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清皇陵:揭秘皇室墓地,地宫等级分析

大清皇陵:揭秘皇室墓地,地宫等级分析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皇帝祖母称“太皇太后”,母亲称“皇太后”,居住在慈宁宫、宁寿宫等处。帝、后的墓地入葬前称“万年吉地”,入葬后称为“陵”。而妃嫔及其他皇室成员的墓地则称“福地”“妃衙门”,最后称“园寝”。该地宫地面建筑是以皇后陵建筑制度为蓝本,建有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朱砂碑等。地宫下未设龙须沟。在四种地宫中,是属于级别较高的。石门的兽面衔环铺首与纯惠皇贵妃地宫石门基本相同。

大清皇陵:揭秘皇室墓地,地宫等级分析

封建社会,皇宫中众多的后妃是封建帝王后宫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封建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后妃制度也日趋完备,等级制度越来越森严。

皇帝的后宫到底有多少后妃,历来没有十分准确的数字记载。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是一个流传在民间的笼统的说法,并非准确数字。清朝的后妃制度是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而逐步形成与完善的。

裕陵妃园寝神牌排列次序图

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还没有建立后妃制度,后妃人数随意性很强,后妃的名称也只是沿袭满族多年来的习俗,正妻称“福晋”,妾称“侧福晋”“小福晋”。天聪初年(1627),清太宗皇太极为了区别诸多福晋的名号,用福晋的住所来确定福晋的名号,有中宫大福晋、西宫福晋、东宫福晋等。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登极做了皇帝,改“大金”为“大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这时候,皇太极建立了五宫,才有了“皇后”和“妃”的称谓,并册立了清朝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孝端文皇后,即原先的中宫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另外还册封了东宫(关雎宫)的宸妃、西宫(麟趾宫)的贵妃、次东宫(衍庆宫)的淑妃、次西宫(永福宫)的庄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等威渐辨”,这就是清朝后妃制度的雏形。

裕陵妃园寝享殿内神龛石座

那拉皇后棺椁(右)和纯惠皇贵妃内棺

清入关定都北京后,这一时期的清朝后妃制度可以在顺治帝的后妃陵寝中找到佐证。顺治帝的孝东陵中葬有皇后一、妃七、福晋四、格格十七。孝东陵的“格格”,指的是顺治帝的低级小妾,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皇家的女儿。“福晋”,清早期称“福金”,到了乾隆年间才改称“福晋”,意思是一样的,只是将“金”换成了“晋”而已。孝东陵里葬的四位福晋也是顺治帝的较低级的妾,但地位要高于格格。

康熙年间,清朝后妃制度开始完善,在后妃的位号和数量上有了具体的规定:在同一时期,只能有一位皇后、一位皇贵妃、二位贵妃、四位妃、六位嫔,贵人、常在、答应的数量没有具体规定。皇帝祖母称“太皇太后”,母亲称“皇太后”,居住在慈宁宫、宁寿宫等处。上代皇帝的妃嫔被称为“太妃”“太嫔”,随皇太后居住。当朝皇后居住中宫,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分别居住东、西十二宫。其中东六宫是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和景阳宫,西六宫是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启祥宫、长春宫和咸福宫。

清朝的后妃有一个明显不同于其他朝代的地方,就是后妃的来源。清朝后妃的主要来源是选秀女。秀女分内务府属旗秀女和普通八旗秀女,选内务府属旗秀女,由内务府主持,每年一次。这些秀女一般入宫后当宫女。而由礼部主持所选的秀女,每三年一次。被选中的秀女或成为皇帝的妃嫔,或者成为皇子皇孙的福晋、侧福晋。

太宗皇太极像

年轻时的孝庄文皇后像

孝东陵方城明楼及小宝顶

这些被选中的秀女在得到不同封号之后,根据她们的地位在宫中享受不同的生活待遇;她们死后也是根据她们的生前地位而决定丧仪级别和坟墓的位置与规制。

明朝陵寝中是没有皇后陵的,皇后无论是死在皇帝之前还是皇帝之后都葬入皇帝陵。而清朝陵寝则分帝陵、后陵和妃园寝三种类型。不仅地面建筑规制、装饰颜色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且地宫规格也有明显的差别,连称谓都不一样。帝、后的墓地入葬前称“万年吉地”,入葬后称为“陵”。而妃嫔及其他皇室成员的墓地则称“福地”“妃衙门”,最后称“园寝”。

裕陵妃园寝中葬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和常在七个级别的人。

裕陵妃园寝地宫有四个类型,皇贵妃型、妃型、嫔型和常在型。

康熙帝朝服像

纯惠皇贵妃地宫透视图(绘图 王其亨)(www.xing528.com)

皇贵妃型地宫:纯惠皇贵妃地宫仅次于皇后型地宫,这座地宫与清西陵的昌西陵地宫和慕东陵的地宫规制相似,不一样的就是多了隧道券和闪当券。该地宫地面建筑是以皇后陵建筑制度为蓝本,建有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朱砂碑等。只是尺度比皇后陵小些,明楼为单檐歇山顶,覆以绿色琉璃瓦(皇后陵明楼为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地宫内为六券一门,分别是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石门、门洞券、梓券和金券。隧道券的起点在方城月台前,棺椁入葬后,把隧道券入口砌成礓。除隧道券、闪当券和罩门券为砖券、地面铺砖外,其余各券全部为石券,以青白石铺地。石门门楼为单檐庑殿顶,门簪[1]、枋子、冰盘檐子、瓦垄是用一整块石料雕制的,大脊和两条戗脊[2]各用一块石料。戗脊上有三个小兽,分别为狮子、天马海马,两侧门柱上部为马蹄柱,下部是须弥座,铜铸门管扇。门扇是用整块石料制成的,铺首为兽面仰月衔环,门环上各雕刻一幅二龙戏月的图案。金券内设有宝床(棺床),由大件青白石构成平面矩形,石床侧面雕成须弥座,其上放置两具棺椁,正中安放的是纯惠皇贵妃棺椁,左侧(东侧)安放的是那拉皇后的棺椁,棺椁南北两头各有一个长条卡棺石。地宫下未设龙须沟

妃型地宫:妃型地宫为石券。在四种地宫中,是属于级别较高的。名为妃型地宫,实际上皇贵妃、贵妃的地宫与它也大同小异,所以,通常葬入妃型地宫的有贵妃和妃,也有皇贵妃葬入妃型地宫的。清朝陵寝规制:营建陵寝时,根据当时妃嫔人数、地位高低安排位次,固定好位置后,开始施工。如某人死后地位晋升,位置一般不做更改。例如,庆恭皇贵妃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死时为庆贵妃。在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四日,嘉庆帝以曾受其抚育,追晋她为庆恭皇贵妃,但并没有增添方城、明楼等建筑,而与忻贵妃、愉贵妃、循贵妃、豫妃、容妃并行排列在纯惠皇贵妃宝顶后面。再比如晋妃,在嘉庆年间还是一名贵人,道光帝即位后晋尊她为皇祖晋妃,道光二年(1822)死。裕陵妃园寝只剩下一个砖池,既没有因她是妃而改变葬位,也没有为晋妃增建石券地宫,只是把砖池改为石池而已。如果妃嫔健在时,地位发生了变化,则墓穴的位置有时会随着变化。

妃型地宫构造示意图(绘图 王其亨)

容妃地宫透视图(绘图 王其亨)

容妃地宫是标准的妃型地宫,地宫上部是一个矩形月台,月台上建宝顶,宝顶为夯筑。容妃地宫为四券一门,依次为罩门券、石门、门洞券、梓券和金券。罩门券是砖券,地面是砖墁。石门以内,地面和券座皆用青白石。石门的兽面衔环铺首与纯惠皇贵妃地宫石门基本相同。金券北半部安设青白石宝床(棺床),面阔与金券面阔相同,石床侧面雕成须弥座。容妃棺椁的前后两头同样用卡棺石卡住。棺椁葬入地宫后,掩闭石门,封砌挡券砖墙,挡券墙外的坡面墓道全部用黄土填实封死。现在地宫入口改为水泥拱券并砌成踏跺,以便于游人参观。当年盗墓贼盗挖纯惠皇贵妃地宫时,是从方城隧道券尽头地面处往下挖掘,直接进入罩门券,凿开石门,劈棺盗宝的。

嫔型地宫:嫔型地宫地面建筑与妃型差不多,同样建有月台、宝顶,但尺寸比妃型小些。嫔型地宫形制虽历经各朝,但规制变化不大,具有一致性。

嫔型地宫虽然很多,却没有开放的实例。从文献上也难以找到详细的记载,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们对嫔型地宫有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是这样的:1979年10月下旬,在清理裕陵妃园寝容妃墓地宫的时候,该园寝中的诚嫔墓也像容妃墓那样,在踏跺处塌陷出了一个大洞。

嫔型砖券地宫透视图(绘图 王其亨)

领导派徐广源和电工宁志存进入诚嫔地宫,有幸看到了地宫内的一些情况。据徐广源回忆:诚嫔地宫里都是水,把水抽出后,领导让我和电工宁志存到地宫里探视一下。诚嫔地宫与容妃地宫相比较,规模小了不少,是砖券,没有石门,有挡券墙,棺木倒放着,椁帮朝上,椁帮上有一个近似正方形的大洞,把里面的内棺也砍透了,从洞口看,明显是盗墓贼用利斧所砍。棺内都是水,水里飘浮着腐烂的丝织品和棉花,由于上级未让清理地宫,我们简单地看了看,把水管龙头拽上来后,就封闭了地宫入口。

贵人地宫与嫔型地宫相似,以景陵妃园寝尹贵人砖券为例。档案记载:由地面进入地宫,须由月台前隧道下斜向北,地宫内仅有一券,以新样城砖砍细砌为筒拱,轴向南北,券尽端封砌一堵月光墙,前端敞口面向隧道。券内墁地用砍细新样城砖,宝床用旧样城砖填实,左、右、前三面用砍细澄浆城砖做须弥座式,床面墁砌金砖。棺椁安奉于宝床正中气眼上方,两头各卡一块卡棺石。安葬事毕,券口用挡券砖掩闭地宫,挡券砖外隧道填平,上面盖一层黄土。地宫中未设龙须沟。

常在型地宫:常在型地宫是清朝陵寝地宫中规制最低的,制造简单,既无券也无隧道,只是一个用砖砌成的长方形池子,称之为“砖池”,从这一名称上也表明这类地宫的形制特征。地面建筑形式与妃型、嫔型的差不多,也建有月台和宝顶,但规模很小,宝顶多为砖砌。月台和宝顶是在棺椁入葬后构筑的。建筑顺序是先掘地为竖穴,再用城砖砌成敞口向上的长方池,里口面阔五尺五寸,进深一丈五尺,深六尺三寸,前无隧道之设。安葬棺椁时只能自池口竖向落下,故也有称之为“天落池”或“天罗池”的。砖池底部墁砖,不设棺床,也无龙须沟。葬入棺椁后,用一尺五寸厚、一丈一尺长的多块豆渣条石或石板盖住池口,称为“棚盖石”。随后砌二尺左右厚旧样城砖及随式城砖数层,然后再在上面筑灰土七寸,最后在上面构筑月台、宝顶,月台前砌垂带踏跺,四周墁散水,至此完成。有无气眼(金井)目前尚不清楚。

常在型地宫尚无开放实例。通过实际调查和清档案记载,了解了纯惠皇贵妃地宫和容妃地宫的规制,并因此为世人揭开了清朝这两种类型地宫的真相。

常在型地宫砖池横剖示意图(绘图 王其亨)

【注释】

[1]门簪:穿连门额(门楣)与连楹的木构件,民宅多做两件,宫室以四件居多。其外形有如放大的圆钉,前端的簪面(俗称“门印”)紧贴于门额外侧,常制成方、圆等几何图案,或是龙首、鲤鱼首等吉祥样式,簪身穿过门额及两楹,簪尾出头,以插梢卡住。

[2]戗脊:在有不同方向的承梁板的屋顶中,其两个斜屋面交接处所形成的外角。又称“岔脊”,是中国古代歇山顶建筑自垂脊下端至屋檐部分的屋脊,和垂脊成45゜,对垂脊起支戗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