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保护孩子免受邪恶侵害?

如何保护孩子免受邪恶侵害?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爱儿童,就意味着要保护他们免受邪恶的侵害。而保护他们免遭精神孤独的侵害,激发他们在生活里对各种情感的敏锐度,是保护性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教师们如果无视儿童的心灵创伤,不进行保护性教育,他们长大成人后,往往会走上最可怕的犯罪道路。如果不保护他们免遭为所欲为的“私欲”的侵害,他们最终会成长为厚颜无耻和蛮横无理的人,成为无赖。

如何保护孩子免受邪恶侵害?

有的儿童,从小就受到各种体罚,以至于他们是带着一颗被摧残的心来到学校的。殴打孩子的父亲,他伤害的不仅是孩子的身体,更扼杀了孩子心中最宝贵的东西,即我们上面谈到的,爱与被爱的能力。拳打脚踢、敲后脑勺、用皮鞭抽打——这种伤害不仅仅被施加在肉体上,更深深地烙在了孩子们的心灵上。随着每一次殴打,儿童的心对殴打将变得越来越麻木,渐渐地,他们开始对周围的事情变得麻木而冷漠。

爱儿童,就意味着要保护他们免受邪恶的侵害。

每年,当一年级的学生跨进学校大门时,你就会忧心忡忡地注意到,有的学生的心里有着明显的创伤。

我很了解这些儿童,也很了解他们的父母,我知道儿童内心的痛苦和忧患,也知道个别儿童应当接受的已经不是教育,而是再教育。我特别关注这些孩子,我把对他们的教育称为保护性教育,它是我的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一个糟糕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的心灵是怎样受到摧残的呢?

在我看来,对孩子最严重的伤害,是让他们觉得谁也不需要他的那种孤独,即使在很多关系堪称良好的家庭里面,孩子们也会受到这样的伤害。这里我们要说的不是父母抛弃了孩子,对他们不管不顾。我们要讲的现象,比这个要复杂得多,我们称之为精神孤独现象。

任何的孩子,在生活中都需要有倾诉的对象,因为他们有倾诉和被倾诉的需求。当孩子们发现自己能依靠别人,并也被别人所需要时,这会使他们的心灵变得高尚,使他的情绪变得丰富和愉悦。

绝大多数进入学校的儿童,总有某个他们敬爱的人,总有某个他们能依靠和倾诉的人,而这一点会使他们感到幸福,感到精神生活的充实。

可有些孩子的生活却不是这样,他们没有任何人能倾诉和依靠,现实的生活让他们感到孤独,他们感受不到亲缘血统关系中的幸福。在这样的家庭里,当孩子们最亲近的人(如父母),都没办法给予他们敏感的关怀,都不能和他们缔结真挚和亲密的关系时,就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仅仅局限于物质的给予或者某种动物本能的情感愚昧状态,而这一切都会损害孩子们的心灵。我们发现,当这样的孩子来到学校时,他们对于善是一无所知的,他们的心就像榆木疙瘩,坚硬而迟钝。

而保护他们免遭精神孤独的侵害,激发他们在生活里对各种情感的敏锐度,是保护性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之一。

还有一种更可怕的孤独,就是有些孩子觉得,他们只是偶然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不需要他。当这些儿童怀着沉重的心理创伤来到学校时,无一例外都带有外显的内心症状——他们全身上下都充满了恶狠狠的怨恨。这种被暴躁和怨恨情绪充斥的孩子不相信爱,对教师真挚和亲切的话语表现出戒备和疑虑。

在对有着这种创伤的儿童进行保护性教育时,我们要求教师具有对其他学生一样的持之以恒和自我牺牲的爱心,具有高度的情感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有可能把孩子与他们身上的创伤巧妙地分开。

怀着沉重创伤来到学校的儿童,他们无法以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身边的人,也不相信善良。如果不保护他摆脱笼罩在家庭中的邪恶与伤害,他们就会成长为冷酷无情的人,为了私利不顾一切,直至会凶残地消灭一切挡住其去路的人。教师们如果无视儿童的心灵创伤,不进行保护性教育,他们长大成人后,往往会走上最可怕的犯罪道路。

有的儿童,从小就受到各种体罚,以至于他们是带着一颗被摧残的心来到学校的。殴打孩子的父亲,他伤害的不仅是孩子的身体,更扼杀了孩子心中最宝贵的东西,即我们上面谈到的,爱与被爱的能力。拳打脚踢、敲后脑勺、用皮鞭抽打——这种伤害不仅仅被施加在肉体上,更深深地烙在了孩子们的心灵上。随着每一次殴打,儿童的心对殴打将变得越来越麻木,渐渐地,他们开始对周围的事情变得麻木而冷漠。

一直遭受精神和肉体虐待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多半变成了冷酷无情和毫无恻隐之心的人,以至于后来,好似无论什么教育都不能对他们产生影响。与其说,我们是要对这些儿童进行保护性教育,不如说是在本质上对教师的教育修养在进行考验,即考验一个教师的爱人之心和爱人的能力。

除了被虐待的孩子,另外一种孩子的状况也值得我们重视,那就是在家庭里被娇宠惯坏了的孩子。这样的孩子,通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十分任性,毫无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孩子,我们也需要对他们进行特殊的保护性教育。有那么一部分儿童,父母没有教育他们重视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维护别人的利益,以至于这些孩子从家庭里养成了一条野蛮和荒谬的认知:“我想怎样就怎样,想干吗就干吗。”“自己的利益最重要。”——在内心里持有这样认知和信念的孩子是不幸的。如果不保护他们免遭为所欲为的“私欲”的侵害,他们最终会成长为厚颜无耻和蛮横无理的人,成为无赖。当教师在集体中对他们的品行提出劝导和一些要求时,对这样的学生来说,仿佛对他们是一种挑衅和侮辱。

保护性教育——这是最能体现教师教育特点的一种创造性劳动。为了让这种教育能顺利、润物细无声地对那些孩子起作用,教师应该与那些存在这些问题的心灵多多接触。如果能唤起他们对别人的爱和同情,能唤起他们对教师或周围同学、对某位感到同样孤独的老爷爷或老奶奶、对失去孩子的母亲等人的爱和同情,那就是我们这种保护性教育起到了绝佳的效果。能唤起他们心中的爱与同情,更是防止精神孤独最好的办法。

如果做到亲近他人呢?首先,教师要让那些孤独的孩子从感同身受做起:如果要让学生亲近某人,首先需要向他讲述这个人所经受的不幸和灾难。感同身受是用心灵去体察他人的第一步。由于各种原因,在家庭里,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没有办法感受到爱的孩子,要想与别人感同身受,首先我会引导他们把别人的不幸铭记于心。只有对别人的悲欢感同身受的程度越深,他们才能更敏锐地感知周围的人和事。

在对孤独儿童进行保护性教育时,有一点教师们需要时刻谨记:千万不要让那些孩子觉得你是有所图谋或者目的性过强,一旦让他们觉得你是为了教育他才竭力让他们去亲近某些人……如果意识到教师的行为带有非常强的目的性,即使是“善意的计划”,孩子可能都会反抗。他们会变得既憎恨教师,也憎恨教师打算让他们去亲近的那个人。

让孤独儿童亲近他人,应该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进行,而不应该刻意为之。只有一个孩子心甘情愿、敞开心扉去接纳某个人时,他们的心灵深处才会产生很多能丰富他们内心精神世界的东西。只有精神上丰富多彩和慷慨无私的人,才能驱散儿童的孤独感

因家长的冷酷而变得凶狠起来的孩子,无论是父亲或是母亲都不需要的孩子,毕竟是极少数。在我32年的学校生涯中,这样的孩子我只遇到了9个。他们的处境和遭遇,引发了我内心强烈的怜悯之情,所以我总是竭尽所能,把他们在家庭里无法获得的精神上缺少的东西提供给他们。

我成了他们的朋友,同样,他们对我的由衷关怀也总是报之以真诚、慷慨和忘我的挚爱。正是与这些孩子的友谊,成为我灵感生机勃勃的源头,这种力量汇成了每一位因极度紧张的劳动而殚精竭虑的教师所需要的振奋精神的清泉。可以说,影响是相互的,教师并非总是单方面在付出。

像与这些心灵深受创伤的孩子成为朋友,唤醒他们心中的爱,就需要我们以心换心,这其中需要非常高的技巧,想成功也绝非易事。

因家长的漠不关心而变得凶狠起来的孩子,他们有很强的戒备心,尽管他们都像久旱盼甘露那样渴望爱与关怀,但他们对爱却持怀疑态度。(www.xing528.com)

这么多年的经验表明,我们不能为了表达爱而去爱,而应该竭力寻找与他们生活和精神上有交集的活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慢慢放下戒心,然后从我身上去感知别人的情绪和态度,并慢慢尝试与人来沟通和交流。这种有交集的活动,通常都产生在学校的教学和生活集体中。

随着我们慢慢地交流,我们成了彼此的朋友,通常我们会忘记我们是师生的角色,精神上的交流成了我们双方的日常需求。

当他们的戒心和怀疑慢慢消散,他们会心甘情愿用自己的真心去回报周围的人和事。有交流的同学,有精神上的伙伴,是学校从童年起就应加以确认的孩子们的最高精神需要之一。

激发他们自尊自爱,唤起对自身态度的敏锐,是保护孩子免遭欺骗、不诚实和利己主义侵害的最有效方法。教育这样的儿童,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做长期持久的工作。如何找到通往孩子心灵的途径,在我看来最有效的手段是书籍,书籍在我这么多年的经验里,屡试不爽。好多次,我都是借助书籍和与书相关的话题,来建立与孩子精神世界的联结。为他们打开辨别善恶的眼睛和心扉,从而触及他们的心情。那些优美的故事和绝佳的书籍,简直没有比它们更好更有效的方式了。

儿童的心灵不管被不正常的家庭氛围伤害到什么程度,其中总还蕴蓄着感同身受的火花,儿童越小,他感同身受的能力便越大。

记得瓦列里进入一年级时,他简直就是个麻木不仁、冷酷无情和残忍的孩子。是书籍唤醒了他心中敏感而善意的力量。

记得我跟他一起阅读的波兰作家显克维奇的短篇小说《扬科乐师》深深震撼了他的心,书中善与恶激烈的争斗,让他的内心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跟着这篇小说,他的思想也和主人公一起起伏,一起和恶势力作对,一起与残忍和蛮横的决斗。随着故事的展开,我相信,瓦列里的心灵受到了震动,那是比获取物质财富和争夺实际的利益,在一个人的人生中更宝贵的东西。看到这样的变化,我也开心无比。能因为自己的行为为别人带来快乐和改变,好像有种力量填满了我的内心。

我们一本接着一本地阅读描写高尚人性的故事书,后来,完全不需要我的陪伴他也能自主地开始阅读。我高兴地看到,以往被贪婪、欺诈、攻击性十足的氛围包围的瓦列里已经不见了,他开始变得开朗、活泼,从他的脸上和眼里,我看到了因为内心充满温馨与爱而闪现的那种快乐的光芒。

到了四年级,这学生成为十月儿童小组的辅导员,他开始尝试把自己感受到的幸福和愉悦传递给其他需要的同伴。他会把小同学们领到他在森林的某处找到的一条小溪旁,那里不断有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来。他们一起在这里搭建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玩具——一座小小的水磨房。他还为他们搭起了窝棚。

他的改变是巨大的。在瓦列里最开始到学校来的几个星期,每当我触及他眼里那种冷漠和仇视的目光时,我的心里就涌起一股愤恨,愤恨那些伤害了他们心灵的人。我疾恶如仇,但又害怕把仇恨传染给了这些孩子。

而现在,在瓦列里的眼里闪耀着的是一种全新的光芒。他经常着迷地叙述着森林深处的小小水磨房,叙述着在未来的冬天他打算在那里跟小同学建造一座小小风力发电站的想法:希望能让林中小鸟的食槽旁亮起小小的灯泡,就让光明引来它们的鸟类朋友。是的,这已完全不是瓦列里五年前那双审视世界的眼睛,现在的眼里充满着蓬勃的朝气,熠熠生辉的光芒,还有那种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期许,这双眼睛太让人喜爱了。

当我们在教育那些被殴打、狂叫、咒骂伤害了心灵的儿童时,不仅需要审慎和同情心,更需要教师本身具备坚韧的精神力量。教师的使命首先是保护儿童的身心不受暴力的摧残。在这里,教育艺术中最精巧的手段应当用来唤醒儿童内心的敏感性——首先是对美和对教师语言的敏感性。我孜孜以求的,是让被殴打和谩骂伤害了心灵的儿童永远听不到呵斥、恫吓,永远不用担心会受到惩罚。

然后,我开始用美来激励他们的心灵。美疗是我的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方面,这个方面并非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最微妙的精神影响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既能施加影响于感情和心灵,也能通过心灵施加影响于理智。

在心灵已变得粗暴和冷漠的儿童面前,我会通过让他们感受到自然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方式来进行,这需要巨大的时间和耐心。有些孩子,带他们去了几十次大自然的环境之后,他的心,形象地说,才会“抖动一下”,才会感觉到色彩的美。

一年四季,我都领着学生去森林、田野、果园、阔叶林带、牧场散步,倾听大自然的音乐。这是“美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美在激励学生的心灵时,仿佛打开了其中最隐秘的角落,于是他们对教师的语言也变得敏感起来。大自然是最神奇的老师。

关爱动物、花卉、果木,关爱一切有生命的美,也是对受到成人殴打和谩骂伤害了心灵的孩子进行保护性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专门为这些孩子开设了小动物医院,设置了鸟类食槽,由应当唤醒内心敏感的他们来管理,由他们照料隆冬季节捡回来的小鸟、兔子刺猬……我们也把这些儿童领到集体农庄的畜牧场,让他们在那里照料小羊羔和小牛犊。

而对于那些被家长们保护得过好,而变得毫无拘束、为所欲为的儿童,要十分谨慎并具有教育的分寸感,为什么要强调分寸感,是因为他们之所以养成这样的性格,完全是因为之前家庭的“放纵无约束”造成的,于是在这里分寸感就显得尤其重要。

因此,不要试图从第一天起就立即使这种孩子就范,把他们约束和规范在一定的条框内,在教育他们时,我遵循的是愿望和兴趣的冲突原则。我尽力在让这些被家长们放纵娇宠惯了的孩子懂得:我的完全合理合法的愿望和兴趣,有时也会与他人同样合理合法的愿望和兴趣发生冲突。我想满足自己的愿望,他人也想满足他们的愿望,很多时候这中间就有了矛盾和冲突。

我告诫孩子们,如果你和那个与你愿望相冲突的人都只按照自己的兴趣来行事,生活就将会变成地狱,人将降低到洞穴野蛮人的水平,毫无理智和自制可言。这样的“任性和自由”只会带来不幸与痛苦。因此,如果想享有真正自由的幸福,只能靠自我约束来达成,“无拘无束”是野蛮人、无赖汉、弱肉强食社会与人才奉行的原则。

而要使孩子们明白这一点,单靠语言很难使孩子们真正理解并在心灵上留下印记。这个时候,非常重要的方式就是教师要善于创设愿望和兴趣在其中发生冲突的情境。例如,一个班要到森林里去做一次有趣的旅行,但学校里有严格的规定:每个班每天必须抽一名学生参加自我服务队,在食堂、校园和温室里干活。但如果你破坏了学校的规定,集体就会愤怒地谴责你。有了几十次这样的教训,就连最娇生惯养的学生也会懂得:他不是生活在无人岛上,而是生活在人群中。

俄国文艺批评家皮萨列夫曾经提出:“人的本性是这样丰富、有力和柔韧,以致在周围环境非常糟糕的情况下,他也能维护自身的清新和自身的完美。”但是,这种丰富性、有力性和柔韧性不是自动产生的,也不像某种抵御不良影响的免疫力那样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萌生、培育和确立而成。

为此,我们必须保护好儿童心灵里丰富的人类本性。为保护他们免遭邪恶的侵害,为铲除邪恶和确立善意,就应当洞悉和理解他们的过去,并预见到他们的未来。亲爱的教师们,这是我们教育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