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郎灯会-古色万安,江西省非遗名录代表

儿郎灯会-古色万安,江西省非遗名录代表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儿郎灯在当时的风靡程度和影响力。为感谢儿郎神保佑,刘某在南门坛上构筑“儿郎庙”供世人祭拜,并于每年元宵期间举行迎神赛会,张灯结彩,香火不断,热闹非凡。起坛儿郎灯会于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开始至十六日结束,有一套完整的活动程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由“起坛”“出坛”“收坛”三部分组成。2017年,万安儿郎灯会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被列入省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儿郎灯会-古色万安,江西省非遗名录代表

儿郎灯,俗称“装儿郎”,是城南坛上元宵期间一项古老的习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承载着坛上人数百年来的宗教信仰,也是方圆十里八乡民众的精神食粮。

清同治版《万安县志·风俗》记载:“元宵……百嘉、窑头两市,自十三日起,有所谓‘装船’,穿袍靴、戴神头面游行,各庙划船三次,极热闹。而尤莫盛于城内之儿郎灯,每一神护灯鼓吹者辄数十人,食用素,必斋戒,以祈神佑。”可见儿郎灯在当时的风靡程度和影响力。

关于儿郎灯的来源,有这么个传说。古时,赣江暴雨成灾,河水猛涨,从上游漂来一只木箱,恰巧南门坛上的一个孤儿刘某在河边捞水柴,他以为木箱里装着财宝,即把它捞到岸边。开启后,只见箱内整齐地摆放着樟木雕刻的八副儿郎神面具,刘某不知何物,扛至家中,准备晒干当柴烧。当夜,神仙托梦刘某,好生供奉八尊大神,保你娶妻生子,发家致富。刘某不敢怠慢,取出八副儿郎神面具供于神台,初一、十五烧香燃烛,虔诚地敬奉。来年,刘某果真娶妻生子,人财两旺。为感谢儿郎神保佑,刘某在南门坛上构筑“儿郎庙”供世人祭拜,并于每年元宵期间举行迎神赛会,张灯结彩,香火不断,热闹非凡。许愿、还愿者络绎不绝。

深究历史,儿郎灯会的形成与宗教信仰的发展密不可分。三国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万安。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已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跟。到唐宋时,它们迎来了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戒、水陆道场。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因此,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力。北魏时佛教盛行的“游神”活动就是如此。所谓“游神”,是把神佛塑像装在轿子或彩车上,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出巡”。后来,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儿郎灯会就是其中一种带有浓郁的道教色彩的民俗活动。它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完善,逐渐演变成集祭祀、祈福、驱邪、商贸、表演为一体的庙会形式,娱神娱人,十分盛行。

起坛

儿郎灯会于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开始至十六日结束,有一套完整的活动程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由“起坛”“出坛”“收坛”三部分组成。

起坛,当地人也称请神。一般请当地道士主持,起坛时间为正月十五日早上,地点在南门赣江边。仪式包括做法事、设神台、摆三牲、念诰文、三跪九拜、烧香燃烛、鸣炮奏乐等,意为邀请天地诸神与儿郎神一道,同心协力,各显神通,驱邪除恶,为民造福。民众通过祭拜神灵祈求万事如意、国泰民安。为官者望加官晋爵,读书者望金榜题名,从商者望生意兴隆,年老者望年年益寿,年幼者望茁壮成长,耕田者望五谷丰登等等,各种心愿诉求交织于此。

表演(www.xing528.com)

出坛,也称出巡、游神、菩萨出行等。出巡时,数名打着绑腿、头扎英雄巾的勇士提着宫灯引路,八位男童头戴儿郎神面具骑着高头大马紧随其后,左右各有护卫数名,两人牵马,其他护卫手持蒲扇,负责拦挡沿途群众投掷的爆竹(扔爆竹驱灾避邪),以免伤及扮神的儿郎。队伍中间手拿执示、彩旗者无数。扮康王菩萨者骑马押后护法。队伍在吹打乐的伴奏中前行,威风凛凛。据当地老者介绍,“白天过街,晚上拜庙”“上半夜吃八盘八,下半夜吃米羹”都是先人总结出巡活动的民谚。白天,游神队伍从儿郎庙出发,出南门,到东门,进北门,再沿街回到儿郎庙,不走回头路,上午、下午同方向各游一次。晚上,上半夜拜庆元庙、伏虎庙等城郊之庙,下半夜拜精修观、城隍庙等城内之庙。游神的主要目的是沿途驱邪祈福、祭拜各路庙观神灵。所到之处,沿途住户、商家、庙观执事鸣炮相迎,极其热闹。游神过程中还会结合当时群众的喜好,表演龙灯、花灯、跑马灯、蚌壳灯、放烟火、踩高跷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目来增添喜气和人气。每到地势开阔的地方都会表演,群众载歌载舞,场面喜庆热烈。

出坛

收坛,即送神,正月十六日早上举行。万安民间讲究“有请(接)就有送”的传统礼仪,传统祭祀活动也不例外。各地神灵应邀来此护法,为表感谢,本地群众焚香燃竹、奏乐鸣炮,列队欢送诸位神灵归位,在天者归天,在地者归地,在水者归水,在庙者归庙。随后将活动中使用的一些制品废料拿到河边,烧成灰烬随水而去,意为水化污,去凶化吉。

儿郎灯会始终围绕善财童子红孩儿、三坛海会大神哪吒、降妖除魔大元帅李靖、大太子金吒、二太子木吒、二郎神杨戬、护法天神韦陀、大力士雷震子八位儿郎神开展相关祭祀活动。该习俗涵盖宗教信仰、民间艺术、民间商贸等多种文化形式,是一个跨时空的文化复合体,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观赏价值和商业旅游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该习俗逐渐从一项祭祀性的民间活动慢慢转变成以娱乐性为主的节庆文化活动,为当地营造了浓郁的节庆文化氛围。

收坛

近年来,县委、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儿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在文化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活动开展有序,文旅融合发展,知名度和影响力逐年提高,群众参与热情高涨。芙蓉、五丰、罗塘、窑头等地众多村落家族纷纷组队参加,泰和、夏造、高陂等地民间灯彩表演队也纷纷前来助兴。2015年、2017年、2019年元宵节期间,儿郎灯会作为我国特色民间社火的一种,在央视《新闻联播》栏目多次宣传播出,同时,在省、市、县等各级电视媒体、报刊、网站上宣传报道。为更好地弘扬“儿郎”文化,2015年,政府在南门坛上“儿郎”文化发源地新建儿郎文化展示馆,供世人参观;2017年,民间自发成立儿郎灯协会专门组织开展活动;2017年、2019年,文化部门举办两届儿郎文化艺术节。2017年,万安儿郎灯会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被列入省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刘卫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