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生:生命之道的核心要义

共生:生命之道的核心要义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命的本质是生命的联系和生命系统,而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则是共生。事实上,一切生命都以特有的方式演绎着共生的历程。一直以来,豆类与土壤细菌间的共生,丝兰与蛾类的共生被视为寄生制裁论的经典案例。因共而生,相依为命,是为生命。

共生:生命之道的核心要义

生命的本质是生命的联系和生命系统,而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则是共生。共生,即互利共生,指生物之间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种合作关系;若互相分离,则两者都不能生存。它是生物之间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最终形成的高度合作关系,是自然界最司空见惯的现象,同时也是在大自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法则下,生命界的天才创造

大而言之,宇宙就是一个生命体,也是一个共生体。暗物质和其他物质形态、暗能量与其他能量形态必定是一种共生关系。太阳和地球等九大行星的关系也是一种共生关系。

自然界的共生现象比比皆是:

小丑鱼居住在海葵的触手之间,可以使海葵免于被其他鱼类捕食;而海葵有刺细胞的触手,可使小丑鱼免于被掠食。同时小丑鱼本身会分泌一种黏液在身体表面,保护自己不被海葵伤害。

巨大凶猛的鳄鱼和小巧纤弱的千鸟,居然也是互利共赢的典范。千鸟靠吃鳄鱼身上的小虫为生,为了觅得更多的食物,千鸟还常常进入到鳄鱼的口腔中,啄食鳄鱼口腔里面残留的鱼、蚌、蛙的肉屑和寄生在其口腔中的水蛭。这样,千鸟既得了个“酒足饭饱”,又帮助鳄鱼做了个口腔“大扫除”。有时候鳄鱼还会捉弄一下小千鸟,于是就把大口一闭,将千鸟关在黑乎乎的口腔里面,但其实千鸟只要用喙轻轻地击打一下鳄鱼的上下颚,鳄鱼就会张开大口,让千鸟飞出来,这一大一小的配合是多么的天衣无缝。

一些寄居蟹会将海葵背在壳上,这样,寄居蟹可利用海葵有毒的触手保护自己,免于被其天敌如章鱼猎食,同时又有伪装的作用;而海葵则可借着寄居蟹的活动能力为自己改变环境,并摄取浮游生物为食。有时,一只寄居蟹甚至可以背着数只海葵活动。

牛背鹭喜欢栖息在牛背上或跟随在牛后面,捕食被牛惊到的各种飞虫。牛很乐意牛背鹭的陪伴,因为牛背鹭还能帮它清除牛背上的寄生虫;而且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牛背鹭还能起到提前预警的作用。

森林里的蜜獾和导蜜鸟也是一对绝配的共生伙伴,它们常常配合默契,一起觅食。野蜂总是把蜂巢筑在高高的大树上,蜜獾往往找不到蜂巢。导蜜鸟天生目光敏锐,总是能发现树上的蜂巢。找到蜂巢后,导蜜鸟就回去找蜜獾,为了引起蜜獾的注意,导蜜鸟还学会了发信号:扇动自己的翅膀,并发出“哒哒哒哒”的声音。蜜獾得到了信号之后,便会匆匆赶去,爬到树上,咬碎蜂巢,赶走野蜜蜂,再吃掉蜂蜜。导蜜鸟则站在一旁,静观蜜獾享受完美餐之后,再去独自地享用蜂房里的蜂蜡。试想:如果蜜獾不能与导蜜鸟合作,蜜獾就找不到蜂巢,吃不到蜂蜜;而如果导蜜鸟自以为是,不愿意在蜜獾之后得到残羹剩饭,就没有办法赶走野蜂,也叨不碎蜂巢,自然就吃不到蜂蜡,其结局只能是挨饿致死。所幸的是蜜獾和导蜜鸟遵循的是互利共赢、合作协同的共生逻辑,而不是单打独斗、老死不相往来的贫困与挨饿的逻辑。

事实上,一切生命都以特有的方式演绎着共生的历程。

那么,生物间的共生是如何形成的呢?一直以来,研究人员普遍接受“寄主制裁论”。该理论认为:共生关系中较大的一方是寄主,而较小的一方是寄生者,二者之所以能够密切协作,在于寄主对寄生者实施的奖励与惩罚。

然而,借助经济学的契约理论,研究者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了生物的共生其实就是生物的和谐共荣。共生体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寄主自动与寄生者分享利益的机制,而不是奖励或惩罚。

2010年,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第107期刊登了一篇题为《利用经济学契约理论检测共生系统》的文章,由中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研究团队完成。该团队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共生关系:共生的维持靠的是和谐共荣,寄生者与寄主间的合作关系类似于员工与雇主间的受益关系。

来自多伦多大学的学者Megan Frederckson针对“寄主制裁论”表示:“一种叫做伙伴忠诚回馈的理论认为,共生体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健康寄主自动与寄生者分享利益的机制,而不是奖励或惩罚的机制。一个作弊的共生者会被当作一种不良环境……互惠共生体会自行筛选同类的投资者……”

文章的第一作者,经济学家E.Glen Weyl利用雇佣契约理论设计了两个测试来解释共生关系的进化,最终的实验数据表明:共生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互帮互助的机制,而不是寄主监督和管理他们的寄生者的机制。

一直以来,豆类与土壤细菌间的共生,丝兰与蛾类的共生被视为寄生制裁论的经典案例。Weyl和同事们对这两个案例进行了实验研究,最终的结果更为支持伙伴忠诚回馈的理论。Weyl说:“我们本来是想证明寄主制裁理论是正确的,结果发现其实它是错误的。……我所建立的每一个模型,都无法在科学预测和现实的证据间找到一致性。……出乎意料的是,经济学的契约理论和互惠共生理论中所用到的数学方法惊人的一致。”

科学家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生命。也就是说,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关系系统,确切地说是一个关系网络。在这个立体的、交叉的关系网络中,生命与生命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成全、相互成就、相互支持、相互滋养、相辅相成、相依为命。

由此,我们对生命有了一个新的定义。何为生命?因共而生,相依为命,是为生命。“共”是什么?共,就是连接,就是联系;“相依”是什么?相依,就是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彼此连接,方可生;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方有命。

人类是宇宙的精灵,人与人之间有着太多的防范、猜忌、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乃至杀戮、战争,与此同时又充满了友谊、善念、友好、合作、大爱、大舍的高尚与理性的现象和感人的故事。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科学技术进步所昭示的理性思想的光芒,抑或是精神文明发展成果所推动的人性的觉醒,都让我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在精神、情感上的靠近以及行动上的协同合作越来越具有信心。

《心经》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万物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消散而亡。因缘在哪里?因缘存在于连接之间,存在于合作当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是因缘联系,人与人之间合作就是因缘和合的机会,也就是万物生发的土壤;否则,就无所谓事业,无所谓成就。正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也正如《易经》所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一个人的力量再强大,若不能与他人合作,也终将大事无成。一个组织实力再强大,若不能抓住机遇,融入时代,与更多的人携手联合,也终将难成大业。

一个社会,包括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共生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大共生体。国与国之间,可以形成共生关系。中美关系一定程度上就是共生关系,正是因为某种程度上的共生关系,中美关系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经得起一定的风浪考验,然而由于共生的内涵还不够丰富以及共生发展层次还不够高,两国关系时好时坏,不一定经得起太大风浪的考验。一国与多国之间、多国彼此之间都有可能成为共生体,“一带一路”的倡议若是能够落到实处,则共生关系圆满形成。习近平主席呼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要唤醒人们的共生意识,树立共生理念,催生共生关系,达成全球范围的共识、共情、共商、共建、共享、共荣。

共生思想的核心在于:分享、利他。而你拿什么去分享、去利他呢?所有的生命都有其生命的产物,生命的产物可以理解为生命的产品。那么,人呢?人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生命,自然有其一般性的,诸如吃喝拉撒之类的生命产物。但是,人类的生命产物,更多指的是人类物质的和精神的创造物,正是这些创造物构成了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文明就是人类的生命创造物的一切价值成果的总和;也正是这些承载着独特价值的创造物,作为分享与互动之物,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催生了无数个共生关系网络。

例如,单个的人如何与社会各个方面建立联系,形成社会关系网络,构建自己的生命系统,进而展开自己生命之旅的呢?

如果把具体的个人假设为一家企业,而他作为社会属性意义而非自然属性意义上的人,其生命产物(产品)可以视为广义的产品。这些产品由小到大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微产品,指的是我们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话语、每一个心念。微产品是生命价值的微观基础,如同宇宙的基本粒子

二是小产品,指的是我们所完成的每一项工作。小产品由一系列微产品构成。小产品虽小,却是一个完整的工作,可以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三是中产品,指的是由一系列工作构成的项目。中产品直接由小产品构成。中产品是可以解决大问题的,当然也可以造成大麻烦、形成大祸害。(www.xing528.com)

四是大产品,指的是人的一辈子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语和所思所想的总和。一个人离开人世的时候,就相当于完成了大产品,并将整个产品献给了这个世界。大产品直接由中产品构成,间接由小微产品构成,最基础的是微产品。

如同一个企业,每一个人都是透过以上产品跟他的客户发生互动,而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看成是我们的客户。

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生命的每一种产物都对应着其他某一类或几类的生命伙伴的需求,是其生命的养料;它们都是有价值的,有效用的,而有意识的人类则不然。人,如果分大类,有两类人:一类是价值创造者;一类则是价值的坐享其成者。那么,我们要做哪一类人呢?我想,我们的回答肯定是要做创造价值的人。人的本性决定了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也就是一个创造价值的人。毕竟极少有人会说自己要做一个坐享其成的人,更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成为坐享其成的人。坐享其成,要么意味着巧取,要么意味着豪夺,前者的典型做法是欺骗,后者的典型做法是抢劫;而这些,都是为世人所不齿的。

我们又如何做一个创造价值的人,让自己的生命不仅有长度,而且有深度、有厚度、有广度,以此来度过一个有意义、有质量的人生呢?换句话说,我们如何来经营和管理自己的人生呢?

如前所述,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生命是独立存在的。生命本质上是一个系统。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连接着其他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本质上是一个组织,经营自己就是在经营一个组织,经营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就是经营自己,管理自己。

如同一个企业,经营来经营去,说到底是经营产品。产品的实质性内涵是价值,不包含价值的产品是垃圾,包含负价值的产品是“毒品”。价值,简单地讲就是消费者通过消费某个产品而解决了特定问题,进而获得了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就是透过上述广义的产品而给这个世界的人们以及其他生命(包含世间万物和自然生态)提供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总和。

在广义的产品中,微产品是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使用频度最高的是微产品。透过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心一念,我们与他人进行互动,形成第一印象,建立初步的人际关系。而这印象和关系是好是坏,全在于微产品质量的好与坏。不仅如此,微产品还是构成其他三类产品的微观基础,如果微产品质量基础不好,其余三类产品就不可能好。

微产品虽然微小,却是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语点破梦中人”,可见作为言语的微产品的价值和力量。

言语固然重要,但作为行为的微产品更重要。

我们面临的绝大多数问题都需要靠行动、靠具体实在的行为来解决。行为还是言语的试金石,更是人的才学深浅、能力大小乃至人品好坏的基本尺度。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说的都是具体实在行为的重要性;而“听其言而观其行”“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则道出了行为作为言语和智慧尺度的地位与作用。佛法所讲修行的六种境界,也就是六个修炼法门,为什么要将布施作为第一项修炼呢?我们认为这就是告诉人们,所有的修炼,包含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包括最后接近或达到般若(智慧)的境界,归根到底都必须体现到布施这个环节上来。布施,包含财布施、无畏布施和法布施,也包含眼施、颜施、言施、身施、心施等具体呈现方式,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行动,是行为表现。如果一个人说自己的慈悲心修得如何如何,达到了如何如何的般若智慧境界,而不能呈现出具体的布施行为,谁又能信呢?

言语和行为都很重要,然而从根本上讲,最为重要的还是心念。格物,致知,诚意之后,还是要正心。正心,就是要做到佛法中“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所讲的正见和正思维(又称为正欲或正志)。所谓正见,就是透过多闻、思维、修持佛法得来的关于宇宙人生、世间万物的如实知见,是大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所谓正思维,就是在没有贪嗔等烦恼的情况下,依据正见进行观察、思考、判断而作出决定。唯有基于正见的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的“身口意”三业的行为表现。能够做到正心,也就是具有了正见和正思维,就能够达成“身口意”三业的同一,进而实现身和心灵的内外在和谐统一,而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我们终生追求的。

当我们凭着广义产品与人互动的时候,对方一定会产生某种心理体验,而到底产生什么样的体验则取决于我们所呈现产品当中包含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价值内涵以及这些价值内涵是否对应于、匹配于互动对象的物质的或精神的价值诉求,或者说是否实现了对方的某些物质的或精神的利益。匹配与实现的程度以及匹配与实现的层次越高,对方满意度就越高,理解、信任、忠诚的程度就越高,进而合作、协同、默契的程度就越高,回应、承诺、投入的程度就越高,互利、共赢、共享的程度就越高,和谐、共荣、共生的程度就越高,也就是共生的境界和层次就越高。

所以,共生的核心是价值的创造和分享,本质是生命的互利与共荣。任何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生命存在共生关系,不同之处在于:共生的广度(参与共生的生命体数量)、共生的程度(生命与生命之间分享、互利的程度)和共生的层次(在生命需求的哪个层次上共生)。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之道就是共生之道。

组织,跟人一样,其本质都是生命体,也应该遵循生命之道。任何组织,如果不能与其他生命体形成共生关系,其生命必定是脆弱的,也将是难以为继的。

组织作为生命体,凭什么活下来,又凭什么生存发展、兴旺发达呢?说到底,也还是凭产品。例如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民主党派的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精诚合作,与国内外诸多方面的统一战线及其友好合作关系,构成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生命系统。尤其是其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与力量以及超强大的生命力、号召力、凝聚力、引领力和战斗力。在中国共产党为这个世界提供的所有产品当中,最强大的产品是她提供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三个伟大产品:一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二是中国人民富起来,三是中华民族强起来。三个产品分别解决的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政治上的解放、经济上的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三个产品分别由千千万万个中小微产品构成,分别由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个体,联合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创造,而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领导核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进行时,而从党的十九大的精神和全面的部署来看,中华民族崛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日可待。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是一个更为典型的生命体。每天海量的企业死去,又有更海量的企业诞生,可知生命的无常及其背后的逻辑。当然,这在企业这样的生命体上表现得更加充分。

作为生命体,企业同样是以自己的广义产品与企业外部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狭义的产品给到顾客,以利润为主要价值内涵的产品给到股东,以管理授权和信任为主要价值内涵的产品给到管理层,以薪酬、福利、尊重和培养为主要价值内涵的产品给到员工,以公平合作、诚信履约为主要价值内涵的产品给到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以依法经营、竞合关系处理为主要价值内涵的产品给到竞争对手,以关心支持所在社区建设为主要价值内涵的产品给到所在社区,以解决就业、扶危救困为主要价值内涵的产品给到整个社会,以依法纳税、自觉接受监管为主要价值内涵的产品给到政府,以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为主要价值内涵的产品给到自然万物,乃至天地宇宙。

透过这些广义的产品,创造广义的价值,连接广义的客户,形成广泛的社会联系和社会联盟,造就强大的生命系统。其中,员工是第一客户,而用户是核心客户。所谓核心,就是大家都围着他转,以他为导向,为他创造价值,帮他实现梦想、取得成就。但是,如果仅仅围着“核心”转悠而没有能力,或者有能力而没有意愿为他做什么,那核心的地位也无从体现;因此,我们说员工是第一客户,也就是说企业管理者首先要建立、激活和强化的联系,就是企业与员工的联系,特别是管理者与员工的联系。由此出发,由内而外,不断创造、扩大、拓展和深化各个圈层联系,形成企业立体、网络、交叉的联系系统——大生命共生系统。

企业做大的过程,就是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的过程,企业做强做精做优的过程就是企业所建立和形成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对象越来越强、越来越精、越来越优的过程;企业做得长久就是这些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不断得到良好的打理、滋养、动态维护、与时俱进、优化升级的过程。

由此可见,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组织,共生系统本质上就是生命空间,就是生命风水;借用佛法里面的一句话,就是业力,或者叫做共业,而我们更愿意把它叫做业力系统。

所谓业力,都是人造出来的;上述广义产品的生成和制造,都是造业,造业的过程就是种种子的过程。每一个产品都是一粒种子,种种子就是种因缘,种因结缘,种善因、结善缘,就将有善报、得善果;否则就将得恶报、食恶果。

唯识宗有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唯识所现”,这里的识,可以理解为“种子库”,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所存的每一次念,就犹如种下的一粒粒的种子,而我们生命中的所有的呈现,都是这个种子库里面的种子运作变现而来。

上述道理跟社会学、心理学所讲的原理其实是相通的。我们与人的交往互动是通过说什么、做什么和想什么来进行的。我们所说、所为、所想给对方解决了什么问题,实现了什么利益,也就是说创造了什么价值,在哪个层次上为对方创造了价值,对方就会在哪个层次上产生情绪体验,建立情感联系,形成情感交互,并带来这个层次相应的信任、合作、投入,继而带来感恩回馈和互利共赢。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关系是什么?关系即因缘,因缘是什么?因缘即资源,包括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资源是什么?资源就是我们成就一切的原材料,因缘和合就是资源整合。资源聚集、结合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着价值转换,可以成就我们心中的梦想。

从科学角度讲,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句话和每一件事,其实都是能量的投放,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一个人与这个世界建立的所有联系本质上都是能量交互的关系,这些关系和联系的总和就是一个大的能量交互网络系统,这就是一个人的能量场,也就是共生系统的本质所在。反馈和回应更多的不是点对点、线性的运动,而是整个大生命能量场中各种能量形式,也就是各种资源形态,或者说各种因缘接触、碰撞、互动、交融,而后和合而成的各种结果,或称果报。在这个大生命共生系统的运作当中,我们的心量大小、发心如何,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正所谓“唯心所变”,境由心造,命由心定。人、组织乃至整个共生系统,根本上只是其心灵的投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