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性少数群体及同性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性少数群体及同性恋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携有同性恋基因的个体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易于发展成同性恋细胞。由此,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性少数群体及同性恋

性少数群体也叫彩虹族群(英文LGBT),即非异性恋者,也就是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酷儿、间性人、无性恋以及以上未提及的其他非规范性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人的总称。

性少数群体在国际上也被称为“LGBTQIA+”,是女同性恋(Lesbian)、男同性恋(Gay)、双性恋(Bisexual)、跨性别(Transgender)、酷儿(Queer)、间性人(Intersex)、无性恋(Asexual)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简称“LGBT”。

2016年5 月17 日,是“国际不再恐同恐跨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联合国大楼举行了《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发布会。该报告反映了中国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和间性(LGBTI)人士目前的生存状况,共有3 万多人参与了问卷调查,覆盖全国所有省份

1.什么是同性恋

同性恋(homosexual,现在普遍称gay、lesbian、BL 等)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的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同性恋的人群大约占人口的5%,如今,社会对于同性恋的认同度越来越高,歧视同性恋者反而会受到大众的质疑。20世纪初,世界医学界否定了同性恋性取向与道德相关的观念,认识到同性恋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并非内心的扭曲,应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情感的发展。

2.同性恋形成的原因

医学专家从生物学方面进行研究,认为同性恋的形成有如下原因:(1)遗传因素。携有同性恋基因的个体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易于发展成同性恋细胞。这就说明,同性恋的性取向也有部分是遗传基因所产生的结果。(2)性激素影响。有些人认为,胎儿的大脑受何种性激素的影响,决定了个体细胞未来的性取向。如果男性胎儿未得到睾丸激素的影响,而是受到母亲卵巢的雌激素影响,男性胎儿大脑就会女性化;女性胎儿如果受到睾丸激素的影响,女性胎儿大脑也会雄性化。

3.同性恋是一种病吗

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自疾病分类系统去除,其对于同性恋的定义更正为: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同性恋并不单指的是性取向问题,很多出于好奇、被迫等原因与同性发生性关系的人并不是同性恋。2001年4 月20 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在诊断标准中对同性恋的定义非常详细,认为同性恋并不一定是心理异常。由此,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医学上不再把同性恋看作是一种病态心理。

4.如果自己是同性恋怎么办

第一,寻求专业帮助和鉴定。主要是鉴定是否是同性恋,是否有心理异常,这种性取向是否能改变。

第二,接纳。同性恋不是病,也不完全是心理异常,更多是生理的因素。所以同性恋并不是某个人的错,虽然社会还对同性恋有很多的偏见,但首先要接纳。

第三,决定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比如要不要公开自己的身份,对谁公开,对谁保密,如何与别人相处等。

第四,探索压力以及寻找应对方法。同性恋在社会中自身会面临很多压力,可以和自己信任的朋友或者心理咨询师去探讨这些压力和面对这些压力的方法。(www.xing528.com)

第五,自我鼓励。不要因为自己是同性恋就自我放弃,自我鼓励尤其重要。

拓展阅读

预防艾滋病的十个小知识

1.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防。

2.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3.与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一般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4.洁身自好、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5.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6.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

7.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8.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9.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方面。

10.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