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清皇陵之裕陵的祈福佛经与葬礼仪轨的密切关系

大清皇陵之裕陵的祈福佛经与葬礼仪轨的密切关系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微在辨读这些内棺棺盖上的文字后认为:这些刻在皇贵妃内棺上的佛经和陀罗尼,一定与葬礼仪轨有密切关系,并以此为亡人祈福。王微认为,把这些祈祷词写在外椁上,就意味着这是对乾隆帝的崇拜,而且给予他一个神的地位。被用来刻写于内棺与外椁的经文在藏传佛教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乾隆皇帝自己十分倾向藏传佛教应是一个事实。在这之后,王微又数次来清东陵考察,对裕陵地宫的经文、佛像以及各种纹饰图案继续新的研究。

大清皇陵之裕陵的祈福佛经与葬礼仪轨的密切关系

不仅裕陵地宫墙壁券顶雕刻大量的佛像经文,就是帝后棺椁之上也用不同手法雕刻着大量的佛经和图案。由此可见,这些经文和图案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而应该有着某种深刻的含义,那么人们能从中解读出什么秘密来呢?

1928年8月,徐榕生在《东陵于役日记》中写道:

裕陵系高宗纯皇帝及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慧贤皇贵妃高佳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计金棺六具(椁)皆满贴金,梓宫四具(棺)皆朱红雕漆卍字地阴文径寸梵字及牡丹花,其二皆外无椁者,当是皇贵妃所用。被匪兵将椁劈开者五具,其一欹置于被炸石门之上,其一为石门左扉所压,因椁之漆甚坚,仅去椁盖之半,棺盖则斫一大洞,棺内之物及骨,皆自此取出。于此棺内捡出颅骨一,此骨决是高宗纯皇帝之骨,因前捡得之骨,存在之齿尚多,则此仅存一齿,可为高年之证,且生齿之孔为三十六,他骨二十八或三十二也。此颅骨较他骨为大,又同在此棺内捡出胫骨一,亦较他胫骨为长,更可证为男骨无疑。朱红雕漆之棺虽与他棺同,而梵字系阳文,亦与他棺阴文梵字者不同。

清陵学者徐广源先生回忆清理裕陵地宫时也说:“裕陵地宫的内棺表面都雕刻有藏文佛经,以卍字文为地,六口内棺中,有五口内棺的手法用的是阴刻,唯有乾隆帝的内棺最为精美奇特,所有的藏文佛经都是采用阳刻,其字体端庄清秀,刀法严谨有力,一丝不苟,堪称剔红工艺中的精品。乾隆帝的内棺里有五个头骨和一大堆乱骨头,另一口棺内有一个头骨和一些遗骨。那时,我还未看过耆龄、宝熙等人写过的东陵善后日记,并不知道重殓时将帝后五人的遗骨一起放入乾隆帝的内棺中,当时我只是看这口内棺比其他三口内棺大,地宫中有一帝二后三贵妃,最大的内棺只有是皇帝的了。第二,该内棺内外的经文、图案雕刻都均为阳刻,其他三口内棺则为阴刻,阳刻比阴刻更为费工费时,工艺手法高。所以我判断这口内棺就是乾隆的棺木。令人有些遗憾的是,这口内棺在1977年9月已套上外椁了……”

裕陵地宫中高深佛教内涵,已经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广泛的关注。其中,法国的研究员王微对此开始了专题研究,并多次来到清东陵与徐广源一起研究探讨乾隆陵地宫。

王微,法国汉学家与藏学家,法国国立科研中心研究员,其专业研究方向为佛教,曾参与法国国家图书馆典藏的敦煌文献整理工作。目前研究方向更偏重于中国佛教藏传佛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及文字在佛教建筑中的运用。

经过将近两年的研究,王微在2006年《故宫博物院院刊》第1期上发表了题为《乾隆裕陵棺椁藏文经咒释读》一文。在文中,王微仔细分析了淑嘉皇贵妃的内棺和乾隆帝的外椁上雕刻的藏文经文。

徐广源与法国国立科研中心研究员王微在一起

为了更好地说明藏文在清宫葬礼中的使用情况,王微把裕陵妃园寝的纯惠皇贵妃棺椁与裕陵地宫的淑嘉皇贵妃棺椁做了比较,结果发现:尽管两贵妃的入葬时间相隔五年,但两棺椁四周刻写的经文是一样的,内棺前档的经文是三行《三十五佛名礼忏文》[2],内棺左帮刻的是十八行《普贤菩萨行愿王经》[3],内棺右帮刻写的是十八行《菩提行经》第十品的《回向品》,内棺后档刻写的是《普贤菩萨行愿王经》《弥勒誓愿文》《开头和结尾的祈祷词》[4]《弥勒尊身》[5]

淑嘉皇贵妃内棺上的藏文经文

纯惠皇贵妃内棺上的雕漆藏文佛经

王微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两皇贵妃棺椁的唯一区别是棺盖,纯惠皇贵妃的棺盖上没有任何文字,而淑嘉皇贵妃的棺盖上藏文很多。对此她认为清宫对于棺椁上的经文内容有专门的规定,并因此展开对淑嘉皇贵妃棺椁盖上的文字的研究。

淑嘉皇贵妃内棺棺盖表面刻写的是《佛顶尊胜陀罗尼》;内棺棺盖左侧刻写的是《菩提道场庄严陀罗尼经》和不知道来源的陀罗尼经;内棺棺盖的右侧刻写的是《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内棺棺盖的脚端刻写的是《秘密舍利箧陀罗尼》;内棺棺盖头端前两行所刻写的陀罗尼不知出处,第三行则是《普明大日如来陀罗尼》。王微在辨读这些内棺棺盖上的文字后认为:这些刻在皇贵妃内棺上的佛经和陀罗尼,一定与葬礼仪轨有密切关系,并以此为亡人祈福。

王微还仔细研究了乾隆帝的外椁,其中外椁西侧前两行藏文刻的是西天王广目天王。第三行则是祈祷词《吉祥偈文》:

白昼吉祥整夜吉祥!每白昼恒久吉祥和整夜永远吉祥的三宝吉祥来吧!

王微认为,把这些祈祷词写在外椁上,就意味着这是对乾隆帝的崇拜,而且给予他一个神的地位。

裕陵地宫第一道石门月光石上的佛像雕刻(三十五佛之一)

裕陵地宫五方佛中间佛及四周八尊三十五佛(部分)

除此之外,王微解决了地宫“三十五佛”分布位置问题。她指出:三十五佛并没有刻在一起,而是分布在五个地方。这五个地方是:穿堂券券顶有二十四尊,明堂券券顶的五方佛中间佛像的周围有八尊,第一、第三、第四道石门的月光石上各雕一尊佛像。这样加起来正好是三十五尊佛像。

最后,王微在文中写道:

众所周知,乾隆帝和藏传佛教所保持的关系极为密切而且复杂……陵寝本不是外人参观的窗口,而是一个最隐秘的私人场所,可是这座陵寝给藏传佛教很明显且很重要的地位。被用来刻写于内棺与外椁的经文在藏传佛教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乾隆皇帝自己十分倾向藏传佛教应是一个事实。

王微在对裕陵地宫展开研究的时候,曾得到清陵学者徐广源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了表达无限的感谢,她在文章题注中这样写道:“2004年,笔者到清东陵考察,因为专业关系对乾隆裕陵内的藏文佛经很有兴趣,并做了专门研究。徐广源先生曾在1977年参加过乾隆裕陵的清理工作,长期致力于东陵历史的研究工作。他对清宫档案的广博知识以及对帝王陵寝建筑历史文献的理解,对笔者正确识读藏文和兰扎体梵文的经咒帮助很大。”

在这之后,王微又数次来清东陵考察,对裕陵地宫的经文、佛像以及各种纹饰图案继续新的研究。(www.xing528.com)

多年前,笔者曾看到一篇全面解读裕陵地宫整体佛像和文字内容含意的文章。文中称裕陵地宫所有的雕像和文字所表述的核心内容为“保护、无垢、长寿”六字。大致内容如下:

一、第一道石门门框上雕刻的是“大白伞佛母咒”。意思是将一切不好的、恶的都挡在外面,以此保护地宫的安宁洁净。

二、第一道石门后的四大天王雕刻。四大天王是保护神,用以保护佛堂,且只有得道高僧才能使用该佛像。佛像周围的藏文为咒文,借以保护佛堂的宁静安全。也说明佛堂的重要性。

三、第二道石门门券上雕刻的是“佛顶尊圣佛母咒”,意思是“长寿、消除恶业”。券顶所雕刻三十五佛,佛像周围文字是佛像的名称。

四、金券石门门楣雕刻的是开光时常用的咒,表示地宫是很神圣、很重要的,像神佛的住地一样的地方。

地宫金券西墙上雕刻的是“金刚不坏佛”,内文字是“佛顶尊圣佛母咒”,券顶南北刻的是对称的一样的佛咒,东西券墙的不一样。券顶表示智慧,与文殊菩萨有关。券顶三佛周围,内圈为佛家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吘”,外圈为“无垢光明陀罗尼”(“陀罗尼”是“佛顶尊圣佛母咒”)。外圈文字意为“把一切不洁的都挡在外面”。券顶三佛不一样,但佛周围的文字是相同的。墙上全是佛咒,代表该佛的能力、法力。每个佛的佛咒以装饰佛经的花纹隔开。

地宫金券里棺椁的内棺四面是佛咒,上盖是经文(地宫中唯一刻经文的地方)。皇贵妃内棺前面刻有“三十五佛忏悔咒”,以消除恶业。乾隆帝棺木西侧中部三行文字是佛咒,第三行是“祈祷咒”:祈祷在佛、法、僧三宝的保护下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能安静地长眠、休息。

总之,裕陵地宫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刻满佛咒的最精妙最神奇的地宫。巧夺天工的佛咒雕刻意味着乾隆帝的死只是肉身的死,在这佛堂一样的地宫中,他又开始了在另一个世界的新生——佛“保护”的、“无垢”的、“长寿”的极乐世界中佛一样永生!

笔者认为,文章的作者无疑对佛教有精深的研究,对裕陵地宫非常了解,文章对裕陵地宫的解读符合古人营建地宫的基本理论。

综合笔者所知道的清陵帝后棺椁的一点肤浅知识,加上对乾隆时期历史文献的理解,笔者认为,上述文章的解释基本上符合古人营建地宫的理论。这篇文章的作者无疑对佛教有精深的研究,对裕陵地宫也非常了解。据笔者估计,这篇文章是经过其他人整理汇编的,原创作者很可能是法国研究者王微。

按照上述文章的指点,笔者曾到裕陵地宫逐部位进行核对、领悟,绝大部分都能对上号。但在“地宫金券”的第一条发现了一个小小的误差。原文是这样写的:

金券石门北面门楣上是开光用的咒(八个字),表示地宫是很神圣的、很重要的,像神佛的住地一样的地方。

这里说门楣上的咒是八个字,但笔者实地观察考证,却发现这个咒是九个字。据分析,很可能是文章作者笔误。

裕陵地宫金券内石门上方的梵文是九个字

2016年,有人发表一篇介绍裕陵地宫石刻图像与梵字的空间构成和场所意义的文章,对裕陵地宫石刻元素在墓室空间的组织逻辑、意义塑造以及由此反映的设计意图、表达方式,乃至对使用者需求的满足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分析,阐释了在特定的空间内,设计者是如何在空间、葬仪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地宫内构建出一系列仪式性场景的,从而揭示了裕陵地宫既具有佛殿、佛塔和墓室特征,又具有混合性与矛盾性的多样化场所之意义。笔者认为,论文作者对裕陵地宫的解释仅是停留在图案与经文布局上,只是解释了宗教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和意义,以及地宫设计者的创作思路和使用手法,其认识仍属于字理表面,而并非深层次的含意,或者说解释的深层次内涵还不够。这种方式,只是多了一种解读裕陵地宫的形式,并非真正解读了裕陵地宫的佛像经文含意和价值。信佛礼佛而高于佛,有文化有地位,尊荣而又有权力驱使佛的人,只有帝王。因此,只有站在帝王的视角去思考和研究,才能真正体会和感受裕陵地宫这样博大精深的旷世建筑的内涵和价值。不能局限于为了研究而研究的机械性生搬硬套地解读字表的含意。

因此,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和体会,对裕陵地宫佛像和经文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裕陵地宫内镌刻经文、佛像旨在对死者亡灵的尊敬、保护,是对亡灵生前政绩的概括,西藏与大清帝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的整体关系,乾隆帝被诩为两重世界的至高无上的统治者。

【注释】

[1]兰扎体是元、明、清三朝常用来书写佛教经咒的一种梵文字体,除了兰扎体外,还有悉昙体。

[2]《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准确的称法应是《三聚经》,又名《菩萨戒过犯忏悔仪轨》,是《优波离会》的一部分。《优波离会》是构成大乘佛经《大宝集经》四十九部中的第二十四部。8世纪,不空法师仅仅翻译了其中的一部分,命名《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3]据六世班禅白丹益喜传记记载,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帝生母去世的时候,西藏为她所做的佛教仪式中有拉萨数百僧诵念《普贤菩萨行愿王经》的活动。

[4]《开头和结尾的祈祷词》:格鲁派创始人至尊宗喀巴所写,被收录在格鲁派院念诵及仪轨经集内。

[5]《弥勒尊身》:由至尊宗喀巴大师的弟子根顿主巴撰写。十六世纪时,这位大法师被尊称为一世达赖喇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