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清皇陵地宫金井揭秘,珍贵宝物镇墓避邪

大清皇陵地宫金井揭秘,珍贵宝物镇墓避邪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民间传说中,皇家地宫金井既神秘又神奇。崇陵地宫金井兽盖头金井虽然名之为“井”,实际上却是一个直径十四厘米左右、高度一米左右的竖向圆孔,孔内无水。地宫建成后,大葬之前,要把一些珍奇宝物陆续放入金井内,以求镇墓、息壤。由此可见,金井是地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宫金井内安放镇墓避邪宝物并不是主观臆断和凭空想象,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根据的。

大清皇陵地宫金井揭秘,珍贵宝物镇墓避邪

汉唐地理书钞》说:古代有金人以杖撞地而成井,深不可测。金者,宝贵也,故有“金井”之称。

金井是陵寝地宫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民间传说中,皇家地宫金井既神秘又神奇。说它神秘,不仅是因它在地宫深处不易见到,封建统治者对它也格外保密,更多的是因盛传入葬后的棺椁放在金井之上,因金井能够沟通世间阴阳之气,尸体不但不腐烂,而且能使死者灵魂自由来往于阳世与阴世之间。说它神奇在于,金井里的水不仅清澈甘甜,是无根之水,更让人惊叹的是,不论是大雨连绵的夏季,还是百年不遇的大旱,金井里的水不升不降,总是那么多,那么平静。对于这样的说法,有人说是因为金井的位置点得好,不但有神灵镇着它、护着它,而且还有许多珍宝在里面护着它;也有人说因为金井是通向大海龙宫海眼龙王在里面看守地宫,所以水在任何时候也不会因溢出而浸泡到尸身;更有一些人认为金井里面的水能治百病,所以人们又把地宫中的金井称为“金眼吉井”。

金井真的那么神秘、神奇吗?实际上并非如此。清朝陵寝的金井也叫“金井透眼”或“穴中”。从明清两代帝王陵寝发掘资料来看,在棺床正中央的位置,有一个圆形通地脉的深孔,这便是颇具神秘色彩的“金井”。

崇陵地宫金井兽盖头

金井虽然名之为“井”,实际上却是一个直径十四厘米左右、高度一米左右的竖向圆孔,孔内无水。金井井口上有两种盖,一种叫“穴眼盖”或“金井盖”,另一种叫“穴眼浮盖”或“金井浮盖”。

金井不仅是地宫的核心,也是决定整座陵寝平面布局和各单体建筑水平高低的尺度。所以,在营建陵寝时,首先要确定金井的位置,即“点穴”。动工之前,先在穴中处搭起一座罩棚。破土时,在金井位置开一个大槽,在穴中心处留出一个土墩,土墩的土称“原山吉土”或“金井吉土”,该土不能见日月星三光。取出少量原山吉土呈递给皇帝验看后,妥善保存在陵寝事务衙门。地宫建成后,大葬之前,要把一些珍奇宝物陆续放入金井内,以求镇墓、息壤。金井穴眼用浮盖覆罩,大葬时,将保存在陵寝事务衙门内的用黄绸包的原山吉土放入金井内,并撤去浮盖,然后安奉棺椁于金井之上。

地宫金井位置示意图

原来金井就是风水家所点的“穴”位。穴便是营建陵墓和住宅的中心点,具体说来,“京都以朝殿为正穴,州郡以公厅为正穴”;“寻龙容易点穴难”(《葬经》),穴是风水家最重视的。堪舆家察牧堂说:“定穴必以浅深为准的,当浅而深,则气从上过;当深而浅,则气从下过。”这是说应找出有利于保护棺椁的土层。实际上,风水家在点穴之后,均要进行坑探以判明土层地质真实情况,如不合适,则要前后左右移位,问题严重者则弃之不用。

清朝帝王和历代帝王一样,认为陵寝是“关乎天运之发祥”的头等大事,如果能选择到一块上吉佳壤,可以“垂宝祚于无疆,绵福祉于有永”。而金井位置的确定又是其中关键一环。金井位置定得合不合宜,能决定陵寝工程的成败。道光帝最初在遵化东陵的宝华峪建的陵寝,因穴位点得过于靠后,接近后宝山,以致所有建筑都靠后,地宫槽中开出山石,挖出山泉,最终导致拆毁全陵。在风水理论中,有“三年求地,十年定穴”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足以说明点穴的重要。

清史稿》中记载有顺治帝为自己的陵址亲定穴位之事:康熙二年,相度遵化丰台山建世祖陵,曰“孝陵”。先是世祖校猎于此,停辔四顾曰:“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因自取佩鞢掷之,谕侍臣曰:“鞢落处定为穴。”至是陵成,皆惊为吉壤。

民间还传有乾隆帝秘密为自己陵址定穴位的故事:相传,乾隆帝曾亲自带着几名亲信来到胜水峪,只见那里蒿草丛生,野花怒放,紫气蒸腾,一派天赐的自然美丽风光。乾隆皇帝在这里逗留了很久,最后,他从怀里取出一支扳指,择最吉处,小心翼翼地埋入了地下,这个穴位便是后来乾隆裕陵金券内的金井位置。

金井里放入原山吉土,是源于人类来于自然,死后亦回归自然的观念,皇天后土是人类生死存亡的栖息之处。只有生死与自然融为一体,生者与死者的灵魂才能对话,人的生生死死才能久兴不衰、长存世代……这种似是非是、似通非通的宗教思想,使得历代皇陵在修建之后,总是把少量的原山吉土放入地宫金井之中。金井、土地、灵魂,三点一线,血肉相连,息息相通,这种融宗教与文化于一体的神秘风俗,千百年来,备受历代封建帝王的重视。

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研究,由于严格的等级制度,清朝陵寝地宫里的穴孔,只有皇帝陵的和皇后陵的才能称“金井”,井里的土称“原山吉土”;妃园寝的只能称“气眼”,里面的土只能称“气土”。其实叫“金井”也好,称“气眼”也罢,只是因级别不同而名称不同,但实际作用是一样的。从已经发掘的明定陵地宫来看,不仅后殿(相当于清陵的金券)有金井,在东西配殿的棺床上也各有一个金井,金井井口呈方形。清朝陵寝,嫔及嫔以上等级的墓,均是一座地宫一个金井,有几座地宫,就有几个金井。这一点在妃园寝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纯惠皇贵妃墓地宫只有纯惠皇贵妃棺椁下有一个气眼,那拉皇后作为配角,棺椁下面没有气眼。而容妃墓地宫则有一个气眼。(www.xing528.com)

由此可见,金井是地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在清理容妃墓地宫时竟忘记对气眼进行考察和清理了。笔者对此有些不相信,于是查看了当时清理容妃墓地宫的有关记录,记录中没有气眼方面的记载。又询问了当时清理过地宫的老前辈,只是说棺椁东西方向横放。按常规,容妃棺椁应南北向放置,这只能说明棺椁被移动了方向,并未说露出金井。容妃墓地宫气眼当时未被清理,是未发现还是忽略了?唯一的解释是,清理地宫时,气眼还在棺椁下面,是否被盗不得而知。

地宫金井内安放镇墓避邪宝物并不是主观臆断和凭空想象,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根据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宫档案《菩陀峪金井安放账》《大行太皇太后升遐记事档》均有对慈禧陵地宫金井内安放宝物的记载。

1928年,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十二军军长孙殿英从7月4日至7月10日,利用七天七夜的时间,盗掘了裕陵地宫和慈禧陵地宫,掠走了大量珍宝。看一位曾经参与盗掘慈禧地宫的匪军连长的回忆:

鄙奉令掘西太后陵,当时将棺盖揭开……棺中珠宝尽,再索墓中各处殉葬之物。棺底掀转,现一石洞,中储珍宝亦尽取之。搜毕,由孙殿英分配,兵士皆有所得。贵重大件,用大车装走。

1980年6月,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在清理光绪帝崇陵地宫时,从地宫金井里清理出二十多件珍宝,并且这些随葬品大多是清宫档案记载中所没有的,也就是说地宫金井内不仅有随葬品,而且实际要比档案上记载的还要多。

笔者经过调查和翻看清东陵清理地宫这方面的记录后发现,不仅容妃墓地宫金井没有清理的记载,就是裕陵地宫、慈禧陵地宫、纯惠皇贵妃墓地宫的金井同样没有清理的记载。地宫中最神秘的金井在清东陵清理地宫史上没有被记载,是空白的,这多少给清朝陵寝的研究留下了一点遗憾。

【注释】

[1]首:门扇上的饰物,大多作兽首形,口衔门环。

[2]门管扇:门顶部的部件,两端插进两边墙内。门的上轴插进门管扇两端的孔内。铜管扇是每座陵墓中固定石门的必备物。慈禧陵第二道石门的上门槛与铜管扇为一体,四个门簪也是铜质的,均为铜制,这是特例。

[3]缂丝:中国特有的一种丝织手工艺品。织纬线时留下补织图画的地方,用各种颜色的丝线补上,织出后有如刻出的图画,也叫“刻丝”。一件缂丝作品要经过数月乃至数年才能完成,所以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4]哈达:一种长条丝巾或纱巾,有白、黄和蓝等颜色。藏族和部分蒙古族人用以表示敬意或祝贺。

[5]奉安:此处为入葬之意,即恭奉皇帝、皇后、妃嫔的棺木从殡宫(入葬之前灵骨暂安之处)移往陵寝,入地宫安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