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洛阳城的历史地位-历史地理学十讲

洛阳城的历史地位-历史地理学十讲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魏洛阳城在今洛阳市东与偃师市、孟津县毗邻处。洛阳城于北魏时重建,其城门多仍汉魏旧址,不应相差如此之大。魏晋未有改易,惟城门之名前后略异。北魏三市为洛阳大市、洛阳小市和四通市。汉魏洛阳城的12座城门,由于内部两面城门多寡不同,不能相互对称,这就使其间的道路不易南北直通。汉魏洛阳城位于洛水之北,距水稍远。汉魏洛阳城从东汉初年始建时起至北魏季年的废毁时止,都有其繁荣昌盛的时期。

洛阳城的历史地位-历史地理学十讲

洛阳为西周初年雒邑的旧地。周室东迁即以雒邑为都。东周灭亡后,都城久已废置。东汉肇兴,又定都其地,魏晋继之,无有改易。西晋末年,中原板荡,洛阳摧残殆尽。北魏南迁,又复重新兴建。北魏虽重新兴建,大体仍多循魏晋旧规。这里论述的汉魏洛阳城,应该包括北魏洛阳城。

汉魏洛阳城在今洛阳市东与偃师市、孟津县毗邻处。与西周雒邑不同,更与后来唐洛阳城有异。唐洛阳城已向西移,移至今洛阳市区偏东处。

汉魏洛阳城的广狭大小,也有一些不同的记载[10]。见于《晋书》的则为东西七里,南北九里[11]。洛阳城自东汉迄于西晋未曾改易,东汉旧制当亦如此。后来阳衔之撰《洛阳伽蓝记》,又谓为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12]。洛阳城于北魏时重建,其城门多仍汉魏旧址,不应相差如此之大。《元河南志》曾谓阳衔之之记,为“增广而言者,盖兼城之外也”[13]。近人范祥雍为之证实,谓“除去所记城外东西十三里,南北五里,则洛阳城厢约为东西七里,南北十里”[14],与《晋书》所载约略近似。

现在经过勘测,已知汉魏洛阳城东城墙残长3895米,西城墙残长4200米,北城墙长约3700米。南城墙被洛水冲毁。南城墙虽为洛水所冲毁,残迹尚可略知。南北约当汉代9里,东西约当汉代6里,周长14公里,折合晋代33里。城内的宫城的长阔幅度也已勘测出来,据说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660米。也勘测出宫城的正门和其南的街道。这座正门为阊阖门,街道为铜驼街,这应是北魏的宫城,与东汉的南北二宫不同。北魏时曾于洛阳城外增筑郭城。经过勘探和发掘,先后确定了北城墙和西城墙、东城墙。南城墙为洛水冲淹,尚未发现。北城墙位于邙山南坡,残长4400米,东城墙位于洛阳城东3500米,大致与东城墙平行,中多断处,大致可知的残段仅得1800米[15]

汉魏洛阳城自东汉始置时,共有城门12座:南面4座,由东向西,为开阳门、平门、宣阳门和津门;东西两侧各3座,自南向北,东面为宣平门、中东门、上东门,西面为广阳门、雍门、上西门;北面2座,东为穀门,西为夏门。魏晋未有改易,惟城门之名前后略异。北魏亦稍改易其中一些城门的名称[16],并于洛阳城西面最北处,也是金墉城的西南方,增置一座承明门,因而成了13座城门。

东汉洛阳城的宫殿有南宫和北宫。两宫相距7里,其间有复道相通。两宫相连,南北悠长,隔绝东西。东汉末年,董卓倡议迁都时,焚毁南北两宫,魏武帝更立北宫,南宫再未建立。北魏重建洛阳城时,也只建立北宫,宫址似稍往南移。

元人所绘《后汉东都城图》,以司徒司空太尉三府置于开阳门内南宫之东。三公府既在其地,其他官署相距谅不甚远。魏时虽未再建南宫,但所建的太极殿却在南宫的旧址上。太极殿自不能悉据有南宫旧地,三公官署当仍在其故处,似未移至南宫旧址。北魏官署则多在宫殿阊阖门南铜驼街的东西两侧,亦有散处东阳门内和西阳门内的御道两侧。(www.xing528.com)

东汉洛阳城有24街,街名多已失传,所可知者有长寿街、万岁街,而铜驼街最为人所称道。魏晋可能承其旧规,未有改易。东汉时街间有里,晋时始见有坊名。惟里坊并存,可以考见的里坊名称亦殊非少,里坊并存,其间关系尚须再作探索。北魏时也是里坊并存,设坊之数似较里为多。宣武帝景明二年(公元501年)就一次在京城筑了323坊,各周1200步。里坊的关系虽不可具知,但应皆是贵族官吏以及齐民的居地。

东汉洛阳城亦设市,所设有三市,三市为金市、马市和南市。金市为大市,在城内,是在上西门之内。马市在城东,是在上东门外。南市在城南,更在平门之南。与汉长安城相较,显系向南移动,有的移到城外去。一说三市为平乐市、金市和马市。平乐市当设于平乐观。平乐观在上西门外。若如所言,则金市与平乐市只隔一座上西门。相距如此之近,似非设市的初意。魏晋承其旧规,未有改易。北魏亦设三市,更向南移。北魏三市为洛阳大市、洛阳小市和四通市。洛阳大市在西阳门外大道之南,洛阳小市在青阳门外大道之北,距西阳门和青阳门都不是很近,四通市更远在洛水以南。

以洛阳城作为都城的王朝,自东汉迄于北魏虽数有改易,但洛阳城中只设洛阳县,街道里坊的管辖,前后都应是一致的。

汉魏洛阳城的12座城门,由于内部两面城门多寡不同,不能相互对称,这就使其间的道路不易南北直通。东西两面的城门虽间有互相对称的,不过在东汉时,由于宫殿置于城内中部,还不能都有道路互相连接。北魏再建洛阳城,其宫殿只当东汉时的北宫,宫址似稍往南移。南宫旧址改成官员衙署。本来城东面的中东门和城西面的雍门不互相对称。北魏时中东门已改称东阳门,雍门亦改称西阳门,并稍移西阳门向北,和东阳门相对。这样就使东西两面各三门之间,都各自有街道互相连接,交通因而更为便捷。

还在东汉洛阳城南北两宫并存之时,两宫之间的复道,分成三行,天子案行中道,从官夹行左右。其实不仅复道如此,其他各街道莫不皆然。各城门之间更为显著,仿佛西汉当年旧规。魏晋两代皆相沿袭,未有改变。北魏更为伸延,至于城外郭门。东汉时的马市(北魏时人称“中朝牛马市”)于北魏时在绥民里。绥民里东为崇义里,里东有七里桥,桥东一里有郭门。郭门内就开有三道,和城中街道一样。可见规模具在,而又广为伸延,至于郭内各处。

汉魏洛阳城位于洛水之北,距水稍远。东汉初年,王梁欲引穀水以溉京师,渠成而水不流,其后张纯堰洛,引水入王梁所开的渠道,遂大得其利。所开的渠就是阳渠。《水经注》叙洛阳城旁的穀水也就是此渠。这条水渠不仅绕流洛阳城的周围,还灌到城内。宫殿之前,阊阖门外的铜驼街也有水渠流过。汉时金市、马市的设立,皆与阳渠有关,就是北魏的洛阳小市,也是深得这条渠道之利的。汉魏洛阳城从东汉初年始建时起至北魏季年的废毁时止,都有其繁荣昌盛的时期。能够繁荣昌盛,水上交通的发达实为重要的原因[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