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砖的来历及大清皇陵中的裕陵特点揭秘

金砖的来历及大清皇陵中的裕陵特点揭秘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金砖”,其实是一种质地坚硬、材料颗粒细腻的方砖,因敲打能发出金石之声,故名“金砖”。裕陵虽然是效仿景陵规制营建的,但当时正值乾隆朝盛世,大清帝国财力雄厚,加之乾隆帝铺张扬厉,踵事增华,所以裕陵无论是在规制、工程质量上还是在工艺上,都超过了景陵,在清朝帝陵中堪称上乘。景陵和泰陵始建时均未设石像生。裕陵东面砂山及马槽沟的这种设计方式,奇特且为孤例。

金砖的来历及大清皇陵中的裕陵特点揭秘

乾隆七年(1742)三月十七日,东陵的胜水峪正式确定为万年吉地。清宫档案《朱批奏折》对它的风述有如下的记载:

惟有胜水峪自昌瑞山落脉,龙势曲折蜿蜒,由天市而转天皇,起太阳金星,开钳吐唇。峡中之水个字分明。合襟紧凑,内结太极圆晕。外成万马明堂,立天屏而兼太微。龙穴向上,合三垣之格局。下乘三元之旺运。至于朝对端拱,主山尊严,罗城重环,水口紧密,诚天造地设之大地,应万年吉祥之佳名。

乾隆八年(1743)二月初十日丑时,胜水峪万年吉地正式动工兴建,至乾隆十七年(1752)主体工程基本告竣,先后经历九年的时光,共耗银二百零三万两。

裕陵是在清朝国势鼎盛时期修建的,整个陵寝的建筑次序由南往北依次是:圣德神功碑亭、华表、五孔拱券桥、望柱、石像生、牌楼门、一孔拱券桥、下马牌、神道碑亭、神厨库、井亭、东西朝房、三路三孔拱桥、东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配殿、隆恩殿、三路一孔拱桥、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玉带河、方城、明楼、哑巴院、宝城宝顶以及地宫等主体建筑,陵前左侧建神厨库,神厨库南墙外是井亭,其神路南端与孝陵神路相接。裕陵规模宏大,布局完整,材料精良,工艺精湛。

乾隆十三年(1748)闰七月,胜水峪万年吉地工程处接到了乾隆帝的一道谕旨,令万年吉地所有殿宇内地面均用花斑石铺墁。什么是花斑石呢?凡是去过北京紫禁城的人,只要细心就会发现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等宫殿的前廊内铺墁的都是花斑石。皇陵用花斑石早在明朝就已有之,嘉靖帝的永陵和万历帝的定陵的方城、宝城雉堞都是用花斑石砌的。后来,嘉庆帝的昌陵隆恩殿内地面也用花斑石铺墁。这种石料非常名贵,上面天然形成的各色花斑组成各种不同的图案,或如竹笋,或如春蚕,或如绒珠,千姿百态,极为好看,虽为天成,却宛如人造。可是后来的事实表明,裕陵各殿的地面依然是金砖铺墁。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好大喜功的乾隆帝改弦易辙了呢?目前不得而知。

乾隆帝的裕陵与其皇父的泰陵地宫相比,做了局部改变。泰陵地宫地面原设计是用条石铺墁,大学士马尔赛等奏请,改用金砖铺墁,这是经雍正帝亲自批准的。可是在修建裕陵地宫时,却没有按泰陵的地宫做法,仍用条石墁铺墁。这说明,乾隆帝还是认为石墁地比砖墁地更结实长久。从已开放的容妃地宫、纯惠皇贵妃地宫、慈禧陵地宫、光绪帝的崇陵地宫来看,地宫地面都是用石铺墁,这表明乾隆帝将砖改为石地面还是颇有见地的,已被后世认可、效法并成为定制。所谓“金砖”,其实是一种质地坚硬、材料颗粒细腻的方砖,因敲打能发出金石之声,故名“金砖”。

裕陵虽然是效仿景陵规制营建的,但当时正值乾隆朝盛世,大清帝国财力雄厚,加之乾隆帝铺张扬厉,踵事增华,所以裕陵无论是在规制、工程质量上还是在工艺上,都超过了景陵,在清朝帝陵中堪称上乘。其中主要有三处超过了他祖父康熙帝的景陵及父亲雍正帝的泰陵。

第一处:裕陵的石像生超过了景、泰二陵。景陵和泰陵始建时均未设石像生。裕陵在最初时因仿照景陵,所以也没有石像生。好大喜功的乾隆帝对自己的陵没有石像生有点不甘心。可是如果自己的陵设了石像生,自己祖父的陵和父亲的陵却没有,则明显有超越祖制,不孝敬祖、父之意。于是乾隆帝就给景陵和泰陵补建了石像生。这样,自己的陵再建石像生就显得理所当然了。然而,景、泰二陵的石像生均为五对,而裕陵的石像生却为八对,增加了骆驼麒麟、狻猊各一对,其在清朝帝陵中的石像生数量位居第二,超过了祖父、父亲的陵寝。

裕陵石像生牌楼门

第二处:增建了陵寝门前的三路一孔拱券桥。景陵、泰陵二陵在陵寝门前都没有玉带河,自然也就没有任何桥梁。裕陵在最初设计时陵寝门前的玉带河只建三座小平桥。后来,裕陵设计方案几经修改,在陵寝门前的玉带河上建了三座一孔拱券桥。这三座桥十分新颖独特。桥栏杆的两端,改变了传统的抱鼓石形式,每端各透雕了一只蹲踞昂首的靠山龙。麟、蹄、鬃、嘴诸部位雕刻得十分精细,栩栩如生。桥栏杆采用这种形式,极为少见。这三座拱券桥,横跨于玉带河上,显得格外玲珑精美,与以红、黄为主色的庄重的陵寝门彼此映衬,交相辉映,倍加赏心悦目。这在清朝陵寝中是唯一的三路一孔拱券桥。不仅超越了景、泰二陵,也超过了他曾祖父的孝陵。孝陵的玉带河上只是三座平板桥,裕陵这样,成为清陵中的孤例。

第三处:增建了两座三孔平桥。在裕陵隆恩门前的马槽沟三路三孔拱券桥的左右两侧,各建有一座三孔平桥。景陵、泰陵的两旁均没有这种设置,裕陵是首创。这不仅方便了陵上员役日常的通行,又进一步完善了陵寝制度。从此成为后世帝、后陵仿效的模式。

不仅如此,乾隆帝的裕陵还有六个独特的创意

其一,首创人力培堆砂山。砂山就是指那些陵寝两侧的小山,其主要作用是遮挡风沙,使陵寝处于一个独立的小环境之中。另外,砂山还有遮挡外界视线、美化环境的作用。孝陵、景陵、泰陵等最早修建的陵寝,陵园内选择的余地大,所以陵寝两侧的砂山都是自然山。后来的陵寝所在之地虽然也不失为风水宝地、上吉佳壤,但在山势围护上或多或少都有某些方面的缺陷。所以后来的陵寝砂山、后宝山、案山等多为人工培堆起来的,以弥补山势的不足。裕陵距昌瑞山山坡较远,完全建在平地上,没有形成培护之势,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其四面的砂山均为人工培堆的。在清陵中,裕陵是第一座用人工培堆砂山的。

其二,东面设两座砂山及两条马槽沟。在裕陵东面,出于风水的考虑,培堆了两座砂山并修建了两条马槽沟,即裕陵陵院东墙外依次为马槽沟、砂山、马槽沟、砂山。裕陵东面砂山及马槽沟的这种设计方式,奇特且为孤例。(www.xing528.com)

其三,桥栏杆柱头改变。孝陵、景陵的三路三孔拱券桥的栏杆柱头是二十四节气。而裕陵三路三孔拱券桥的栏杆柱头则为龙凤柱头。这在清东陵是首创。

裕陵东马槽沟及砂山

其四,皇帝陵首建佛楼。佛楼也叫“仙楼”,顾名思义就是供设佛像和与佛有关的物品的地方。乾隆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生前笃信佛教,所以乾隆帝在给他的生母营建泰东陵时,特地在隆恩殿东暖阁内建了一座佛楼。这是清朝皇陵中建的第一座佛楼。后来,乾隆帝在自己的裕陵隆恩殿的东暖阁内也建了佛楼。这是清朝皇帝陵中,第一个将隆恩殿内的东暖阁建为佛楼的。裕陵隆恩殿佛楼为上、下两层,楼顶为毗卢帽形,有帘龙垂柱,上雕精美的如意云、工王云等,贴饰金箔。佛楼里不仅供放大量佛像,而且陈设了大量珍宝、名人书画、御笔书画,乾隆帝悼念孝贤纯皇后的五件剔红挂屏诗匾也悬挂其间。自裕陵首建佛楼后,以后各皇帝陵的隆恩殿大多数的东暖阁也设佛楼,成为定制。

其五,石五供精雕细刻。裕陵以前的帝后陵的石五供,炉、瓶、烛台上皆为光素。而裕陵石五供香炉的炉顶,花瓶上的灵芝花、烛台上的蜡烛连火焰与炉、瓶、台均为一块石料琢成。五件器体上均雕刻兽面纹或万蝠流云;无论是炉顶、灵芝花还是蜡烛火焰,均用马鞍山产的名贵的紫砂石雕刻,然后安插到炉、瓶、烛台上。经过裕陵的这一改创,使石五供更加精美豪华,雍容华贵。从裕陵开始,以后各帝后陵,除昌陵因受泰陵影响外,都以裕陵为模式,成为制度。

其六,裕陵地宫雕刻经文、佛像。根据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泰陵及以前的清陵地宫未发现有雕刻经文、佛像的记载。泰东陵是清陵中第一座地宫里雕刻经文、佛像的。裕陵是清朝皇帝陵中第一座地宫雕刻经文、佛像的。

裕陵三路三孔拱券桥之云凤柱头

裕陵三路三孔拱券桥之云龙柱头

陵寝内外的树木是陵寝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树木不仅有壮观瞻的作用,还有遮挡风沙、制造陵寝独立气候、滋润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历代皇家都格外重视。清朝陵寝的树木分两种。一种是仪行树,这种树栽在陵院、砂山和神路两侧。因为成排成行,所以叫“仪行树”,简称“仪树”。每座陵有多少仪树,皇家都有明确的记载。另一种是海树,这种树在仪树之外,其数量比仪树大很多,布满整座陵园。放眼望去,就像树的海洋一样,所以称之为“海树”。

据《昌瑞山万年统志》记载,裕陵仅仪树就有一万一千零七棵。令人感兴趣的是,在裕陵方城前左右和神道碑亭左右,各有一棵蟠龙松,这是裕陵的一道风景线。

蟠龙松什么样?《昌瑞山万年统志》有这样的描写:“蟠龙松均高不及丈,枝干横斜,广荫数亩,架以朱栏,有鳞鬛开张,屈曲纷拿之状。”

裕陵的正式完工,有力地说明了大清帝国的丧葬规制自从被雍正打破“子随父葬,祖辈衍继”之后,在乾隆朝又一次变迁,从而形成了中国历代王朝葬丧史上的独特规制和景观。

一座皇陵不仅仅是埋葬皇帝和后妃的地方,还是这个朝代的历史载体。挥霍巨大社会财富建造皇陵,也只是为了封建帝王一个人在阴间的拥有和享受,以及这个家族天下的繁荣与延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