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现盗口!大清容妃陵被盗,溥仪严惩贼人!

天现盗口!大清容妃陵被盗,溥仪严惩贼人!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逊帝溥仪在报纸上得到裕陵妃园寝被盗的消息后,再次派人去东陵重殓尸骨。旋将盗口暂封,听候办理。其已获未获人犯并请分别严缉重惩,以儆凶顽。事后捉得盗墓贼四名,均解交遵化县政府处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一份这次载泽等人处理纯惠皇贵妃墓地宫被盗的开支详单:裕陵妃园寝大门上的铜门钉谨将办理纯惠皇贵妃善后事宜用款数目清单逐项开列,恭呈御览。同意将上述三个单体建筑物落架,保存其构件。

天现盗口!大清容妃陵被盗,溥仪严惩贼人!

清王朝灭亡后,民国政府虽然承诺保护清朝皇陵,但因军阀混战,财政紧张,也就无力顾及皇陵的保护了。大小军阀、官僚、土匪和部分护陵人,甚至把皇陵当成发财、谋生的宝地。他们趁着政局混乱,大肆偷盗陵寝宝物,挖掘地宫,抛尸毁棺,盗窃随葬品。

裕陵妃园寝地面建筑早在1928年7月以前就遭到了严重破坏。孙殿英盗掘裕陵和慈禧陵之后,逊帝溥仪派来的处理善后人员在调查裕陵妃园寝时这样记录:

东朝房门窗、坎框被盗,西朝房门窗、坎框全失,宫门门存,铜钉全失,享殿神龛、门窗、坎框全失,大殿后檐瓦垅已松动脱落,陵寝后院的两个角门及坎框全被盗走。

裕陵妃园寝西配殿

裕陵妃园寝享殿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在1928年时,裕陵妃园寝的被破坏程度已相当严重,这时距清政府灭亡才十七年,陵寝已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了。一些护陵官员与当地官府、奸商勾结,监守自盗,没有人敢把实情上报给政府和逊帝溥仪。1980年,当地农民在裕陵妃园寝附近的地里干活儿时,从地里挖出了许多铜门钉,因发现及时,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将门钉收回。通过从地里挖出门钉这件事可以推想,在清东陵的地里可能埋着不少清东陵的遗存文物。在挖到门钉之前就曾从地下挖到过当年建陵时用剩下的琉璃瓦,当地老百姓叫“瓦窖”。

记载裕陵妃园寝地宫被盗的最早日期是1929年农历十一月,第一个被盗的是园寝中地位最高的纯惠皇贵妃墓地宫。逊帝溥仪在报纸上得到裕陵妃园寝被盗的消息后,再次派人去东陵重殓尸骨。1929年12月31日,被派去的重殓人员向溥仪汇报:

臣载泽、臣载瀛跪奏为奏闻事,窃准东陵守护大臣乐泰函,据守护股报称:本月二十二日,查见纯惠皇贵妃园寝明楼内地砖有挖掘痕迹,是否被匪盗通,未敢擅自开视等情前来。当于次日会同遵化公安局巡官胡鼎勋、马兰峪保卫团团正曹均乐前往详查,确系被匪盗通,当派员入内查勘,见金棺损毁,玉骨凌乱,伤心惨目,所不忍言。旋将盗口暂封,听候办理。所有本案人犯,业经马兰峪西区联庄会会同公安局拿获四名,并抄出掘挖器具、手枪等物,均转解遵化县政府讯办,请速向省政府交涉严办等因到处。当经臣处电请总司令阎锡山迅派得力军队前往驻守,俾资震慑。一面函请河北省政府及民政厅转饬遵化县、易县公安局先行就近拨派警察前往两陵驻防,藉弥隐患。其已获未获人犯并请分别严缉重惩,以儆凶顽。理合将臣处办理情形先行奏闻,伏乞皇上圣鉴,谨奏。

载泽、载瀛

宣统二十一年十二月初一日

马兰峪东府大殿(东陵守护大臣府邸)

载泽等人这次赴东陵处理纯惠皇贵妃墓地宫被盗事宜,修复了被毁坏的棺椁,将纯惠皇贵妃和那拉皇后重新进行了安葬,填砌了隧道。重殓、修理共用款银二千一百五十五元一角九分,并恳求民国政府缉拿盗犯。事后捉得盗墓贼四名,均解交遵化县政府处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一份这次载泽等人处理纯惠皇贵妃墓地宫被盗的开支详单:

裕陵妃园寝大门上的铜门钉

谨将办理纯惠皇贵妃善后事宜用款数目清单逐项开列,恭呈御览。计开:明黄蟒缎被褥二分,明黄加重里绸,银二百九十五元三角八分;修理金棺用江西紫枋,银二百四十五元;大赤金叶朱漆银朱,银四十八元六角;祭告预备祭品,银二十一元二角五分;五色纸钱,银二十四元;开砌隧道工料,银二百二十三元四角五分;黄布包袱油布棉花,银十五元三角六分;手电灯,银三十四元八角;赁水月电灯、汽油灯,银六十六元五角;往返雇用汽车,银二百十五元;赴陵官员津贴,银一百八十元;木匠漆匠工,银一百五十六元;驻守连部军队给养,银三十元;租赁宿舍,银二十元;赏犒连部军队,本地保卫团团丁、工匠、汽车夫等,银一百五十八元;裱糊房间人工纸张等项,银十八元五角;抬运物件雇觅人夫,银三十八元;茶叶、洋烛、煤油等项,银十七元六角七分;志林奉派先期赴陵恭查园寝被盗情形往返旅宿各费,银八十五元五角;又赏犒保卫团团丁、公安局巡警等,银二十六元。共用银二千一百五十五元一角九分,共领到银二千二百元,除用尚余银四十四元八角一分。

载泽、载瀛

宣统二十二年三月十一日

日伪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后,为达到进一步侵略中国、笼络溥仪的目的,除了在马兰峪设立领事馆、修建飞机场、派驻宪兵队等外,还在东陵地区建立进行奴化教育的东陵学院

裕陵妃园寝内第二排部分宝顶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这时候的清东陵管理机构已不复存在,完全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清东陵的各座陵寝也相继被盗。容妃墓作为裕陵妃园寝中的一个,自然也在劫难逃。但容妃墓具体是在什么时间被盗掘的,是被谁盗掘的,都被盗走了什么珍宝,却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其他的墓被盗情况也没有任何记载。

据原蓟县公安局云光局长回忆1945年处理东陵盗案时说:

在清查盗陵案犯时,有一天在马兰峪听人讲:“今晚裕妃陵有事。”说得支吾不清,又不肯详细报告,估计裕妃陵有情况。天刚黑,我带着赵蔚、唐建中和公安保卫队二十来人,赶到裕妃陵,将靠近砂山时,被匪徒哨兵发现,向我们开了枪。我告诉部队不要还枪,把部队撒开,把陵前陵后包围起来。可是那几声枪响后,匪徒听到信号,早逃跑了。我们进了陵,一个人影也没有了。只见满院子土垛子,其中有的土垛子被挖开半个,还没来得及全打开,人就逃之夭夭了。

裕陵妃园寝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盗以后,又多次遭到土匪和一些不法之徒的扫仓。其地面建筑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原因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东配殿、东西厢房、班房只存基础,享殿也只剩下半个房架子,西配殿南次间塌陷,园寝门[18]及卡子墙[19]、燎炉均残破严重,明楼屋顶全无,大宝顶后的三十四座小宝顶和台明、踏跺也残破错位,整个园寝内外瓦砾遍地,杂草丛生,惨不忍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由于国家财力紧张,古建维修经费极少,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对那些残破极为严重的建筑,采取“落架保护”的办法,换句话说就是“拆”,这在当时也是不得已的办法。其中河北省文化局的一封便函这样写道:

遵化县文教局:

你县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关于拆落裕妃陵已残破不堪的小明楼、东配殿、西厢房三个单体建筑的请示报告”(已抄送你局),经我局研究,并报请文化部批示,业已批准。同意将上述三个单体建筑物落架,保存其构件。同时,清理出地基,留作标志。

一九六五年七月十三日

1979年8月,国家文物局下拨维修专款,由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对裕陵妃园寝进行全面维修。当年9月,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古建筑队进入裕陵妃园寝,维修工程全面展开。陆续清理了院内的垃圾、杂草,修复了焚帛炉、园寝门、西配殿、享殿、方城、明楼及东西六十五米长的卡子墙。

明定陵和清裕陵地宫的清理开放,揭开了明清两朝皇帝陵地宫的神秘面纱,但清朝妃子地宫是什么样的,盗匪是怎么进入地宫的,人们还不大清楚。好像老天有意赐给人们一个了解妃子地宫的难得良机,东陵古建队在维修裕陵妃园寝时,突然“天现”盗口,清朝妃子地宫之谜随之解开,容妃即是香妃,这样一个真相也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裕陵妃园寝大门及西班房

裕陵妃园寝墙

1979年10月2日,这是一个清东陵值得记住的日子。这天下午,紧张忙碌的瓦工们在裕陵妃园寝后院正在维修第三排西侧的恭嫔宝顶及胎。女小工魏香云从园寝前院进来,路过容妃宝顶时,无意中发现月台踏跺处不知什么时候塌陷出了一个大深洞,黑幽幽的。她不由惊叫了一声,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飞快地跑去告诉正在干活儿的瓦工组组长赵生。赵生立刻赶到现场,指挥工人保护现场,并把所发生的事件,迅速报告给所长。(www.xing528.com)

所长宁玉福找到所里负责文物保管兼研究工作的徐广源,他们一起来到裕陵妃园寝。正在现场施工的工人们早已停下手里的活儿,围拢在容妃墓前,大家正在议论纷纷,见到所长来了,便让开了一条道。

裕陵妃园寝东配殿(1964年)

裕陵妃园寝西厢房(1966年)

容妃墓的规制与其他妃墓相同,都是在月台上起建宝顶,月台下面为地宫。月台角柱石和踏垛均为青白石。月台的台帮都用砍细澄浆城砖砌成。

在月台前踏垛处有一大洞,悬空欲坠的台阶条石已被铁丝麻绳捆吊在木架上,以免坍落下去。洞口处有几根压断的、大概有茶杯粗的圆木棍,这很可能是当年盗墓贼在盗掘完地宫后,为了掩人耳目,用这些木棍把条石棚架了起来。由于天长日久,雨水浸蚀,木棍糟朽而折断,因而条石下落,塌陷成深洞。

从洞口往下看,里面虽然很黑,但借助外面的光线,还能看个大概:地宫里有很深的积水,十分清澈。由于不时掉落下小土块,水面粼粼闪动。坍塌的挡券墙的砖块及坍落下去的台阶条石等露出水面。再往里看,两扇石门半开着,门楼上的瓦垄微微能够看到。这时候,为了保护好现场,防止工人们的无端猜测和流言蜚语,所长把工人支走,以最快的速度向上级主管部门—河北省文化局做了汇报,并与遵化县文教局通了电话,汇报了发生的情况,要求派人来勘察处理。

维修后的裕陵妃园寝享殿、东园寝门、卡子墙及明楼

容妃宝顶

容妃地宫内坍落的砖石(1979年10月5日)

清东陵河北省文化局和遵化县教育局接到汇报后,很快就派人来到了清东陵。

容妃是不是香妃?“香妃”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在进入容妃地宫前,我们有必要先梳理一下“香妃”这个名字的来龙去脉。

【注释】

[1]清西陵坐落在河北省易县梁格庄以西,是清王朝继东陵之后,在关内开辟的又一处皇家陵园。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共建有皇帝陵四座,即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绪帝的崇陵。皇后陵三座:泰东陵、昌西陵和慕东陵。妃园寝三座:泰妃园寝、昌妃园寝和崇妃园寝。王爷陵两座,公主园寝和阿哥园寝各一座。总共十四座陵寝。葬有皇帝四位、皇后九位,妃嫔五十七位,亲王两位、阿哥五位、公主两位,阿哥长子一位,共八十人。在陵区外围,还建有王爷园寝和公主园寝多座,这些陪葬墓如今多数已毁坏不存在了。

[2]照山:为古代风水术语。照山也叫“朝山”,是陵寝、宫殿等大型建筑前面所朝对的山,高于案山。清东陵的照山是金星山。金星山是孝陵、裕陵、惠陵、宝华裕陵寝的共同朝山。景陵的朝山是象山,定陵的朝山是天台山

[3]案山:为古代风水术语。陵寝、宫殿前面较近处所对应的山,如同桌案,故名。案山一般低矮平缓,低于朝山。孝陵的案山是影壁山。

[4]靠山:为古代风水术语。陵寝、城市、宫殿后背依靠的山。清东陵的靠山是昌瑞山。

[5]此处所说的一百五十七人,没有包括清东陵陪葬的王爷、公主、保姆、忠臣墓等墓主人。

[6]砂山:陵寝两侧的山,早期陵寝的砂山多为天然山。中后期陵寝多为人工培堆,以弥补山势的欠缺。砂山的主要作用是遮挡风沙,使陵寝处于一个独立的小环境之中。砂山还有遮挡外界视线、美化环境的作用。

[7]东西厢房:相当于帝、后的东西朝房,东朝房叫“茶膳房”,西朝房叫“饽饽房”。妃园寝、亲郡王园寝的大门外也建有茶膳房、饽饽房,或五间,或三间。妃子、亲郡王属于臣子,地位低于帝、后,所以园寝的茶膳房、饽饽房则不能称“朝房”,只能称“厢房”,也不能用琉璃瓦盖顶,一般无前廊,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8]值班房:也叫“班房”“值房”,位于大门外东西两侧,单檐硬山卷棚顶,面阔三间,两暗一明,稍间内建有火炕,房后有小院。是护陵的八旗官兵的住所。

[9]大门:相当于帝、后陵寝的隆恩门。隆恩门是进入陵院唯一的门户,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昌西陵和慕东陵为三间),黄琉璃瓦顶,有三个门口,俗称“宫门”。中门上槛之上悬挂斗匾一方,上题“隆恩门”三字,竖向排列,满文居中,蒙、汉字分居左右,均为镀金铜字。隆恩门的三个门,什么人走哪门都有严格的规定。中门是神门,帝、后的棺椁、神牌、祝版、制帛由此门通过。左(东门)为君门,是皇帝出入的门户。右(西门)是臣门,是臣工们出入的门户。妃园寝的大门则不能称“隆恩门”,只能称“大门”,而且面阔均为三间,绿琉璃瓦顶,规制较帝、后陵大为缩减。

[10]焚帛炉:又称“燎炉”。单檐歇山顶,通体用黄色琉璃构件砌筑,造型小巧玲珑,晶莹剔透,左右对称而建,用以焚化祭陵时供奉的祝版、制帛、纸张(包括各色纸、素纸)、金银锞子(用金银纸折成的小元宝锭)等。妃园寝只有一个焚帛炉,位于左旁,并且为绿色建筑。

[11]享殿:俗称“大殿”,帝后陵称“隆恩殿”,即祭殿、享殿。妃园寝则不能称隆恩殿。每年举行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忌辰等五大祭处所。它是陵寝最重要的一座地面建筑,殿前有月台,以台阶上下。清朝帝后陵寝中的隆恩殿,除了昌西陵、慕陵、慕东陵为单檐歇山顶之外,余者均为重檐歇山顶。其月台上陈列铜鼎式炉、铜鹿、铜鹤,殿檐下悬挂一方以满、蒙、汉文字写的红框青底金字“隆恩殿”匾额。隆恩殿内设暖阁(以门扇、隔板、天花板等在殿内构成的小屋)三间,中间和西间供奉死者的神牌,东暖阁为佛楼,或称仙楼,自乾隆裕陵开始设置,皇后陵仅泰东陵、菩陀峪定东陵有之。暖阁内亦存放金玉器具、陵图及死者画像,四壁为锦绸壁衣。暖阁前设帝后之龙凤宝座,座前是供案,案前放置牲匣,匣前有五供(中间有一只香炉,左右各有一对烛台、花瓶)。每当祭陵日,将神牌由暖阁中取出,供于宝座上,摆齐一应供品,然后上香等,场面庄严肃穆。妃园寝享殿内不设佛楼。

[12]宝顶:皇陵内的坟丘即封土,呈圆形或长圆形,向上隆起尖顶,其大小因国势兴衰和墓主身份高低而定。

[13]方城:坟冢前的方形城台。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故陵寝内建有“寝宫”,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每天有宫女侍奉。到明太祖朱元璋时,取消寝宫之制,废止留宿的宫女,撤销日常供奉,将原来的寝宫改建成方城与明楼。方城建于月台之上,与宝城相连。城台东、西、南三面砌雉堞,北面砌宇墙。有的方城两侧直接建梯道,可供上下。有的方城正南中央设有一个南北向的拱券门洞,称为古洞门或瓮门,可由此进入哑巴院内,再循转向踏跺(又称“磴道”,即砖石阶梯)登明楼、上宝城;若无哑巴院,则在古洞门内尽头处两侧另开扒道券门,拾级而上,经转向踏跺上宝顶,再登转向踏跺可至方城、明楼。清代一般帝后陵的方城两侧设有看面墙,其作用是将方城前面的院落与宝城、宝顶分隔开来,并将陵园东西两旁的宫墙和宝顶后方的罗圈墙(或作罗锅墙,即平面呈弧形的围墙)联结在一起。看面墙设有随墙角门,由此可进入宝城与罗圈墙之间的院落。

[14]明楼:明清两代皇陵中最高的建筑,位于圆形宝城正前方,实则与宝城合为一体。明楼坐落在方城之上,作用近似碑亭。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四面墙各开一个券门,南面两层檐之间正中悬挂红框青底的匾额,刻陵名,楼内竖立一通石碑,碑顶雕有蟠龙,碑额镌刻“大清”二字,碑阴刻“×××××之陵”字样,作用与墓碑相同。清朝帝后陵明楼内的朱砂碑,碑阳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刻,朱砂涂面,故有“朱砂碑”之称。清朝陵制,妃园寝不建方城、明楼。景陵皇贵妃园寝和裕陵妃园寝明楼属于特例,均建有明楼与方城,明楼为单檐歇山顶,明楼内的朱砂碑形式同前所述,但碑阳仅用满、汉两种文字刻“××皇贵妃园寝”字样。

[15]东西配殿:位于隆恩殿前东西两侧。单檐歇山顶,在关内的十六座帝后陵中,除昌西陵、慕陵和慕东陵配殿为三间外,其余均面阔五间,有前廊。东西配殿的功用是不一样的。东配殿是存放祝版和制帛的地方。祝版是粘贴着祝文的方形木板。制帛是供放在神位前的一种丝织供品。清朝制帛有七种,即郊祀制帛、告祀制帛、奉先制帛、礼神制帛、展亲制帛、报功制帛、素帛,颜色有红、黄、黑、白、青五种。帝、后陵所用的是白色的奉先制帛。在大祭的前一天,将祝版和制帛存放在东配殿内。祭日,再由东配殿内取出,供放在隆恩殿内,祭毕焚化。东配殿还是临时供放神牌的场所。每当大修隆恩殿时,将帝、后、妃的神牌提前移供于东配殿内,待工程告竣后,再将神牌移回隆恩殿。西配殿是喇嘛念经的地方。每当帝、后忌辰祭日,由隆福寺或永福寺派十三名喇嘛在西配殿念《药师经》,超度亡灵。景陵皇贵妃园寝和裕陵妃园寝的西配殿功能如何,目前不得而知。

[16]景陵皇贵妃园寝,位于景陵妃园寝东南的七棵树地方,内葬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孝懿仁皇后之妹,乾隆八年薨)与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原为和妃,乾隆三十三年薨)。乾隆帝弘历十二岁入宫读书,曾受两位妃祖母抚养照看,留下良好印象。为报答这份恩情,弘历于乾隆四年(1739)为她们另建园寝,约在乾隆七年(1742)完工。该园寝在东陵五座妃园寝中面积最大,也是清朝规格最高的妃园寝,建有方城、明楼、宝城,东西配殿、享殿前设丹陛石,东西厢房亦设前廊。

[17]景陵妃园寝是清王朝在关内营建的第一座妃园寝,位于景陵东侧一里处,坐北朝南,内葬康熙帝的四十八位妃嫔和一位皇子,共四十九人。始建于康熙十五年以后,完工于康熙二十年。初称“妃衙门”,到雍正五年改称“景陵妃园寝”。由南往北依次为:一孔拱桥及平桥、东西厢房、东西值班房、大门、焚帛炉、享殿、园寝门,后院内是宝顶群,宝顶下墓室结构有石券、砖券、砖池三种。大门、享殿、焚帛炉等以绿琉璃瓦盖顶;厢房、值班房覆以灰布瓦。建筑规制和规模逊于帝、后陵,景陵妃园寝的建筑格局成为清朝妃园寝的样板。

[18]园寝门:进入陵寝后院的门。陵寝作为阴宅也是按“前朝后寝”格局设计营建的。享殿、东西配殿所在的前院部分属于“前朝”,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则属于“后寝”。“后寝”的门户就是园寝门,有门三座。

[19]卡子墙:就是陵寝门两侧的红墙,也叫面阔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