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雪漠诗说老子:德为万物生长之标准

雪漠诗说老子:德为万物生长之标准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他的德行已经到了这个层次。我们今天说的道德,早已不是本初的道德,这“德”字,也是越发难以辨别其本来面目了。但圣人最初所说的道德,是一种客观律则。德,唯一的客观标准,就是能利益万物的生长化育。再也不必为了道德与不道德的问题,而争吵不休了。想做一个有德者,方向也无比清晰明确了:你能有益于众生的成长吗?天道没有给予之心,是故亦无夺取之意;天道没有私德局限,就不会仇恨和埋怨。

雪漠诗说老子:德为万物生长之标准

[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意译]

圣人恒常处于一种无私无我的状态,安住于大道之心,他的心就像镜子一样,总能照出老百姓的心。善良的人他会以善意来对待,不善良的人他也会以善意来对待。因为他的德行已经到了这个层次。对他诚实守信的人他会报之以诚实守信,对他不诚实不守信的人,他仍然会报之以诚实守信,因为诚实守信是他的品质。圣人就像大地一样,能包容万物,与万物同心。百姓总是专注于他们的耳目,各用其聪明,圣人则像孩童一般,保持淳朴。

[导读]

让我们来谈谈“德”吧。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字的源头和水的源头一样,清澈明晰,而随着流布渐广,其中混入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德”字尤其如此。我们今天说的道德,早已不是本初的道德,这“德”字,也是越发难以辨别其本来面目了。

你知道的,我们今天谈论的道德,充满了主观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人们的道德标准并不一样,你认为无法容忍的,在别处也许视为寻常。

但圣人最初所说的道德,是一种客观律则。大道自不必说,德,也是一种客观标准。

何为德?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道生了万物,而德养育、化育万物。德,唯一的客观标准,就是能利益万物的生长化育。

如此一来,一切都简单了。再也不必为了道德与不道德的问题,而争吵不休了。想做一个有德者,方向也无比清晰明确了:你能有益于众生的成长吗?能,方向就对了。

看看老子所说的圣人,是不是这样的有德者?是不是以淳朴之心对待百姓,所作所为,皆是为了促进他们的幸福?

[诗说]

真正的圣人没有他自己,

没有私心也没有贪欲。

他知进知退没有阻碍,

教化天下如顺风扬尘。

他明白活着只是过程,

人无论如何都会逝去。

一切都抓不住正在溜走,

一切都是太阳下的露珠。

一切都是镜花水月,

一切都是一点点记忆。

那记忆也像远去的黄狗,

正被那遗忘一点点吞噬。

圣人随缘度世毫不勉强,

看星星望月亮好生惬意。

他为百姓的需要而活着,

心中没有一点点分别。

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

百姓讨厌的他也接受。

无论对方是善人恶人,

他都像母亲对待婴儿

对于守信者他也守信,

对失信者他不弃不离。

圣人的心非常像太阳,

鲜花毒草他都会照耀,

善与不善者皆受其益,

于是百花齐放充满生机。

虽然人人都能聪明算计,

但圣人让他们复归于婴儿。

他们淳朴的微笑没半点造作,

就像婴儿们望着母亲。

世上一切于是呈现出美丽,

都是浑然一味生于自然。

个个都收敛了自己的欲望,

心思已全部归于拙朴。

然而圣人不能强行出世,

条件不备时会潜行于世,

好似雷霆总藏于苍穹,

也像美玉总藏于石中。

沧浪之水清兮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濯吾足,

一旦时机成熟条件具足,

便可像雷霆震响于天空。

圣人做人精诚于内,

圣人做事德流四方

内心强大犹如天地,

天下万物无不覆载。

天包容而养育了万物,

天德只奉献而不索取,

日月有正大光明之德,

无尽的光明照耀有缘。

当天覆地载相容相和,

大地就会稳定和安宁。

惠及广远长久不衰,

万物因之得到滋养。

圣人效法天心地德,

无所不容惠及万民。

圣人忧百姓之忧,

圣人乐百姓之乐,

对天下有利则诲人不倦,

对天下有害则噤若寒蝉。

圣人治世注重防患于未然,

而看轻不可预料的结果。

他们畏因不畏果,

重心亦先于重形。

圣人行事先得百姓之心,

重农先充实国家之仓,

次者理财开源节流

如绵绵之水不与民争利。(www.xing528.com)

圣人法天顺地不拘于俗,

圣人阴阳为纲四时为纪,

圣人做事要相机而动,

没有超出时代的奢求。

天道没有给予之心,

是故亦无夺取之意;

天道没有私德局限,

就不会仇恨和埋怨。

善于给予者必善于掠夺,

善生赞美者必善于生怨。

若见美誉必随之大毁,

若图大利必随之大害。

利是害的前奏,

福是祸的先锋,

想无害不必求利,

想无祸不用贪福。

权威而能合乎大道,

百姓就会乐于跟随。

想做大事却道德低下,

会德不配位凶多吉少。

小恩小惠会损伤道心,

过于苛刻无益于行道。

即使是遭遇了一场大火,

触火者死于烈火之中,

稍远的石头已被熏黑,

百步外却能安然无恙。

同一场火灾结果却不同,

取决于你与灾祸的距离。

因此圣者懂得分寸,

不近权威故远离祸患。

要知道世上有四种怨恨,

往往会导致可怕的祸患:

居高位者必然遭忌,

要淡泊名利礼贤下士;

功高震主者十分危险,

急流勇退减少私欲;

俸禄厚者必招忌妒,

布施应该更为广博;

行高于人人必诽之,

韬光养晦和光同尘。

要乐于修德而忘记贵贱,

要乐于修道而不怕贫穷,

不追求名利而忘了志向,

不会被利诱而安贫乐道。

当知道人之寿不过百年,

那忧虑之水却滔滔不绝

杞人忧天徒劳无益,

要安住当下静对变化。

若是花开非时反常,

其结果也会相应异化。

对于反常的诸多事物,

处理时一定要谨慎小心。

圣人当效法天道自然,

以虚静为主善始善终,

过多干预会折腾百姓,

百姓得不到自主和安定。

勿搅勿扰万物将自清,

勿惊勿骇百姓将自理,

尊重民意顺乎民心,

随顺自然规律绝不强求。

圣人以善示人不故弄玄虚,

不轻易改变故旧的常规,

圣人不穿奇装异服,

圣人没有诡异之行,

圣人没有谀美之语,

圣人不居短命之地,

圣人不行不归之路。

圣人通达而不华美

贫穷亦不失尊贵,

荣耀而不卖弄,

隐忍而不可辱,

有特性而不怪诞,

外示土石而内怀宝玉。

圣人抛弃片面和主观,

圣人远离自私与贪婪,

圣人顺其自然顺世而为,

圣人效法天地恒久施惠,

圣人好似日月大公无私,

圣人和合阴阳生养万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