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清皇陵宝藏:慈禧陵文物深度研究

大清皇陵宝藏:慈禧陵文物深度研究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研究清朝丧葬制度最具价值的文物。还有刻有全部谥号代表死后身份的玉宝和香宝,用于存放太庙和地宫。大臣们认为慈禧的原有十六个字的徽号正好概括了慈禧的一生,所以原徽号十六个字全部保留。

大清皇陵宝藏:慈禧陵文物深度研究

这次清理慈禧陵地宫,出土了一些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有慈禧的香册、香宝,慈禧死后所穿的寿衣、黄缎堆绒绣荷花枕套、铺绒彩绣荷花褥、彩绣串珠荷花底元宝底鞋残片(寿鞋),陪葬所用的陀罗尼经被等。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

香册:属于谥册[2]的一种。按清制,清朝皇帝和皇后死后,制作三套谥册、谥宝。什么叫“谥册”“谥宝”呢?就是镌刻着上谥号时所念的册文的册页叫“谥册”,镌刻着谥号的印叫“谥宝”。这三套谥册谥宝分别是玉册玉宝、香册香宝和绢册绢宝,各有各的用处。玉册玉宝用来尊藏太庙;香册香宝用来葬入陵寝地宫;绢册绢宝用来在上谥号典礼上恭读,读后焚烧掉。从名称的字面上就知道,玉册玉宝是用玉石制作的;香册香宝是用檀香木制做的;绢册绢宝是用绢布纸之类做的。尽管质地不同,但其形制和文字内容是一样的。

清理慈禧陵地宫时发现的慈禧香册及册文(地宫出土)

慈禧的香册应该有十页,其首页的一面刻有凤戏牡丹花纹,首页的另一面刻汉字的“孝钦显皇后尊谥册文”,楷书竖写。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阴刻着宣统帝为慈禧写的册文。现存的慈禧的香册宽窄不等,但长度相同,册页有十块木板,仅能拼成完整的六页,每页长28.5厘米,厚1厘米。这些歌功颂德的文辞全部填青,均出自御前臣工手笔。这是研究清朝丧葬制度最具价值的文物。对于帝后上谥的册文,《清实录》都有全文记载,但唯独没有慈禧的册文,不知何故。

现将慈禧册文抄录如下:

孝钦显皇后尊谥册文

维宣统元年岁次己酉正月初一日壬午朔越二十二日癸卯,孙皇帝臣溥仪谨再拜稽首,上言:

臣闻崇徽茂著,镌瑶筴以扬华;慈范昭垂,奉璚函而纂媺。思名言之莫罄,彰懿矩于无穷。钦惟皇祖妣大行太皇太后,型齐妫讷,圣协庆都。敷上理而赞化参天,致中和而含章应地。掖庭垂教,仰宫中之有圣人;海寓归仁,临天下而为大母。徽猷所被,直超有宋之宣仁;怙冒无垠,远迈炎刘之明德。肇熙称而赫濯,允征盛德之符;稽上谥而推崇,难罄前型之媺。镂文纂懿,冀在天灵爽之凭;循实歆名,修告庙肃雍之礼。谨奉册宝,恭上尊谥曰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於戏!璇宫掩曜,冀陟降之在兹;长乐垂辉,询阐扬之有炜。敢祈昭格,永祚繁昌。谨言。

香宝:地宫金券东南角的册宝石座上的黄绸包里面原来是慈禧地宫被盗后残留下的香册、香宝。香册、香宝均用檀香木制成,装在册宝箱里。

宝,其实就是平时人们常说的“印”,因这印是放在地宫里面,用檀香木制成的,故而称“香宝”。香宝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刻死者的全部谥号。

慈禧皇太后之宝

“慈禧皇太后之宝”宝文

慈禧垂帘听政后,大权在握,随之印章数量猛增,共有一百二十多方,是清朝后妃中最多的。据清宫档案记载,慈禧刚进宫时的封号是“兰贵人”,按宫中规定,贵人没有印,也没有册。慈禧后来晋封为懿嫔,有金册而无金印,晋为懿妃时才有金册、金印。懿妃升为懿贵妃时也有金印。贵妃的印称“宝”。所谓的“金印”并非是用纯黄金制成的,咸丰朝以后,大多数是镀金银印。慈禧在加“慈禧”徽号之前,只有两颗标明身份的金印—懿妃金印和懿贵妃宝。

这些象征权力的印章,大致分为三类:有代表权力的“慈禧皇太后之宝”,用以发表政令;有代表文权的“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用以表示书画属“御笔”。但实际上许多字画并非是慈禧本人的真迹。还有刻有全部谥号代表死后身份的玉宝和香宝,用于存放太庙和地宫。

“皇后之宝”印文

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在慈禧地宫里发现的香宝,长15.8厘米,高13.5厘米,交龙纽,印边残缺,重1.6千克。宝文篆字阳刻,满汉合璧,其宝文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之宝”,共计二十七个字。其中“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十六个字是慈禧生前的徽号,“慈禧”则是慈禧最初当上皇太后时所用的徽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为慈禧死后的谥号。

徽号,一般指尊号,即国家遇有大庆的时候,在“皇太后”之前加上赞美的词,一般每次只加两个字。死后选用生前徽号中的几个字,再加上若干字则成为谥号。后代的皇帝也可以再加若干字。徽号没有字数限制。

慈禧香宝(地宫出土)

慈禧香宝宝文(地宫出土)

慈禧地宫册宝箱(复制品)

谥号,即帝王、贵族、官员等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的称号。

皇帝谥号,经历了字数由少到多的过程。清朝皇帝谥号字数,以太祖努尔哈赤最多,加上庙号,共29个字,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清制,皇后谥号,最多不能超过十六个字。其随皇帝配享太庙者,除在谥号中有“×天×圣”字样外,还要在谥号最后加上皇帝的庙谥。所谓“庙谥”,即是皇帝谥号中的最后一字。如太祖谥号中的“高”字、世祖谥号中的“章”字,均为庙谥。而那些不能配享太庙的皇后的谥号中则没有皇帝的庙谥。如世祖的孝献皇后谥号中,既无“×天×圣”字样,也没有世祖的庙谥“章”字,这是清朝皇后中的特例。

清朝沿用中原历代宫廷的旧制,也有上徽号、谥号的做法。慈禧死后要上谥号。大臣们认为慈禧的原有十六个字的徽号正好概括了慈禧的一生,所以原徽号十六个字全部保留。另加“孝钦”和 “配天兴圣”六字,再系以咸丰帝的庙谥“显”字,所以,慈禧死后的谥号全称是“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清陵学者徐广源先生认为,慈禧的谥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谥号为二十二个字(咸丰帝的庙谥“显”字不记在内),与皇帝最终谥号字数相等。(www.xing528.com)

二是二十二个字一次性加上。正常情况下,皇帝的谥号是由两次才加到二十二个字的,皇太后的谥号是由三次才加到十六个字的,而慈禧的二十二字则是一次性加齐的。

三是谥号中有两个“钦”字,重复,这是谥号中最忌讳的,不应该有的。

四是按惯例,谥号中只能留用生前徽号中的五六个字,而慈禧谥号却将徽号的十六个字全部留用。

因为慈禧的谥号明显违背了祖制,因此当时正在德国考察宪政的大臣于式枚上书朝廷,要求追减慈禧谥号。其奏折引经据典,追古论今,批评慈禧谥号字数多于其他皇后的做法,指出其中的“钦”字重复使用的错误,并阐述了追减慈禧谥号的必要性。其言辞极为诚挚恳切,论证条理清晰,但此意见未被采纳,清廷也未对此给予解释,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寿衣:人死后穿在身上的衣服,称之为“寿衣”。从地宫里找到了慈禧的三件寿衣。

第一件,雪青缎平金绣团寿夹袍。身长130厘米,通袖长148厘米,腰宽75厘米,下摆115厘米,袍面上平金绣圆形万寿字370多个,字直径5厘米。每个“团寿”上部钉一颗大珠,已被匪徒拆走,寿字上只残存钉珠的丝线。

慈禧寿衣:雪青缎平金绣团寿女夹袍

慈禧寿衣:绿绉绸平金绣福字女夹衣

第二件,绿绉绸平金绣“福”字夹上衣。身长72厘米,通袖长138厘米,腰宽78厘米,下摆95厘米,袖口宽19厘米。这件上衣共有二百个“福”字,前身七十个,内襟三十七个,后身九十三个,每个“福”字上钉一颗大珍珠。每个福字均为楷体。在领袖花边上还镶满米珠(小粒珍珠),这些珍珠均已无存。

第三件,黄江绸绣五彩五福平金“佛”字女龙袍。身长132厘米,通袖长192厘米,腰宽80厘米,下摆106厘米。这件独特的龙袍,除前胸后背掩襟绣有九条金龙外,还在海水江崖上的彩云、蝙蝠、十二章[3]及金龙之间,加绣平金手书“佛”字。每个“佛”字为6厘米见方,并各钉一颗大珠,除“佛”字外,还有石青绸的衣领与马蹄袖,所绣的金龙栩栩如生。这件龙袍共钉大珠子一百二十二颗,小珠子上千粒,可惜这些珍珠都已成为盗匪的囊中之物。据故宫织绣研究专家称,清朝只有皇帝的朝服上才有十二章的图案,皇太后、皇后的朝服上是没有十二章的。只是到了清朝的晚期,皇太后、皇后的朝服上才出现了十二章。而且在朝服上绣“佛”字极为少见。因此说慈禧的这件带十二章和佛字的朝服寿衣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慈禧寿衣:黄江绸绣五彩五福平金佛字女龙袍

十二章墨线图

黄缎堆绒绣荷花枕套:明黄色。用堆绫技法作成荷叶、荷花、莲蓬等图案。枕瓤已无。

铺绒彩绣荷花褥:长225厘米、宽150厘米,原铺在慈禧遗体下面,在其上面能明显看出遗体的痕迹。这是盗匪在寻找珠宝时从棺内抛出来丢弃的。

彩绣串珠荷花底元宝底鞋残片(寿鞋):在地宫中发现的这双鞋虽然是残片,但依然很珍贵。从鞋的大小看,慈禧的脚不是很大,与普通女人的脚差不多大小。鞋的木底已朽烂无存,只剩彩绣荷花鞋面,鞋前钉有红缨穗,鞋后跟有提。鞋底为堆绫绣莲瓣,莲心钉有丝穗。鞋面上所缀珍珠、宝石均已被盗走。根据慈禧的年龄分析,地宫发现的这双鞋是满族女人所常穿的元宝底女鞋。

慈禧死后穿的鞋(地宫出土)

铺绒绣荷花褥(地宫出土)

在清朝,满族妇女一般穿花盆底和元宝底的鞋。鞋底都很高,花盆底高于元宝底,花盆底一般为年轻女人穿,元宝底一般为中老年妇女穿。为什么满族妇女要穿这种高底的鞋呢?据说,因为满族人民生活在东北,那里冬季经常下大雪,女人出门时容易把裤脚打湿,为了防止裤脚、鞋面弄湿弄脏,于是就制作了高底鞋。又因为满族妇女不缠足,均为“天足”,穿上这种脚心正中突起的高底鞋,走起路来,飘飘摇摇,另有一种风韵。高鞋底多为木制,外裹白布,也有的在鞋底四周钉饰琉璃珠花。鞋有高低、单棉之分。在清宫遗留下来的“高底鞋”中,其尺码大多在20厘米左右,鞋底高的达14.5厘米,这是年轻妇女穿的,称为“花盆底”;年长妇女穿的鞋底较低,但最低者也有3.5厘米,称为“元宝底”。鞋面多用缎面,多采用绣花、堆绫、钉珠等手法制作。色彩很多,大红、朱红、黄、湖蓝、宝蓝、月白、雪灰、粉绿、黑、褐色等。上面的纹饰则有海棠、玉兰、兰花、萱草、梅花、荷花、灵芝佛手、桃、蝙蝠、蝴蝶金鱼、寿字、暗八仙等,这些都代表吉祥、富贵长寿之意。

1983年5月27日,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彭真杨尚昆、万里等人在清东陵慈禧陵参观时,曾对这双鞋的残片特别关照过:“慈禧那双鞋子十分珍贵,一定要保护好!”

清朝花盆底女鞋

清朝元宝底女鞋

陀罗尼经被:这是专门为覆盖遗体所制成的一种特殊被,上面织有梵文经咒和佛教题材的图案。其规格、颜色和质量,是根据死者的地位而决定的。清制:皇帝、皇后用明黄色,皇贵妃用黄色,贵妃用秋香色,妃嫔用金黄色。上面的纹饰有印的,也有织的,以后者为佳。

在慈禧陵地宫残存的丝织物中,该陀罗尼经被是其中最精致、最有文物价值的,对于研究古代织绣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如此精美绝伦的经被,如今在世界上已成孤品,堪为国宝级的文物。

慈禧棺椁

慈禧棺椁:慈禧棺椁和清朝其他帝后的形制一样,分为内外两层,里面的那层称“棺”,外面的那层称“椁”,均用楠木制成。清制,皇帝和皇后的外椁刷漆四十九遍,皇贵妃和皇太子的漆三十五遍。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皇子、皇子福晋的均漆十五遍。慈禧棺椁的最外一层是“满扫金”。“扫金”就是将金箔用“金筒子”(特制工具)揉成极细的金粉,然后用羊毛笔将金粉轻轻地扫在涂上金胶油的椁的表面,薄厚要均匀一致,然后用棉花轻轻揉之,使金粉与金胶油贴实,再将浮金粉扫掉即可。俗语所谓“一贴、三扫、九泥金”,意思是说在用金量上,扫金是贴金的三倍,泥金是贴金的九倍。所谓“满扫金”,就是椁通体全部扫金。至此,慈禧的外椁原来的颜色也就清楚了,应该通体都是金色。宣统元年(1909)八月二十一日酉时,外椁又由喇嘛在椁的前后左右四面,用藏文分别缮写了四天王咒,即北方多闻天王、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

在地宫内,木工们修复慈禧棺椁外椁时,因为当时购买金箔很不容易,且用量极大,花费又大,工艺又高,又一时找不到会扫金技术的师傅,用铜粉代替也不合适,所以只好先用红漆涂之,待以后有了资金、有了技术时再扫金。以至于现在的慈禧棺椁有的地方是红色,有的地方是金色。

因当时急于清理修缮慈安陵,必须在“五一”节开放,所以慈禧内棺当时没有来得及清理,想等以后有时间时再清理。因此只将修复好的外椁套在内棺上,安放在棺床的正中,供人们观看。慈禧尸体是否存在,是否保存完好,当时还不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