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清皇陵揭秘:慈禧陵的艰难选择

大清皇陵揭秘:慈禧陵的艰难选择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同一朝的帝、后、妃陵寝必须连成一片,形成一个独立的区域。所以慈安、慈禧的陵址只能在定陵以东、裕陵妃园寝以西的范围内选择。这样就只剩下定陵妃园寝以东、裕陵妃园寝以西的平顶山和普陀山这两个地方了,这就意味着慈安、慈禧两位皇太后的陵寝只能选在这两个地方了。清陵学者徐广源先生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浩如烟海的清宫档案中发现了一个关于平顶山和普陀山的秘密。外堂水均出巽方,且与定陵壬丙山向系属一脉。

大清皇陵揭秘:慈禧陵的艰难选择

同治五年(1866)九月,慈禧派周祖培、英元、全庆等大臣带领张元益、高士龙、宽惠三位风水官在东陵境内为两宫皇太后选陵址。对此,样式雷图档《堂谕档普祥峪菩陀峪纪事》有详细记载。这些人在东陵分别察看了普陀山、平顶山、羊肠峪、成子峪、松树沟等五个地方,并且在每个地方都收集了相关资料,以便随时查照。相度每个地方都要做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由堪舆官员查勘山水格局,拟定穴位,栽埋志桩。以此判断此地点“龙”“砂”“穴”“水”是否合乎“风水之法”,与定陵“壬丙山向系”的龙脉是否“一脉相连”。

二是由雷思起丈量地势尺寸、抄平,绘出相应的“地势尺寸画样”“山向定点穴图”“志桩图”等画样。

三是算房梁桩根据雷思起丈得的地势尺寸,勘估是否合乎陵制规模。

将勘测的结果上奏时还要附上各处吉地“说帖”“地势尺寸略节”等附件,以便御览,并要留有底稿。

同治六年(1867)二月初五日,慈禧再次降旨,命奕䜣、周祖培、英元带领随同官员赴东陵相度地势。

由于皇后陵只能建在皇帝陵的左右,而咸丰帝选定陵陵址时,定好了妃园寝位置,但没有定皇后陵位置,因此,皇后陵的选址出现了很难的局面:定陵西侧是西大河,河的西岸不宜建陵,以避牛郎与织女之意,更主要的是有河相隔,将来神路不便与定陵神路相接。所以慈安、慈禧的陵寝只能选在定陵以东、裕陵妃园寝以西的地方。这些大臣和风水官们,通过仔细覆勘,一致认为:“定陵宝山系昌瑞山分支,西来至此耸峙而止,以东即羊肠峪、顺水峪、平顶山、普陀山四处,均与定陵山势相连,实出一脉,再东即裕陵妃园寝,应毋庸议。”因此,西大河以西的地方均被否定了。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裕陵妃园寝以东就“毋庸议”了呢?因为清朝陵制,皇后陵和妃园寝必须建在同朝的皇帝陵的左右,以成陪葬之义。也就是说同一朝的帝、后、妃陵寝必须连成一片,形成一个独立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内皇帝陵为主陵,皇后陵和妃园寝是附属陵寝。裕陵妃园寝是乾隆帝的妃园寝,如果在裕陵妃园寝以东选择,就等于把咸丰帝的皇后陵插到了乾隆朝的帝后妃陵寝范围之内了,也等于在咸丰朝、乾隆朝陵域内互相圈进了对方的陵寝,这是绝不可以的。所以慈安、慈禧的陵址只能在定陵以东、裕陵妃园寝以西的范围内选择。从表面上看,相度的范围缩小,选择的位置就好确定,即只能在羊肠峪、顺水峪、平顶山、普陀山四处选择。

慈禧陵西配殿内砖雕砖扫金的五福捧寿图案

经考察,羊肠峪在定陵以东半里,定陵妃园寝以西,虽与定陵来脉一致,但“山水无情”,不是佳壤,所以只能放弃。

顺水峪建有定陵妃园寝,不能拆,这处地点也只能放弃。

这样就只剩下定陵妃园寝以东、裕陵妃园寝以西的平顶山和普陀山这两个地方了,这就意味着慈安、慈禧两位皇太后的陵寝只能选在这两个地方了。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这两个地方是不是风水宝地、上吉佳壤呢?清陵学者徐广源先生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浩如烟海的清宫档案中发现了一个关于平顶山和普陀山的秘密。原来,这两个地方早在道光初年为道光帝相度万年吉地时就被相度过。当时的相度大臣是文渊阁大学士戴均元、工部尚书穆克登额、兵部左侍郎阿克当阿,他们奉命率领风水官内务府郎中石柱、工部额外主事陈孝宽、举人赵佩林、候选知县蔡鸿升、大使职衔宋泗、笔帖式毓庆、钦天监挈壶正姚绍基到东陵境内遍行相度。这些人看了许多地方,都不中意,最后选中了景陵皇贵妃园寝以东的宝华峪(当时称“绕斗峪”),得到了道光帝的赞同。戴均元等人所选的地方中就有平顶山、羊肠峪(当时称“阳长峪”)等地方。他们一致认为那里“或山气粗直,或两水不交”,因而被放弃未用。虽然年代不同了,风水官不是一个人,但对于同一个地方绝不会产生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这两个地方也绝不会因过了四十六年(1821-1867年)就会变成风水宝地。但只剩下这两个地方了,其他的地方又不能选,这可怎么办呢?聪明的风水官自然会有高招。

精通堪舆的内务府员外郎宽惠、松瑞,礼部主事张元益,刑部主事高士龙等官员,在呈给两宫皇太后的风水说帖中对这两个地方做了如下精彩描述:

谨看得定陵一脉迤东附近内,普陀山山势尊严,由昌瑞山来龙,至凤台山过峡起,金星圆顶,开面落脉,结咽束气,顿挫而下,结成突穴。左右护砂环绕,界水分明,堂局严密,唇气纡徐,内水宜出于丁未方,立壬山丙向兼子午分金。前面平安岭为玉几案,案外金水大山为芙蓉帐。上吉之地。

……

又谨看得定陵一脉普陀山迤西平顶山,山势秀丽,由普陀山分支,过峡顿起土星平顶,开面落脉,结咽束气,曲折而下,结成窝穴。左右护砂回环,界水分明,堂局整齐,唇毡平坦,内水宜出丁未方,立壬山丙向兼子午分金,前面平安岭为天财案,案外金水大山为芙蓉帐。上吉之地。

这样的描述,即使不懂风水的人看了,也会为之心动的。同治六年(1867)二月二十六日,慈禧派遣亲近大臣带领风水官员再一次相度。事后,候补四品京堂彭祖贤、鸿胪寺少卿文硕等向慈禧奏道:(www.xing528.com)

恭候皇上亲政后展谒东陵之日,亲诣覆勘。钦定方位,再议兴修,则愈慎重而愈昭孝敬。

普陀山地势尺寸画样注有“壬山丙向兼子午”山向(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看过奏折后,慈禧添派恭亲王奕䜣,会同大臣周祖培、全庆、英元,仍带堪舆再行前往,共同相度陵址。

作为自己死后的一方乐土,作为也许影响大清江山万代的风水龙脉,慈禧不得不慎重,也不能不慎重。在心中盘算了好久之后,为了慎重起事,慈禧再次降旨命令恭亲王奕䜣,带领刑部郎中德馨、理藩院郎中奎斌、户部主事金星榆、正红旗汉军参领德泰、军机章京江人镜、司员宗人府理事官宗室文华,以及书算人等新一拨相度人员再次会同相度陵址。这一次,江人镜等人将勘查结果写成的风水说帖呈递慈禧:

江人镜、宽惠、松瑞、张元益、高士龙,谨覆看得普陀山、平顶山俱系亥龙入首。前拟前穴地位,壬山丙向,本与龙脉相合,其立穴有高下之分者,因用兼子午分金,今再四审度,若用壬丙兼亥巳丁亥丁巳分金,两穴方可平列,于来龙水法仍属合局。普陀山坐金星,平顶山坐土星,前者有平安岭作朝,左右护砂,互相环抱。两穴内堂水均出丁未方,与神道水会合。外堂水均出巽方,且与定陵壬丙山向系属一脉。

同治十二年(1873),慈安、慈禧两位皇太后已垂帘听政十二年,慈禧的儿子载淳也即将亲政。三月初九日是清明节。两宫皇太后借同治帝去东陵到定陵给父皇咸丰帝行敷土礼和大飨礼的机会,两宫皇太后到这两个地方亲自阅视了一遍,见那里“地势雄秀,山川环抱”,深感满意,但对于地名有些不遂心。于是在三月十五日,同治帝遵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将平顶山改名为“普祥峪”,将普陀山改名为“菩陀峪”。将陵址所在地改名并不是慈禧的首创。清朝从乾隆帝的陵址开始都称“某某峪”,一直到最后光绪帝金龙峪。有明确记载改名的是道光帝的陵址,由绕斗峪改名为“宝华峪”。

根据上述档案得知,慈禧、慈安两皇太后陵陵址是按照在一起的条件下选定的,没有被分开选择,即慈禧陵在哪里,慈安陵也选在哪里。

同治十二年(1873)三月十九日,同治帝敬奉两宫皇太后懿旨,正式公布普祥峪和菩陀峪分别为慈安和慈禧的万年吉地,择吉兴工。同时任命了两陵的承修大臣。普祥峪万年吉地(慈安陵)的承修大臣是惇亲王奕、协办大学士全庆、总管内务府大臣都统春佑、工部右侍郎荣禄;菩陀峪万年吉地(慈禧陵)的承修大臣是醇亲王奕、左都御史英元、总管内务府大臣吏部侍郎魁龄、总管内务府大臣明善。

堂谕档普祥峪菩陀峪纪事

普陀山平顶山志桩山向草图(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三月二十一日,因左都御史英元公务较多,改派兵部尚书英桂接替英元为承修大臣。

四月十七日,风水官员等覆勘普祥峪、菩陀峪两陵志桩时发现两个问题:一是两陵穴位不平列,有前后之分,即慈安陵落北,慈禧陵落南。这不仅有尊卑之嫌,在外观上也不好看;二是两陵地的地势低洼、沼泽遍地,对于建陵很不利。

经过详细考察和研究,以上两个问题均得到圆满解决。

第一道难题的解决:承修大臣们建议将“普祥峪志桩须下移一丈五尺二寸,西移四尺七寸五分;菩陀峪志桩须上移七尺四寸,东移八寸,两穴使平”。七天后,两宫皇太后批准了他们的建议。

第二道难题的解决:采用起运客土,增培补垫的方法。“客土”,即外地的土。土质要求洁净,颜色纯正,细腻无沙,客土必须采自陵区外。经过四处仔细寻找,在东陵南口子门外的南新城城西找到了一块土地,经刨验土质,完全符合标准。这块地共有一顷二十五亩三分六厘,其中九十九亩七分六厘是内务府会计司庄头的租地,二十五亩六厘为陵寝祭品地。经奏准后,责成遵化州从其他地方拨补土地。把这块地平均挖取五尺深,将土运到普祥峪和菩陀峪工地,用以解决地势低洼有水的问题。

慈安、慈禧两座陵寝的选址工作,从同治元年(1862)算起,到同治十二年(1873)止,历时十二年之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