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其他群体比,无论在愿望、内容还是在方式上,都有同他们的社会知识经验对应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目前,网络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时髦的、新型的人际交往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目的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而对于不同的交往对象,也有明显不同的目的。由于期望值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挫折感也较强,表现出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双重性。这种情绪波动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

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其他群体比,无论在愿望、内容还是在方式上,都有同他们的社会知识经验对应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交往愿望迫切

大学新生多数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家庭,到大学之后,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展和社会化程度的增长,交往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对应该如何交往、交往的原则和策略等人际交往知识感兴趣,并身体力行地投入到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这种迫切性还表现在与异性的交往上。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成熟以及性意识产生,对爱情特别关心和敏感。当代大学生对校园里广泛的异性交往大多持认同态度。

(二) 交往系统开放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状况、生活经历各异,大学中信息灵通,决定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开放性系统。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交往对象、范围、方式的开放。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强,在交往中对新事物接受容易,对不同年级、专业甚至校外的同学都愿意结交。现代交通工具、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达,为当代大学生交往提供了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开辟了超时空的广阔天地,也创造了更多相互接触的机会。目前,网络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时髦的、新型的人际交往方式。

(三) 交往目的多元化

黄希庭、郑涌等(1999年)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目的的调查表明:大学生与同性朋友的交往目的主要是利己的 (自我完善、功利)和互利的 (互助、友情);与异性朋友交往的目的比较复杂,有利己的(自我完善),也有利他的(自我奉献、侠义、仗义疏财),还有互利的 (互助);与教师的交往目的主要是利己的 (自我完善、自我防卫)和利他的(侠义),互利的成分比较少;与父母的交往目的以相互理解、相互爱护为主,功利的成分少。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目的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而对于不同的交往对象,也有明显不同的目的。(www.xing528.com)

单玉华等(1999年)的一项研究认为,跨世纪一代青年的友谊观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交友目的方面,50%的青年选择了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其他依次选择了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只有4%的青年极端地选择了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四) 交往观念自主

大学生的性格日趋成熟,价值观世界观基本定型,日益增强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得大学生无论在交往方式、交往内容、交往对象选择上都有自主性。他们不想过分地依赖他人,不愿简单地接受信息,喜欢用自己逐步形成的观念和尺度去左右交往的进行。他们自我意识强,自尊要求高,人际交往以人格平等为基础,期待交往双方彼此尊重、相互容纳。即使是师生,也期待对师长的尊重得到师长的平等回报。平等交往的需求使得那些谦和、真诚、通情达理、乐观向上的人成为大学生乐意交往的对象。

(五) 感情色彩浓厚, 富于理想化

大学生普遍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友谊,在人际交往中十分注重感情交流,讲究情投意合和心灵共鸣。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较小,人际交往动机比较单纯,人际交往有浓厚的理想色彩。无论对朋友还是对师长,都希望不掺入任何杂质。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发育还未完全成熟,自我意识增长与认知能力发展不太协调,情绪经常不稳定,容易用感情代替理智。一旦发现对方有某些不好的品质就会深感失望。由于期望值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挫折感也较强,表现出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双重性。意愿得到满足时欢呼雀跃,失败时便垂头丧气。这种情绪波动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