的手去把控和调节,这让很多新闻媒体陷入一种困境。新媒体更是存在太多的“内忧外患”,不仅要在同传统媒体的较量中始终保持不败地位,更要在同类媒体的博弈中积蓄更多的竞争优势,因此人工智能技术便成了新媒体展示其独特技术手段和吸引受众关注度的最有力的筹码。结合市场经济的效益驱动,很多新媒体便将社会效益抛之脑后了。

“人工智能的本质意义几乎被完全忽视了;而它的功利性意义,却被人类放大和大力追逐,因为它带来了权力、效益和控制力的增加的机会。”[2] 就像工业革命刚刚到来的时期,人类社会热衷于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变革,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资产阶级随即开始盲目扩大生产,很快整个社会就因为生产过剩而陷入经济危机。现如今新媒体也热衷于这种新闻行业的技术“大变革”,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以互联网传播为手段,以市场调节为行业运行准则,开始了新闻内容的“生产过剩”时代。这种新闻内容的生产过剩虽然不会引发社会经济危机,但会污染新闻行业的空气。由于行业不自律,打开手机的新闻客户端,虚假消息、低俗内容、同质化新闻以及带有广告宣传的推送时有出现。新媒体的生态环境受到市场经济的副作用的影响,新闻专业主义再度失衡。

有关部门对于新媒体行业的监管一般实行事后追惩的方法,即新闻媒体出现有违背社会和谐、新闻行业规范和侵权行为时相关部门会出面整治。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可以给一个行业带来生机,但市场经济也可以使行业丢掉原则与操守。人工智能技术的大环境下,本身就存在太多诱惑,如果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新媒体在发展之路上注定会失去更多。

(三)媒介与受众的行为模式转变

在以报刊为主要新闻媒介进行传播的时代,报刊媒体作为精英文化的象征,在新闻发布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虽然后期开始向着大众化转变,但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报刊媒体从来未曾放弃。无论是学界的自由主义报刊论、社会责任论还是党报理论,都对报刊媒体所发布的内容做了严格要求,或者是担负社会责任,或者是承担政党的政治宣传,但不论哪一种,都是要求坚持新闻内容的真实、客观、公正。毕竟报刊的发行数量每期每版都有限,从日报到周报再到月报,可以说报刊在新闻产量上远远低于现代科技对于新闻内容的生产规模,并且没有人工智能作为依托,报刊不能做到实时更新、个性化推送以及靠机器人编写来盈利。在此情境下,记者或撰稿人便成了报刊媒体的主力,他们的文笔风格和专业性会成为影响报刊媒体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例如被誉为中国“近代百科全书”的《申报》,一度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同时也最具影响力的报刊。从晚清到北洋政府再到国民政府,《申报》涌现出大量具有极高专业素养的从业人员,究其原因是坚守着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在新媒体时代,媒体可以做到即时更新、批量生产以及人工智能的生产,使在当今的媒体行业具有极高媒介素养和新闻专业主义意识的从业者少之又少,大多人都随着技术的革新而被技术所牵绊。

从受众层面上来看,很多人也逐渐变得“懒惰”,不再去主动思考问题,而习惯了被动接受。广播电视的出现就将那一代人带入了一个瓶颈期。“电视人”的观念开始被提及,让很多青少年陷入了一段“垮掉的岁月”。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福音,但在把人的思维和认知延伸的同时,又确确实实降低了人们的思考能力。在多如星辰的新闻内容中,参差不齐的消息广告里,受众已经不能很好地辨别是与非、对与错和美与丑了。这个时代过于“匆忙”,受众的阅读习惯也过于“匆忙”,因此在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中,人们开始追求速成,企图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洞悉本应当需要深度思考和理性认知的事物。速成学习、速成瘦身、速成恋爱等,都让人们蒙蔽了心智,不由自主地相信人工智能技术下媒介推送的任何内容。

总而言之,“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新闻传媒业的传统生态,改写了媒体融合的内涵和外延。”[3] 这种生态环境会带来新闻行业的大变革,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人工智能会再度发力,将媒体的内外结构不断完善,受众的思维方式依然会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究竟会不会有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这就要取决于行业内部的自律和有关部门的整体把控。

二、人工智能时代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一)新闻真实性不强

新闻的真实性始终贯穿于整个新闻行业的行为准则之中,毕竟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行业最不能缺少的信条,也是新闻从业者首要遵循的行业规律,更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支撑。在人工智能时代与互联网技术相交互的大环境下,新闻的真实性是最容易被忽视和压制的,而虚假消息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大数据时代之所以被称为“大数据”就在于其信息来源渠道广、内容含量丰富以及数量巨大。在这样的情境下,人类会被各式各样的消息蒙蔽双眼,不分真假。虚假新闻和谣言会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传播技术下快速复制扩散,这种程度已经不仅仅是人类可以去把控和解决的,正如信息泄露以及互联网病毒等问题就是由于人类无法随时随地监控而迅速蔓延。新闻的真实性不强也已经不仅仅是由人的主观原因所造成的,还是由技术所导致的,如何处理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这是在进入工业文明后每个行业都值得深思的话题。“媒体水平的高低,区别还在于掌控媒体的人是否高端,是否能发明、使用、掌控高端的、与众不同的人工智能,在于媒体的人机配合水平与配合程度。”[4]技术是宝贵的,但技术有时又是廉价的,当新闻媒介大面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去进行新闻传播时,新闻行业将会变得失去价值,因此人类应当管控技术,而并不是让技术来奴役人类。

(二)同质化内容的批量出现

德国著名学者本雅明曾在其代表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道:“技术作品在原则上总是可以复制的,人们所制作的东西是可以被仿造的。学生们在艺术实践中进行仿造,大师们为传播他们的作品名而从而复制,最终甚至还由追求盈利的第三种人创造出来。”由此可见,在工业文明时代,艺术品复制是很容易的事情,也是能带来更多经济利益的事情。新闻行业也一样,对新闻作品的复制正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得十分激烈,这就产生了同质化类型的内容。以百度手机客户端首页的新闻推送为例,里面的内容千姿百态,但是雷同的内容时有出现,并且会根据用户搜索的浏览记录多次重复,一个类型的内容会不止一次展现在受众眼前,长此以往便消解了受众对该媒体的新鲜度。倘若受众选择了新的新媒体客户端去浏览新闻内容,同质化的新闻依然会再度呈现。因此,只要人工智能技术存在,新闻媒体从生产到推送就不可能逃出同质化的命运,这是由于技术是全球化的,经济也是全球化的,一旦大数据搜集到用户的喜好、年龄阶层、职业爱好以及地域来源,技术就会自动匹配,无法阻挡。总体来说,其实不存在同质化的内容,只存在同质化的技术手段。就像报刊曾经被人们所喜爱,得益于每家报纸所生产的新闻内容风格各异,多姿多彩,但现在却鲜有受众热衷于某一家新媒体,这就归咎于技术雷同所必然导致的“产品”雷同。

(三)新闻内容生产过程把关不严

“把关人”理论应该是传播学里最能指导实践运用的理论之一了,这一理论可以很好地把控信息在媒介流通中的进程,从而提高新闻质量。在大众传媒机构中,“把关人”从来都是专业且严谨的,毕竟传统的广播电视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更是承担着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责任的重要武器,所以“把关”环节在以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媒体不只是“把关人”,更是意见领袖,把新闻内容专业详细地解读给受众,提升受众的知识水平。毕竟,传统媒体基本都以社会效益作为第一追求,这不只是体制所决定的,更是传统媒体的行业自律。在新媒体开始占主流的时代,“把关人”开始下移,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的下移,人工智能时代“把关人”不单是人,还有技术。人的把关比起智能技术来更精确,更符合一定时期的社会状况,也更灵活,但由于人们太过于相信技术的准确无误和必定战胜人的观念,才会有很多漏网之鱼,出现了太多不应该出现的新闻内容。另一方面是标准的下移,市场经济在推进,大众文化的审美在改变,对于新闻内容的要求自然不可能一成不变,因为既然媒体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自负盈亏,那么就应本着“用户至上”和“关注度至上”的经营方式,所以低俗新闻和为追求经济效益的不实新闻才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三、人工智能时代媒体新闻专业主义失衡的应对

(一)新闻从业者固守行业行为准则

“如今的新闻业务与传统意义上的采、写、编、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在新闻实务中的融入。”[5] 新的科学技术融入新闻业务中本无可厚非,但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确确实实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他们可能随时在技术管控的时代里迷失自身的专业能力。纸媒时代,任何一家报刊都注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毕竟他们需要亲自去采、写、编、评,并且丝毫不会依赖于技术,事实上当时并没有这样的先进技术,同时,新闻从业者考虑的更多是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报刊时代的新闻从业者有着更加专业的职业水准和职业修养。反观现今,新媒体的便捷和市场经济体制驱使着从业者一次又一次放下行业行为标准,在新闻媒体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个别媒体也开始随波逐流,将取悦受众的经营方式作为主流。在学校,关于新闻专业的教学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因为新闻专业作为一个人文社会学科自然要去教授更多学术上的理论和在研究层面上的突破,无疑这有助于加强新闻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但并不足以支撑他们将来在行业中的实践工作。实践决定意识,没有系统而有序的实践又如何能体会深刻而又思辨的理论。

因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强新闻从业者固守行业行为准则的意识。其一就是媒体应当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训练与职业技能训练。职业道德关乎一个行业发展的态势,媒体应当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并严格要求从业者在行业规范准则内进行新闻生产活动,同时应当关注社会舆情和政府政策,把握住主流价值观的大致方向,认真做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并且要对从业者在业务能力上提出更高要求,众所周知,现今许多媒体从业人员并非科班出身,这虽然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却忽略了新闻专业主义这个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不断培训员工的新闻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才是媒体赢得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二就是学校应当多组织学生进行媒介实践,并且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种媒介形式,其范围应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人文社会学科也应当像理工科那样去实践,得出数据后深入研究和理性分析,谨慎地得出结论,而不是站在已有的理论上去总结和概括。只有这样,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才能够具备更高的媒介能力并且把控住传媒的整体大局,面对新闻报道中的种种问题才能够给出符合实际又不违背新闻专业主义原则的解决方案,新闻媒体才能谋求更长远的发展。(www.xing528.com)

(二)新闻媒体在技术性和专业性中的平衡

如何平衡新闻媒体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这是一个很难去辨析的话题,在这样一个唯技术论的时代大背景下,由于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交行为,没有人会拒绝技术所带来的一切便利,但技术确实降低了人们的思考能力,让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表现出了很强的依赖性,因此,也没有人会愿意承认人类已经被技术所统治、受技术的裹挟。所以会出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一方面人们热衷于使用技术为自己打开方便之门并获取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却又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依旧突出人的作用,从而保持独特的风格。对于新闻行业来说,将人工智能的便捷化加上人本身的情感化,从而进行更有效的宣传才是具有双向推动性作用的,也是一种良性的互动。

从技术性上来说,坚持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始终没有错。工业文明如果不借助先进的生产力,又该如何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综观新闻行业也是一样,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去生产新闻、推送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媒体工作人员的不必要劳动成本,有利于媒体资源的合理利用。将技术含量低的新闻内容诸如:天气预报、时政要闻、体育赛事、娱乐消息等运用人工智能去推送,可以留出更多的人力成本在深度报道以及新闻评论上做好做精,提升媒体平台的专业度。从专业性上来说,既然运用了技术,就应当培养能够管控技术的、高素质的、专业性强的新闻从业者,让他们从技术层面上把关,同时又不忽视人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兼顾。不仅是新闻行业,现代科技文明下的各行各业在处理专业性与技术性的隔阂上也都可以秉承这样一个原则,就是用技术去发现问题,用人的专业思维意识去解决问题,才能够将技术性与专业性很好地统一起来。

“人类控制人工智能”还是“不断发达的人工智能控制人类、消灭人类”,这个问题时时困扰人类社会。“在云技术、超级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人与自然的边界越来越模糊。”[6] 但人类社会总体还是应该看好这样一个趋势的,因为这足以证明现代科技的成熟以及与人类思维结合度的提高,这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进步的明显标识。可唯独一点不能忘记,即人工智能始终不能代替人的专业性,就像机器编写的新闻稿件永远不能代替人类经过专业素养的培育后所写的文字那样,新闻媒体在专业性和技术性上的平衡还有待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去共同探索,因为这不是一代人的努力就能实现的,在未来变化多端的社会里,新闻专业主义是否还能坚守,这本身就需要多方因素长期而有效的探索。

(三)受众对于媒介使用能力的提升

在微信刚刚兴起的时代,朋友圈便成为众多谣言和虚假信息的重灾区,而究其原因是人们对于媒体的过度信赖。很难相信,在今天,媒介“魔弹论”的效应依旧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在报刊抑或广播电视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人们不得不去相信新闻媒体所说的一切,因为除此之外人们再也找不到一个更加先进和快捷的信息接收渠道,大众传媒机构会凭借其强大的制作团队、先进的制作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去聚拢观众的关注度。受众过分信赖大众传媒机构的每一条新闻内容,即便有所质疑也会随着大众传媒滞后的反馈机制而不了了之。因此,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兴起后,人们始终摆脱不掉这种“信赖”,对于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内容也毫无保留地转发和扩散。在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写作靠着机器编写,且不讨论机器编写新闻内容的专业性,单是凭借着现如今人们一刻也离不开的手机作为载体去发布宣传,就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受众应当具备一定的媒介使用能力,深谙一个道理,即在由日益先进的技术把控的新闻媒介生态环境中,不是所有的新闻内容都一定准确并且是真实、合乎客观规律的,应当在理性思考之后,再借助互联网技术去求证,只有这样才能斩断虚假信息的传播途径。

网民学历和年龄的不足也会让新媒体陷入困境。不是只有成熟理智的成年人才会去转发每一条新闻或者写每一条评论。相比之下未成年人更容易成为网络传播中的主力,他们更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管其观点是否正确,也乐于批判一些事物,不管其态度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更愿意给出直观的意见或建议,也不管其行为是否有足够的理性。总之,这都使新闻媒体在定位受众群体时难上加难。老年人也是手机媒介的又一主力,而人工智能技术更容易换取老年人的信任。由于对技术的不了解和对现代社会发展态势的落伍,老年人群体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多了一份“敬畏”,也就是因为这一份“敬畏”,才导致老年人群体的不理智行为时常发生,新闻媒介也时常会以老年人作为市场,博取关注,并且进行内容的再次传播,虚假新闻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渠道占据人们的生活。

受众自身提高新闻媒介的使用能力,保持良好的媒介素养,对于媒体来说是互利共赢的。媒体也应该引导受众有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让媒体自身的受众群素质更高,监督力更强,这样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才会继续保持。

小结

人工智能时代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正如同三次技术革命的浪潮如期而至,而每一次都注定会引领世界的潮流和巨大的变革。当新媒体遇见人工智能,这是新闻行业的机遇,是新闻行业中的一次“技术革命”。但正如人们时常谈论到的那样,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好在科学技术终于实现了人们对便捷生活以及社会快速发展的愿景,坏在这种变革让人们脱离了太多本应该去亲自实践的事物,也丢掉了很多人类本应坚持的信念与意志。社会如此,新闻事业也如此,人工智能技术的大环境下,如果新闻媒体丢掉了对信息来源反复求证的严谨,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秉承,新闻行业注定前途多舛。

参考文献

[1]栾轶玫,刘宏.人工智能对中国新闻传播业的重构——2017年中国媒介盘点[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7(02):209-218.

[2]杨妮,孙华.变革与坚守: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J].出版广角,2019(01):40-42.

[3]陈昌凤,霍婕.以人为本: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J].新闻与写作,2018(08):54-59.

[4]栾轶玫,张晓旭.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变革[J].新闻与写作,2018(05):43-49.

[5]孙志男.人工智能对传统新闻生态的变革与重塑[J].新闻论坛,2018(02):80-83.

[6]谭铁牛,曾静平.智能传播的现实应用、理论溯源与未来构想[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25(02):2-8+147.

[7]唐瑜伟,刘勇峰.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研究综述[J].西部广播电视,2018(05):36-37.

[8]喻国明.人工智能的强势崛起与新闻传播业态的重构[J].教育传媒研究,2018(01):95-96.

[9]官建文.人工智能会给新闻业带来什么[J].新闻与写作,2017(06):67-68.

[10][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1]喻国明. 人工智能的强势崛起与新闻传播业态的重构[J]. 教育传媒研究,2018(01):95-96.

[2]陈昌凤,霍婕. 以人为本: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J]. 新闻与写作,2018(08):54-59.

[3]孙志男. 人工智能对传统新闻生态的变革与重塑[J]. 新闻论坛,2018(02):80-83.

[4]官建文. 人工智能会给新闻业带来什么[J]. 新闻与写作,2017(06):67-68.

[5]栾轶玫,张晓旭. 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变革[J]. 新闻与写作,2018(05):43-49.

[6]谭铁牛,曾静平. 智能传播的现实应用、理论溯源与未来构想[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8,25(02):2-8+1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