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教育原理第2版-认知发展划分标准

学前教育原理第2版-认知发展划分标准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皮亚杰从游戏与认知发展的关系出发,将游戏分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游戏三种类型。但以色列心理学家史密兰斯基认为结构性游戏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类型,应包括在认知性游戏中。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在2岁以后大量出现,4岁后趋于成熟。我国往往将象征性游戏称为角色游戏。巴特勒等也认为结构性游戏在2—4岁时最为普遍。

学前教育原理第2版-认知发展划分标准

建立滑行图式

颖颖快要两岁了,她最近对各种各样的滑梯很感兴趣,听姥姥说颖颖昨天在“肯德基”店的滑梯上滑了五十多次。今天一进门,颖颖就发现了活动室中间的小象滑梯并开始滑,到了室外,她看到一个坡度很陡的滑面,产生了兴趣。她先是在姥姥的帮助下小心地往下滑,3、4次以后,她渐渐放松了,脸上的表情也由严肃变得欢快。最后姥姥觉得孩子不能只玩一种玩具,就叫她到别的地方玩,但是颖颖坚持着:“再玩一次,再玩一次。”[9]

颖颖喜欢玩各种各样的滑梯,且不断地重复玩,这正是她通过滑滑梯运动来促进对滑梯的认知,通过不断地巩固练习来理解自己的动作与滑梯之间的关系。根据皮亚杰的观点,这种游戏属于练习性游戏。皮亚杰从游戏与认知发展的关系出发,将游戏分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游戏三种类型。他并没有将结构性游戏单列成一类。但以色列心理学家史密兰斯基认为结构性游戏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类型,应包括在认知性游戏中。

(一)练习性游戏

练习性游戏主要在感知运动时期(0—2岁)出现,因此也被称作感知运动游戏或机能性游戏。因为感觉和运动器官能在这种游戏活动中获得快感,所以学前儿童会不断地重复简单的动作。如婴儿偶然用手碰到玩具,发现玩具发出了声音,他就很高兴,就连续用手去碰该玩具,让它继续发出声音。该游戏可以让学前儿童对新习得的、但还没巩固的动作进行练习,借此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动作与物体之间的关系,获得对环境的控制感。

练习性游戏是人生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但它可能伴随我们一生。只要有学习新技能的需要,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游戏。比如,我们刚刚学会骑车但还不熟练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喜欢骑车的时候,也正是我们进行“练习性游戏”的时候。

(二)象征性游戏(www.xing528.com)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借助于代替物的帮助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或情景的活动,主要特征是“假装”,包括以一物代替另一物、以某个动作代表真实的动作。如张开双臂作“开飞机状”、自己假装是别人(如白雪公主)等。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在2岁以后大量出现,4岁后趋于成熟。我国往往将象征性游戏称为角色游戏。但角色游戏只是皮亚杰所说的象征性游戏的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阶段。3岁前儿童的象征性游戏中往往只有动作的象征,没有角色。

(三)结构性游戏

结构性游戏是指学前儿童按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物体或游戏材料,使之呈现出一定的形式或结构的活动。如拼图、搭积木、插积塑、筑沙堡、手工游戏等。巴特勒等也认为结构性游戏在2—4岁时最为普遍。

(四)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是至少有两个人共同参与的、并结成一种互补关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具有竞赛性的游戏活动。如下棋、打牌、老鹰捉小鸡等。规则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理解社会规则的意义(如公平、公正、互惠互利等),有助于儿童的去自我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