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寻二:语言和精神的共生之道

追寻二:语言和精神的共生之道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怎样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怎样找到这条通道?“茶老板”的语言输出,“茶客”的语言内化和精神的再输出。现在我知道,这就是当下所谓的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以学生的活动板块为载体,促进了语言和精神的和谐共生。怎样寻求情感类文章的语文探究点?语文学科要让学生学会依凭语言领悟言语者的思想情感,依凭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一学习过程本质上就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过程。

追寻二:语言和精神的共生之道

《说茶》是一本老教材,是一篇很大气的“文章”。我与它的结缘是在一次区级公开课上。怎样让学生们既可以了解有关茶的知识,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又可以突破教材,构建新型课堂呢?也就是说怎样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怎样找到这条通道?在思索中,我与教材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磨合。大刀阔斧才能处理好教材,精雕细琢才能把握好教材。我有了教学预设:我要把课堂当作“茶馆”,我要通过“茶老板”与“茶客”的互动、“茶客”与“茶客”的交流,使学生在茶香四溢中陶醉,在传统文化里浸润,使浓浓的茶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心灵。“唱戏是需要唱本的。”我清楚地知道,教师的自身修养和知识储存非常重要,因此,我几乎跑遍了温州市的书店,好不容易才找到陆羽的《茶经》,又从大连买到了《中国的茶文化》这本书,然后去江苏买到地道的宜兴紫砂茶具。整整一个多月,我一次又一次地与茶文化展开亲密对话,一次又一次地练习沏工夫茶。拥有了淡淡的茶香和储存后,我还担心:仅仅24 岁的我能走如此大气的路子吗?我把想法和思路告诉了黄小波老师。他说:如此创新大胆的情境教学很难驾驭,但是我相信你——可以尝试!“没有尝试怎知成败?初生牛犊应该不怕虎!”我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疏导自己。突破教材,创新教法。在开放的情境中,在灵活多样的策略中,在平等的对话中,教材、课堂、学生活灵活现。“茶老板”的语言输出,“茶客”的语言内化和精神的再输出。就这样,在不断地输出和内化中,富有活力的课堂,引领着我和学生,带领着听课教师走进了浓郁的茶香文化。语文素养、文化底蕴在课堂中沉淀、积淀。现在我知道,这就是当下所谓的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以学生的活动板块为载体,促进了语言和精神的和谐共生。

2007 年,我要在省“百人千场”送教下乡的研讨会上讲课一节,所以我幸运地有了一次深刻的教学研磨历程。我选择的是梁晓声的《慈母情深》。高年级的略读课文该怎么教?如何提升长课短教的有效性?怎样寻求情感类文章的语文探究点?在三次解读、诊断、重构中,让我最终感受到了课堂也是一个永远在自我创造、永远在自我摧毁的酒仙世界。作为解读文本的第一人,一定要细读,再细读,争取让文本成为自己美丽的倒影。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深入浅出,课堂方能举重若轻。特级教师方斐卿这样评价我的课:“整堂课给人感觉两个字:感动!‘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课堂注重的是多层面的生成,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共生,语文能力和精神境界水乳交融,文情合一,是一堂有情有味的语文课,而且略读课文的把握相当到位,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总之,简单的教学流程给人清晰明朗之感,珍珠似的串联给人丰富厚实之感,教师生动的语言,及时的引导,给课堂和谐与厚实之感!”(www.xing528.com)

语文学科要让学生学会依凭语言领悟言语者的思想情感,依凭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一学习过程本质上就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过程。我想这就是语文学科的独特性,也就是所谓的语文育人真谛之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