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气候干湿变化的结果-历史地理学十讲

气候干湿变化的结果-历史地理学十讲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时期不仅气温的寒暖有所变化,就是干湿同样也是会显出变化的。其后由湿润的气候转变为干旱气候。但到了距今2500年前,气候又稍显得湿润,这不仅由孢粉的测定得到证明,也是和文献记载相符合的。湿润和干旱的变化虽是时有显现,但持续时期的长短,却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历史时期气候是有过变化的,而且相当频繁,并非短暂稀少。论述气候的有关影响,是应该以当时的气候作为依据的。

气候干湿变化的结果-历史地理学十讲

历史时期不仅气温的寒暖有所变化,就是干湿同样也是会显出变化的。近年来不断发现古代遗留下来的孢粉。根据这样的孢粉,不仅可以测定原来植物存在的年代,还可以测定当时湿润状况。根据学者的探索和研究,距今五六千年前,与温暖的气候同时,为一相当湿润的气候[83]。其后由湿润的气候转变为干旱气候。但到了距今2500年前,气候又稍显得湿润,这不仅由孢粉的测定得到证明,也是和文献记载相符合的。

前面说过,古代黄河流域是曾经有过许多湖泊的。这些星罗棋布的湖泊应该会对气候起着调节的作用。古代黄河流域正因为这些湖泊,所以显得相当湿润,至少没有现在这样的干燥。因为湿润的关系,所以一直到春秋时期,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下游的人们还是喜欢住在丘陵地区。据说齐景公尊重晏婴,打算替他另起一座新的住宅,说是旧宅湫隘,新宅爽垲[84]。在现在说起来,山东地方正是爽垲的地方,如果古代和现在一样,那么,晏婴的住宅就不必劳齐景公替他另行建筑了。再以现在山西西南部来说,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土地。论起地势来,应该比山东还要高亢。春秋时期晋国曾经打算迁都,有人主张迁到郇瑕氏的地方,这里有盐池的利益,应该是不错的。可是另外一位大臣韩献子却提出异议,说是郇瑕氏地方土薄水浅,住得久了,人们是会容易生灾生病的。晋国的臣子们考虑的结果,认为韩献子说得不错,所以就没有向这里迁徙[85]。由其他记载看来,韩献子的话却不是正确的。因为《诗经》中《魏风》里面就已经提到汾水附近有沮洳的地方[86]。既然是沮洳地就很难得高亢爽垲了。

这样湿润状况由当时森林的分布,也可以得到证明。应该说,湿润的气候促进了森林的生长发育,而茂密的森林也显示出气候的湿润程度。2500年前,黄河流域森林相当繁多,分布的地区也相当广大。这就不免引起一些人的奇怪,因为有些树种现在已不再见于黄河流域,有些森林分布地区已经没有什么树木,因而认为是难以置信的。当时的气候既是温暖而又湿润,为什么不能生长那么多的树木和森林,而所生长的地区又复那么广大?如果以现在的情况忖度以前,怎么不会有这样的疑问。这样湿润的气候后来又再次变干。据说这个变干的界线出现在距今700年。这已经是元代初年了。这是据古莲子经过C14年代测定所得的结论。这样的结论在文献记载中同样可以得到验证,因为黄河流域的森林繁盛茂密的程度,并未有过多的减低。当然,人为的摧残是不应该计算在内的。

湿润和干旱的变化虽是时有显现,但持续时期的长短,却也不尽相同。经研究证明,如果以公元1000年作为界线,把前后分成两段,则在这一年以前,干旱时期持续时间短,湿润时期持续时间长。这一年以后,湿润时期短,干旱时期长。近400年中,黄河流域旱灾的发生比较频繁,就是证明。如前所说,黄河流域的森林在距今700年还是相当繁盛茂密,近四五百年,森林地区有显著的缩小,这固然是由于人为作用的破坏,但干旱时期的持续时间较长,也不能说就无影响。

由此可见,历史时期气候是有过变化的,而且相当频繁,并非短暂稀少。论述气候的有关影响,是应该以当时的气候作为依据的。以今论古或以古论今,都是不恰当的。

【注释】

[1]龚高法等《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

[2]《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3]中国科学考古研究所、陕西省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1963年。

[4]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田猎与渔》。

[5]华北地质研究所《黑龙江省呼玛县兴隆第四纪晚期孢粉组合及其含义》。

[6]周昆叔等《察右中旗大义发泉村细石器文化遗址花粉分析》,刊《考古》1975年第1期。

[7]周昆叔等《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冰川和第四纪沉淀物的孢粉学初步研究》,刊《冰川冻土》1981年第3号。

[8]郭旭东《珠穆朗玛峰地区第四纪间冰期和古气候》,徐仁、孔昭寰等《珠穆朗玛峰地区第四纪古植物学研究》,刊《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1966—1968)·第四纪地质》,1977年。

[9]《史记》卷三四《燕召公世家·索隐》。

[10]按: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孝王)七年,冬,大雨雹,江汉水。”(原注:牛马死,是年,厉王生。《御览》八十四引《史记》:周孝王七年,厉王生,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

[11]《史记》卷一四《十二诸侯年表》。

[12]《史记》卷一四《十二诸侯年表》。

[13]《左传》僖公四年。《史记》卷四《周本纪》。

[14]《太平御览》卷八四引《帝王世纪》:“昭王在位五十一年。”《外纪》同,又引皇甫谧曰:“在位二年。”《今本竹书纪年》:“昭王十九年,王陟。”按:《古本竹书纪年》于昭王十九年后即再未有记事,则昭王在位当以十九年为是。

[15]《尚书·说命下》:“若作酒醴,尔唯麹蘖;若作和羹,尔唯盐梅。”《说命》为殷高宗时所作,可见其时梅的栽培已相当普遍。

[16]有关这些树木在当时繁殖的文献记载,已征引在《植被的分布地区及其变迁》中,这里不再赘述。

[17]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18]贾兰坡、张振标《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遗址中的动物群》。

[19]《左传》文公十八年,襄公十八年。

[20]《史记》卷八〇《乐毅传》。

[21]《汉书》卷二八《地理志》。

[22]《史记》卷二九《河渠书》。

[23]《后汉书》卷一六《寇恂传》。

[24]《后汉书》卷三一《郭伋传》:“伋为并州牧,……始至行郡,到西河美稷,有儿童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美稷县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儿童数百皆有竹马可骑,可能当地就有竹林。不过有谓其时竹马已经成为定称,不一定都是取用竹竿。唐时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记他从五台山起程赴长安时说:“为往长安,排比行李。……斋后便发,……取竹林路,从竹林寺前向西南。”寻此文意,五台山下当有竹林,不然竹林路和竹林寺就无所取义。又考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〇《支植》:“卫公(李德裕)言: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唐北都为今山西省太原市。太原种竹如此艰辛,五台山如何能有竹林,美稷县如何能有制作竹马的竹?书此志疑。

[25]《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京兆下》:“司竹园,在(鄠)县东十五里,园周回百里,置监丞掌之,以供国用。义宁元年,义师起,高祖第三女平阳公主举兵于司竹园。”

[26]《全唐诗》卷二二五,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九:“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又之十三:“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又之十六:“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同。……野人矜绝险,水竹会平分。”

[27]《全唐诗》卷二一二,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四:“南登滑台上,却望河淇间,竹树夹流水,孤城对远山。”

[28]《元史》卷九四《食货志》。按:《食货志》说:“腹里之河南、怀、孟”,中华书局本《元史》对于这句有校语说:“按本书卷五八《地理志》,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河南府不属腹里。此‘河南’或系‘河间’之误。”按:《宋史》卷一八六《食货志下八》:“元丰元年,滨、棣、沧州竹木、鱼果、炭泊税不及百钱蠲之。”沧州治所在今河北沧州市,滨州和棣州治分别在今山东省滨县和惠民县。竹木之税他州俱无,仅这三州有之,当系其地产竹。元时并沧州于河间府,是河间府亦产竹。校语改腹里河南为河间,应该说是有道理的。不过元时河南省亦有竹课。《元史·食货志》:“竹木课:腹里,竹二锭四十两,额外竹一千一百锭二两二钱。河南省,竹二十六万九千六百九十五竿,额外竹木一千七百四十八锭三十两一钱。”又“竹苇课:奉元路三干七百四十六锭二十七两九钱”。河南省的课税虽没有奉元路那么多,却远超于腹里怀、孟等州。元河间路治河间县,今河北省河间市。奉元路治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

[29]《文选》卷一。

[30]《文选》卷二。

[31]《初学记》卷二八《竹部》引。

[32]《文选》卷六。邺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洹水流经今河南省安阳市,东入白沟。白沟即曹操引淇水所修凿的人工水道。

[33]《文选》卷一六,潘安仁《闲居赋》。

[34]《晋书》卷三一《胡贵嫔传》。

[35]《文选》卷一〇,潘安仁《西征赋》。

[36]《水经·清水注》。

[37]《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

[38]《水经·清水注》。按:《水经·沁水注》:“上涧水导源西北辅山,……历析城山北。……《禹贡》所谓砥柱,析城,至于王屋也。……下有二泉,……数十步外多细竹。其水自山阴东入濩泽水。濩泽水,又东南注于沁水。……沁水又南五十余里,沿流上下,步径才通,小竹细筍,被于山渚,蒙茏茂密,奇为翳荟也”。这样的小竹细筍应为竹的一类。因为是小细筍,所以另著于此。析城山在今山西阳城县西南。

[39]《大唐六典》卷一九《司竹监》。

[40]《水经·淇水注》。

[41]《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www.xing528.com)

[42]《水经·渭水注》:“芒水出南山芒谷,北流,……迳盩厔县之竹圃中。”又说:“渭水迳(槐里)县之故城南,又东与芒水枝流合,水受芒水于竹圃,东北流又屈西北入于渭。”

[43]《大唐六典》卷一九《司竹监》。

[44]《苏轼诗集》卷三至卷五,编有苏轼为凤翔府节度判官时所作的诗多篇,其中往往提到凤翔府所属各处的竹林。并在一首诗下自注说:“盩厔县有官竹园,十数里不绝。”这里录在凤翔县的两首:一、《李氏园》(自注:李茂贞园也,今为王氏所有):“朝游北城东,回首见修竹。”二、《大老寺竹间阁子》:“残花带叶暗,新筍出林香,但见竹叶绿,不知汧水黄。”

[45]《金史》卷四九《食货志》。

[46]《元史》卷九四《食货志》。

[47]雍正《陕西通志》卷七三《古迹》引《马志》:“斑竹园在盩厔县东二十里,周数顷余,隶秦府。内植斑竹,其大如椽,其密如箦。”按《马志》纂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

[48]雍正《陕西通志》卷四四《物产》引《盩厔县志》:“植竹,竹皆成斑,其大如椽,其密如箦。”所引的《盩厔县志》,当为康熙时所修,其文虽引自马理所修的《陕西通志》,亦可证明其时这片竹林仍然存在,并未残毁。

[49]现在西安城是明初在唐末韩建缩小的长安城的基础上改建的。现在一些街道的名称可能上溯到明初建城之时,如竹笆市、木头市、骡马市、五味什字等都是。这些街道长期保持着和它的名称有关的店铺设置。竹笆市更是特别明显。这样的街道如果不是明初旧有的,也是多历年所,有其渊源可寻的,1949年前后,竹笆市还有不少的制作和出卖竹器的店铺,由竹笆市的名称,就可证明关中一直是产竹的地区,并非是由明代后期秦藩斑竹园的废去而了无踪迹的。

[50]嘉庆重修《清一统志》卷二〇一《卫辉府》:“竹,旧出淇县。《明一统志》,辉县出。”

[51]嘉庆重修《清一统志》卷二〇四《怀庆府》:“竹,河内出。《府志》,国初贡竹,康熙年间裁免。”直至清朝末年怀庆府的竹林还是到处丛生,与其他灌木和柏林相交错,风景优美,为过往者所称道。产竹既多,竹器的制造自然也发达起来。近来(五十年代)报载,政府对于这一区域人民制作竹器的副业曾经加以提倡。

[52]《水经·淇水注》。

[53]《元史》卷九四《食货志》。

[54]乾隆《盩厔县志·古迹》。

[55]《孟子·告子上》:“今夫麰麦……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56]《荀子·富国篇》:“今斯土之生五穀也,人善治之,则亩数倍,一岁再获之。”

[57]《吕氏春秋·任地篇》。

[58]《齐民要术》卷二《大小麦》引。

[59]《齐民要术》卷二《大小麦》引。

[60]石声汉《四民月令校注》。

[61]《齐民要术》卷二《大小麦》。

[62]《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汉时颍川郡治阳翟县,南阳郡治宛县,分别为今河南省禹县和南阳市。《货殖列传》又说:“陈在楚夏之交。”其地在今河南省淮阳县。

[63]《文选》卷八。

[64]《李文饶文集》卷二〇。

[65]《文选》卷四。

[66]《酉阳杂俎》卷一八《木篇》。

[67]《说郛》卷三八,乐史《杨太真外传》。

[68]《太平御览》卷七六六《杂物部》引。

[69]《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

[70]《三国志》卷一四《蒋济传》:“车驾幸广陵,济表水道难通,又上《三州论》以讽帝,帝不从。于是战船数千皆滞不得行。帝驾即发。还到精湖,水稍尽,尽留船付济。船本历适数百里中,济更凿地,作四五道,蹴船令聚,豫作土豚,遏断湖水,皆引后船,一时开遏入淮中。”《水经·淮水注》引《三州论》说:“淮湖纡远,水陆异路,山阳不通,陈敏穿沟,更凿马濑,百里渡湖。”

[71]《魏书》卷一一二《灵征志》。

[72]《全唐诗》卷四〇一,元稹《和乐天秋题曲江》:“长安最多处,多是曲江池。梅杏春尚小,芰荷秋已衰。”
《全唐诗》卷五三九,李商隐亦有以《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为题的诗篇。这皆可以证明长安以至关中各处,当时都是有梅树的。

[73]《宋史》卷一《太祖纪》。

[74]《苏轼诗集》卷三《次韵子由岐下诗》共二十一首,《杏花诗》即在其中。按:这组诗的引文说:“予既至岐下逾月,于其廨宇之北隙地为亭,亭前为横池,……池边有桃、李、杏、梨、樱桃石榴、樗、槐、松、桧、柳三十余株。”苏轼为凤翔府节度判官为宋仁宗嘉祐六年十一月事,这组诗应作于这一年。

[75]《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嘉祐二年,试礼部。”

[76]《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

[77]李来荣《关于荔枝龙眼的研究》,1956年,科学出版社

[78]陆友仁《研北杂志》卷上,《宝颜堂秘笈》普集。

[79]蔡珪《撞冰行》,见元好问《中州集》卷一。

[80]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一。

[81]据竺可桢的征引,此事见元《郭天锡日记》。

[82]陆友仁《研北杂志》卷上。

[83]《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下文论述湿润气候的变迁,所引证的材料亦见此文。

[84]《左传》昭公三年。

[85]《左传》成公六年。

[86]《诗·魏风·汾沮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