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清皇陵:金井与裕陵的奇迹

大清皇陵:金井与裕陵的奇迹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传说,入葬地宫后的棺椁放在金井上,尸身能够沟通世间阴阳之气,尸体不但不会腐烂,而且能使死者灵魂自由地来往于人世阳间与地府阴世之间。而金井位置的确定又是其中关键一环。这种似是非是、似通非通的理念,使得历代皇陵在修建之后,总是把少量的原山吉土放入地宫金井中。金井、土地、灵魂三点一线,血肉相连,息息相通,这种融宗教与文化于一体的神秘风俗,千百年来,引起封建帝王的格外重视。

大清皇陵:金井与裕陵的奇迹

人们在地宫金券棺床的正中意外发现了一个圆孔,有六七十厘米深,下面是黄土。这个圆孔就是人们常说的“金井”,是陵寝建筑之中的风水之穴。

民间传说,入葬地宫后的棺椁放在金井上,尸身能够沟通世间阴阳之气,尸体不但不会腐烂,而且能使死者灵魂自由地来往于人世阳间与地府阴世之间。说它神奇在于:金井里的水清澈甘甜,是无根之水,无论是大雨连绵的夏季,还是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金井里的水不溢不降,总是那么多、那么平静。对于这样的说法,有人说是因为金井的位置点得好,而且有许多珍宝在里面镇着它。也有人说因为金井是通向大海龙宫海眼龙王在里面看守着地宫,所以到任何时候水也不会溢出而浸泡尸身。更有一些人认为金井里面的水能治百病。

清朝的帝王和历代帝王一样,认为陵寝是“关乎天运之发祥”的头等大事,如果能选择一块上吉佳壤,便可以“垂宝祚于无疆,绵福祉于有永”。而金井位置的确定又是其中关键一环。金井位置定得合不合宜,甚至能决定陵寝工程的成败。道光帝最先在东陵宝华峪建的陵寝,因点的穴位过于靠后,接近后山,以致所有建筑都靠后,在开挖地宫槽时,竟挖出山石,挖出山泉,最终导致拆毁全陵。在风水理论中,有“三年求地,十年定穴”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足以说明金井的重要性。

在《清史稿》中,有关于顺治帝为自己的陵址亲定穴位(金井)的记载:

康熙二年,相度遵化凤台山建世祖陵,曰孝陵。先是世祖校猎于此,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因自取佩鞢掷之,谕侍臣曰:“鞢落处定为穴。”至是陵成,皆惊为吉壤。

地宫金井位置示意图(绘图 王其亨)(www.xing528.com)

金井虽然名之为“井”,实际上却是一个直径仅零点一四米、深不足一米的竖向圆孔,孔内无水。金井穴眼上有盖,共有两件:一件叫“穴眼盖”或“金井盖”,一件叫“穴眼浮盖”或“金井浮盖”。

实际上,金井并没有上面说的那样神奇。金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陵寝营建上。金井不仅是地宫的核心,也决定着整座陵寝平面布局和各单体建筑水平高低的尺度。所以,在营建陵寝时,首先要确定金井的位置和井内原山吉土的高度,即点穴。动工之前,先在穴中处搭起一座罩棚。破土时,在金井位置开一个大槽,在穴的中心处留出一个土墩,土墩的土称“原山吉土”,不能见日、月、星三光,取出少量原山吉土呈递给皇帝验看后,妥善保存在陵寝事务衙门。地宫建成后,大葬之前,要把一些珍奇宝物陆续放入金井内,以求镇墓、息壤。金井穴眼用浮盖覆罩;大葬之前,再将保存在陵寝事务衙门的原山吉土用黄绸包好,不能见日、月、星三光,由皇室成员捧着,放入金井中去,并撤去浮盖,覆罩金井盖,然后安奉棺椁于金井上。1980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在清理崇陵地宫时就在金井中发现了用黄绸子包着的原山吉土。

金井里放入原山吉土,是源于“人类来于自然,死后亦回归自然”。皇天后土是人类生死存亡的栖息之处,只有生死与自然融为一体,生者与死者的灵魂才能对话,人的生生死死才能久兴不衰、长存世代……这种似是非是、似通非通的理念,使得历代皇陵在修建之后,总是把少量的原山吉土放入地宫金井中。金井、土地、灵魂三点一线,血肉相连,息息相通,这种融宗教文化于一体的神秘风俗,千百年来,引起封建帝王的格外重视。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宫档案《菩陀峪金井安放帐》《大行太皇太后升遐记事档》中有详细的关于慈禧陵地宫金井安放珠宝的记载。在《清实录·宣统政纪》中也有慈禧入葬时放入原山吉土的记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