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清皇陵容妃陵的隐秘身份揭晓

大清皇陵容妃陵的隐秘身份揭晓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清理容妃墓地宫和对头骨的鉴定,我们进一步确信容妃就是传说中的“香妃”。清宫档案《宫中杂件》中记载,容妃死后送人留纪念的遗物中有“回子朝衣二分”。这就是说,容妃在清宫档案中出现的时间为乾隆二十五年,容妃在宫中就被认为是回族。也有人说历史上乾隆帝有两个维吾尔族女人,一个是正史中记载的容妃,另一个是民间传说中的香妃。要知道,清宫中的每一个后妃都有自己的档案记载,即

大清皇陵容妃陵的隐秘身份揭晓

通过清理容妃墓地宫和对头骨的鉴定,我们进一步确信容妃就是传说中的“香妃”。

不论是传说中的“香妃”还是官方的容妃,她们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都是新疆人,而新疆人的姓氏名称则有其自身特点。我们先来看看容妃的姓氏和容妃父亲的名字。

《皇清职贡图》之“伊犁等处台吉”

清朝官方史书中一般都说容妃姓“和卓”。“和卓”一词原是对中亚、西亚地区以及我国新疆等伊斯兰教封建上层的尊称,有创教者后裔和宗教学者两种含义。《藩部要略》卷十六中有关于容妃家族称“和卓”的记载:“有叶尔羌回人额色音者,号‘额尔克和卓’,其始祖曰‘派犹帕尔’,世为回部长,居叶尔羌,领其族。族统称‘和卓’,犹蒙古族统称‘台吉’也。”由于容妃家族中所有男子都号称“和卓”,所以当时档案中记载容妃也姓“和卓”。

容妃之父叫“和扎麦”。容妃的哥哥图尔都最初封爵是台吉。因为爵位一般都是世袭的,所以也就认为图尔都的父亲也是台吉。“和扎麦”并不是人名,而是一种称号。“和扎麦”就是“和卓木”,是“和卓”一词尾部加“木”而成的,意思是“我的和卓”,表示更加亲切尊敬。

综合上面所说就可以知道,官方所说的容妃的确是新疆回族人。清宫档案《宫中杂件》中记载,容妃死后送人留纪念的遗物中有“回子朝衣二分”。这是因为清朝对回族与维吾尔族人并不能区分清楚,两民族之间的界别又不明确,而两民族又文字相同、习俗相同、信仰相同,所以当时维吾尔族人也被称为“回族”。又据现在常识,回族人大多数姓名与汉族相同,但维吾尔族人姓名与汉族明显不同,档案中记载的容妃之父、叔叔、堂兄、哥哥的姓名按现在的理解,明显具有维吾尔族姓氏特点。故此,现在的研究都称容妃为维吾尔族人。但在清朝时,回族与维吾尔族则是不分的,都被认为是回族。准确地说,容妃为维吾尔族人。

我们来分析一下“香妃身带利刃,皇太后赐死”这一说法。可能人会问:怎能让一个被俘女子藏刀进入宫禁森严的皇宫?至于太后赐死之说,那更是荒唐得很。皇太后即乾隆帝之生母、雍正帝的孝圣宪皇后,死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终年八十五岁,比容妃早过世十一年。不用说是皇太后赐死,就连皇后赐死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乾隆帝原配孝贤纯皇后死于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帝的第二个皇后那拉氏死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以后“不复立皇后”。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立颙琰为皇太子,才将嘉庆帝生母——已过世二十年的令懿皇贵妃追赠为孝仪皇后。按照档案记载,容妃不但不是皇太后赐死的,反而是很受皇太后恩宠的。其入宫后,先后奉皇太后的懿旨,由刚进宫时的和贵人升为容嫔,又由嫔晋封为容妃。由于乾隆帝后期不再立皇后,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容妃在宫内妃嫔中地位已名列第三,在当时后宫已升到最高一级,侍奉她的太监和宫女就有二十四人。因此,容妃被皇太后赐死之说是不成立的。

乾隆帝生母钮祜禄氏半身像

传说香妃是回部反叛酋长王妃,是宁死不失贞节的烈女。这个说法更是漏洞百出。清乾隆时期,新疆回部叛乱头子是忘恩负义的大、小和卓。据《钦定西域同文志》记载,容妃是新疆秉持回教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世居叶尔羌,其族为和卓。《清史稿》《清皇室四谱》《清文献通考》等书都有称容妃为“和卓氏”的记载。根据《钦定西域同文志》《西域图志》和清宫档案《容妃遗物折》的记载可知,容妃的五叔是额色音公爵、六叔是帕尔萨、哥哥是图尔都;图尔都的维吾尔语音译为“图尔迪”。容妃父阿里和卓为回部台吉,第二十九世。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平定准噶尔时,解救了曾被囚禁的玛罕木特的两个儿子大、小和卓。容妃和大、小和卓同属于和卓家族,是同一高祖的本家、不同曾祖的分支,容妃与大、小和卓是远叔伯兄妹关系。后来,大、小和卓兄弟叛乱,企图分裂国家,不仅遭到了广大维吾尔族人民的坚决反对,也遭到了本族多数贵族及本家的反对。在清军平定叛乱时,容妃的家族五叔、六叔、堂兄等配合清军平定了大、小和卓等的叛乱,被召入京。乾隆二十四年(1759)九月,乾隆帝下旨说:“除兆惠所奏现在送京之图尔都和卓外,仍将伊等家口送京。其玛木特之子巴巴和卓,兆惠等回京时亦即同来。”容妃是作为有功之人的家属进京的。她的家族曾帮助朝廷平息叛乱,所以朝廷特别恩待他们,让他们在京师做官,赏给房屋、物品。这表明容妃并不是叛乱者的妃子。

“香妃进宫时二十二岁,未婚,进京前提出三个条件,死后被葬新疆喀什。”针对这一说法,档案中记载,容妃进宫时间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当时已二十七虚岁,她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八年,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病死,时年五十五岁,按妃礼葬于清东陵裕陵妃园寝。在乾隆十七年(1752)至三十九年(1774)的宫中《赏赐底簿》里,乾隆二十五年(1760)以前历年赏赐的详细名单中没有“容妃”的记载。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三日《内务府·乾隆至嘉庆添减底档》上记载有“皇后下学规矩女子封和贵人”。这就是说,容妃在清宫档案中出现的时间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容妃在宫中就被认为是回族。这说明,“香妃故事”中所说的岁数是编造的,根本不存在。(www.xing528.com)

“香妃故事”产生于清朝末年,当时正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压迫、分离清王朝的年代。帝国主义国家巴不得中国动乱,他们盼望中国各民族之间及民族内部出现分裂、叛乱,他们支持一小撮人在中国的民族分裂和动乱中夺权,以便他们从中获利。而在国内,袁世凯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正和南方的革命党人孙中山争夺政权,分裂中国,指使其政客幕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事、工具”,不择手段地从中捣乱,使社会不安定,民族不团结。另外,国内的一些省份、地区,如新疆、西藏、蒙古和东北三省等,受帝国主义势力和反华组织的指使、怂恿和扶持,搞所谓的民族分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外蒙古被分离了出去。那时,还有一些无聊的文人墨客、破落书生及好事者,为了找口饭吃或整点事做,跟在别人的后面,一味地瞎搅,把香妃说成反叛国家、分裂民族团结的“贞节烈女、民族女英雄”,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反动势力的帮凶。

也有人说历史上乾隆帝有两个维吾尔族女人,一个是正史中记载的容妃,另一个是民间传说中的香妃。要知道,清宫中的每一个后妃都有自己的档案记载,即使那些太监和宫女也都有属于自己简单的身份档案,作为后宫主位的“香妃”则更是有必不可少的记载。另外,清宫中的每一个人,宫女、太监和妃嫔们,都有独立的宫份和伙食标准,在节日和生辰之日都要得到皇帝的赏赐,这在清宫档案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如果后宫中多了一个女主位的话,那么就要多出一份开支,包括服侍人员的开支。遍查清宫档案,并没有发现有与容妃一样待遇标准的妃子,也没有发现进驻北京的回族贵族与传说中的“香妃”有任何亲戚往来等关系。再者,如果乾隆帝真有这位民间传说中的“香妃”,他一定会在出行的时候带她到各地游玩。而事实上,乾隆帝在每次出行的时候所带的都是正史中记载的容妃。还有,1914年清东陵裕陵妃园寝的守墓者把容妃墓称为“香妃”墓,把其中的画像称为“香妃像”,这表明,裕陵妃园寝的守墓者一直把乾隆帝的容妃称为“香妃”。从以上分析考证中,完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书影

传说中的“香妃”就是乾隆帝的容妃。容妃及她的家族在历史上,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至于容妃是否身体生香,现在已无法考证。不过,从现代人体生理知识推知,人体汗腺及皮脂腺的分泌物中和体内腑脏中确实存在某种气味,是不是一种香味,不敢确定。但是,在大千世界中,千奇百怪的事时有发生,并且确实有一些用现有生理知识无法解释的一些怪现象,所以,也不能完全排除容妃身上有散发一种令人喜爱的香味的可能。

后妃所用的香水瓶

后妃使用的镶珠青缎荷包

当然,也许“香妃”这名字是人们对秀美女子表示亲昵的一种爱称,或是人们尊敬她为国家的统一、和睦做出贡献的一种尊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