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菜根谭:对好名之人的规劝与要求

菜根谭:对好名之人的规劝与要求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没有什么事情比禅位和征伐更大,而邵雍却说:“唐虞揖逊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使人而不好名,则绝为善之路。由此看来,这种对好名之人的规劝,应当用来严格要求君子,而不应过于苛求小人。注释①无妄之灾:平白无故受害。译文宁可因为追求完美而遭人诋毁,也不可接受过分夸张的赞誉;宁可承受平白无故的灾祸,也不可希求不合本分的福祉。

菜根谭:对好名之人的规劝与要求

1.物莫大于天地日月,而子美云:“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事莫大于揖逊征诛,而康节云:“唐虞揖逊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人能以此胸襟眼界吞吐六合,上下千古,事来如沤生大海,事去如影灭长空,自经纶万变而不动一尘矣。

译 文

没有什么东西比天地日月更大,杜甫却说:“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没有什么事情比禅位和征伐更大,而邵雍却说:“唐虞揖逊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人如果能以这样的胸襟眼界看待宇宙,谈论古今,那么有事发生就如大海产生气泡,事情了结就如幻影消失于长空,自然就做到任天下事万般变化,而内心也不为所动。

赏 析

佛家云“四大皆空”,告诫我们不要执着于自己的身体和身外的一切事物,杜甫之所以会认为“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以及邵雍说的“唐虞揖逊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都是因为他们有博大的胸怀,将万事万物都看得明白的原因。万物皆空,唯心所致,如果能有宽广的胸襟,那么天下风云变幻,人的内心也能保持岿然不动。

2.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小人好名,犹怀畏人之心。故人而皆好名,则开诈善之门。使人而不好名,则绝为善之路。此讥好名者,当严责君子,不当过求于小人也。

译 文

君子如果喜好名声,就会兴起欺骗别人的念头;小人如果喜好名声,尚能怀有畏惧别人的心思。因此如果人人都喜好名声,就会打开伪善的大门。假使人人都不喜好名声,就会断绝行善的道路。由此看来,这种对好名之人的规劝,应当用来严格要求君子,而不应过于苛求小人。

赏 析

中国古代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常常以君子和小人作为二元划分,划分的依据在于道德修养的高低。作者认为对名声的追求不利于君子的道德修养,但是对于小人却有一定的规劝作用,因此对好名之人的规劝应当用来严格要求君子,而不应过分苛求小人。这也正如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方法,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水平,对人的要求也应当因人而异。

3.大恶多从柔处伏,哲士须防绵里之针;深仇常自爱中来,达人宜远刀头之蜜。

译 文

极大的祸害大多潜伏在表面很温柔的地方,贤明之人需提防柔软丝绵下隐藏的锋利针尖,深重的仇恨常常生长于恩情友爱中,通达之人应该远离抹着蜜糖的刀头。

赏 析

常言说“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或许反过来也成立,即“最安全的地方最危险”,不是因为安全的地方有更多祸害,而是因为安全的地方会让人放松警惕。极大的祸害大多潜伏在表面很温柔的地方,深重的仇恨常常生长在恩情友爱中,不是因为祸福会选择隐藏的地方,而是温柔的地方让人懈怠,有爱的环境让我们无条件信任,因此对于那些绵里藏针、口腹蜜剑的人需要多加提防,这些人就像是裹着糖衣的炮弹,看起来美好却十分危险。

4.持身涉世,不可随境而迁。须是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坻柱屹然,方是宇宙内的真人品

注 释

①流金:高温熔化金属,多形容气候酷热。穆然:和美的样子。

②严霜:凛冽的霜。蔼然:温和、和善。

③阴霾:天气阴晦、昏暗。翳(yì):遮蔽。慧日:佛教语,指普照一切的法慧、佛慧。朗然:光明、明亮的样子。

译 文

立身处世,不可以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迁改,必须做到即使在熊熊烈火销熔金属的酷热环境下也能怀有清风般的和畅,即使在凛冽严霜摧败万物的酷寒环境下也能保持春日般的和气;即使阴云密布,内心也有慧日朗照天地,即使翻江倒海,内心也有砥柱屹立不倒,这才是天地间的真人品。

赏 析

作者在本书中多次强调内心坚定的重要性,只要内心坚定,那么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所面临的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内心始终如一。因此无论在酷热的环境还是酷寒的环境都能安然,不管是阴云密布还是翻江倒海都能岿然不倒。当然,这需要极高的境界才能达到,但即使这样,也要保持“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态度,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靠近。

5.爱是万缘之根,当知割舍。识是众欲之本,要力扫除。

译 文

爱是一切因缘的根源,应懂得割舍;识是各种欲望的根本,要大力扫除。

赏 析

正如作者对于人欲的看法一样,此处对爱与识的割舍并非一刀切地全部扫除,而是需要对过分的爱和识进行割舍。爱是让人感到美好的事物,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但是过度的爱则麻痹人的神经,促使人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如现在家长对于孩子的溺爱就是过度的情感表现,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识”是指人所知道的道理,是人知识和经验的宝贵积累,过分的“识”则可能会造成自以为是,以及对欲望的执着,因此扫除过分的“识”能够保持内心的清明。

6.作人要脱俗,不可存一矫俗之心;应世要随时,不可起一趋时之念。

译 文

做人要超脱世俗,但不可以存有一点矫正世俗风气的心思;应付世事要顺应时势,但不可生出一点迎合时势的念头。

赏 析

作者“幼慕纷华,晚栖禅寂”,早年曾从事仕途功名,晚年则归隐山林,修道求仙,因此在写作中难免透露出对儒者理想状态的追求。作者认为做人首先应该要超脱世俗,即超脱于世俗窠臼之外不落俗套,且在待人接物上要顺应时势,却又不能迎合时势。如何能做到既要顺应又不迎合呢?首先应当明白顺应是一种被动的状态,而迎合却需要人的主动出击,在作者看来世事自有其发展轨道,人所需要的是不刻意迎合,不沽名钓誉,而是要确立一定的处世原则。

7.宁有求全之毁,不可有过情之誉;宁有无妄之灾,不可有非分之福。

注 释

①无妄之灾:平白无故受害。

译 文

宁可因为追求完美而遭人诋毁,也不可接受过分夸张的赞誉;宁可承受平白无故的灾祸,也不可希求不合本分的福祉。

赏 析

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即使遭到诋毁,也只会使人更加保持冷静,这对于追求更好的自己有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只愿意接受夸张的赞誉,就会使人迷失方向。夸张的赞誉容易使人晕头转向,沉浸在虚幻的世界无法自拔,反而会认为说真话的人说的是假话,从而失去改正错误的机会。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很可能是陷阱,因此宁可承受平白无故的灾祸,也不可希求不合本分的福祉,否则贪欲一起,前面等待着的将会是更大的灾祸。给予福祉的赐福者背后或许包藏祸心,正是以此为诱饵诱引人上钩,相比较而言,灾祸虽然难熬,却让人安心。

8.毁人者不美,而受人毁者遭一番讪谤便加一番修省,可释回而增美;欺人者非福,而受人欺者遇一番横逆,便长一番器宇,可以转祸而为福。

注 释

①释回而增美:《礼记·礼器》,“礼,释回,增美质。”郑玄注,“释,犹去也;回,邪辟也;质,犹性也。”后以“释回增美”谓去除邪僻,增加美善。

②横(heng)逆:横暴无礼的行为。

译 文

诋毁别人的人形象不美,但是受到诋毁的人遭受一番讥讪毁谤便会增加一番修身反省的工夫,可以去除邪癖,增加美善;欺负别人的人不会幸福,但是受到欺负的人遇到一番无礼暴行便会增长一番气量,可以将祸患转变为福分。

赏 析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情都是对立统一且可以相互转化的,事情是好是坏,看人的选择和人的心境。受到别人的诋毁或是遭到别人的欺负,在表面上看是十分糟糕的事情,可是细细琢磨会发现,这也可以促使我们修身养性,成就更完美的人格。老人常说“吃亏是福”,如果总是能从吃亏中反思获得些什么,人生的境界也就有所提高了。

9.梦里悬金佩玉,事事逼真,睡去虽真觉后假;闲中演偈谈元,言言酷似,说来虽是用时非。

注 释

①悬金佩玉:腰挂金印佩戴美玉,形容官服盛装。

②偈(jì):即佛经中的唱颂词,通常以四句为一偈。

译 文

睡梦里悬挂金印佩戴美玉,每件事都像真的一般,可梦中虽觉真实,等到醒来时就会发现都是假的;空闲时讲演佛法畅谈玄理,每句话听起来都很像回事,可说来虽觉正确,等到应用的时候就会发现并非如此。

赏 析

梦里的感觉再真实,也不能成为现实。人不能陷入梦中无法自拔,而应该立足于现实,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做事。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正如佛法一样,空谈佛理即使能给我们一些感悟,但如果没有实践作为基础,对这些道理只是一知半解,也很难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要获得对生命的体悟或是人间的智慧,即要从生活中切切实实的小事入手。

10.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所以福来不必喜,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所以祸来不必忧,要看他会救。

译 文

天想要给人带来灾祸,必定先施以小恩小惠使他骄傲放纵,所以福来不必欢喜,要看他能否善于消受;天想要给人带来幸福,必定先降下小灾小难对他加以警戒,所以祸来不必忧愁,要看他是否善于解难。

赏 析

未来的事情不可测,祸与福之间不知何者先来,人能做的就是修炼自己的心境,对于祸福都能坦然待之,如果有福降临就欣然享受,但不可过于骄纵,须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身处安乐的环境中也应该有一定的忧患意识,享受幸福的同时也要做好祸来的准备。同样,如果生活不幸,就把灾祸当做磨练,“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相信生活一定会否极泰来。

11.荣与辱共蒂,厌辱何须求荣;生与死同根,贪生不必畏死。

注 释

①蒂: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

译 文

荣与辱共蒂而生,既然厌恶耻辱,何必还要追求荣誉;生与死同根同源,既然贪恋生命,也就不必畏惧死亡。

赏 析

一体两面的事物,人们总是追求好的那一面,而恐惧危险的那一面,但是须知既然是一体的事物,接受了其中一面,也就在无形中被迫接受了另一面。就像荣和辱、生与死,人们欣喜于荣誉和生命的到来,对耻辱和死亡避之如蛇蝎。但是,真正的热爱生命,是知道死亡必然来临,也依然认真努力地拥有生命的每一天;能够正确认识荣誉的人,在耻辱到来的那一天也会坦然处之。正确对待生死、荣辱的态度在于看破这些身外的东西,不过分执着于这些会来也会失去的事物。

12.作人只是一味率真,踪迹虽隐还显;存心若有半毫未凈,事为虽公亦私。

译 文

做人只要一直坦率真诚,即使隐匿踪迹,也还是会显名于世;用心若有一点不够纯净,即使为公办事也还是难免私心。

赏 析

作者在此通过对比强调坦率真诚的重要性。待人真诚是中国儒家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人修身养性中不可跨越的环节。真诚坦率的人即使刻意隐藏踪迹也会显名于世,因为他高洁的操守使人心悦诚服。而用心不纯净的人,即使是办公事也会存有私心,因为已经习惯于此。

13.鹩占一枝,反笑鹏心奢侈;兔营三窟,转嗤鹤垒高危。智小者不可以谋大,趣卑者不可与谈高。信然矣!

①鹩(liáo):指鹪鹩。一种鸟,形小,体长约三寸。羽毛赤褐色,略有黑褐色斑点。尾羽短,略向上翘。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此鸟形微处卑,因用以比喻弱小者或易于自足者。

②垒:巢,窝。

译 文

鹪鹩占据一根树枝筑巢,反倒嘲笑展翅高飞的大鹏鸟好高骛远;野兔在地上挖了三处洞穴,反倒耻笑鹤的巢穴建在危险的高处。智慧浅薄的人不能够谋划大事,趣味低级的人不能够谈论崇高的境界。确实如此啊。

赏 析

庄子《逍遥游》中写道:“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蜩与学鸠之所以嘲笑鲲,是因为他们以自己渺小的身姿去揣度鲲。古语也说“夏虫不可以语冰”,“坐井观天”的青蛙又如何能想到天空的辽阔呢?“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人应该不断扩充自己的见识和眼界,而不是以自己仅能见识到的一方天地去嘲笑别人,否则徒增笑话而已。

14.贫贱骄人,虽涉虚骄,还有几分侠气;英雄欺世,纵似挥霍,全没半点真心。

注 释

①虚骄:无相应的才能或力量而盲目地自傲。

译 文

贫贱者傲视他人,虽然显得盲目自大,但其中还有几分侠气;英雄欺骗世人,纵然像是豪爽洒脱,其实全无半点真心。

赏 析

人不可以有傲气,但是应当有傲骨,作者在此提出的“贫贱骄人”更是对人应该有傲骨的提倡,即使处于社会最底层,也要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天生我材必有用”,不管处于何种社会地位,人都不应该妄自菲薄,而是要努力奋斗,使自身价值最大化。

15.糟糠不为彘肥,何事偏贪钩下饵;锦绮岂因牺贵,谁人能解笼中囮

注 释

①彘(zhì):猪。

②囮(é):鸟媒,捕鸟人用来诱捕同类鸟的活鸟。

译 文

糟糠这类的粗劣饲料并不能把猪喂得肥美,何必偏要贪图钩下的诱饵;华美的锦缎哪里会因为用于祭祀的牲口而变得珍贵,又有谁能够理解笼中鸟媒的感受呢?

赏 析

世间多少美好的事物背后都隐藏着重重杀机,不少人只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上当受骗。人应该时刻警惕各种糖衣炮弹,控制自己的贪欲,才能尽可能免除祸患。

16.琴书诗画,达士以之养性灵,而庸夫徒赏其迹象;山川云物,高人以之助学识,而俗子徒玩其光华。可见事物无定品,随人识见以为高下。故读书穷理,要以识趣为先。

译 文

对于琴书诗画,通达之士用它涵养性情,平庸之人却只会欣赏他们的表层的美好;对于山川云色,高明之人用它增益知识,庸俗之人却只会玩赏他们表面的光华。由此可见,客观事物本身并没有固定的层次,而是随着欣赏者的理解的高下而有所不同。故而阅读书籍,穷究事理,都要以提高自己见识和情趣的层次为先务。

赏 析

俗语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之所以如此,在于外行看不到更深次的东西,而外在的热闹更能吸引人的眼球,而内行因为懂,所以更会欣赏其中蕴含的道理。所以很多事物并不是事物呈现方式有高低优劣之分,而是人的眼界和见识的区别。事物发展有其阶段性,眼界处在较低阶段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人要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追求更完善人格的目标和行动,如此即使暂时庸俗鄙陋,只要不断提升就会一日日地接近人间至道。

17.姜女不尚铅华,似疏梅之映淡月;禅师不落空寂,若碧沼之吐青莲。

注 释

①铅华:妇女化妆用的铅粉。一指用铅粉等物梳妆打扮。

译 文

美女不用铅粉修饰面容,恰似淡月映照下稀疏的梅枝;禅师不落于空洞枯寂,仿佛碧绿的池沼中吐出高洁的青莲。

赏 析

能够保持本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大多数人在别人的眼光和看法中会或多或少地改变自身的行为和形态以得到别人的赞同。女性对于自身的外貌要求较高,会进行刻意地装饰,“女为悦己者容”,尤其在喜悦的人面前时,更是如此。真正的美女是不用铅粉修饰面容,反而如同淡月映照下稀疏的梅枝,呈现高洁之姿。有一个成语是“洗尽铅华”,意思是洗掉伪装世俗的外表,不施粉黛,不藏心机,具有清新脱俗的气质。能够去除外在的装饰,以最真实的自己示人需要极大的勇气。

禅师并不是空洞孤寂,而是如莲般淡雅。空洞孤寂是万事皆不在心中,表现出的是暮气沉沉之态,而禅师则是万事既不在心中却包容万物,是达到一种境界的“空”,是源源不竭的生机。“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莲的高雅、纯洁和清净正是禅师品格的体现。保持高洁、本真是儒、释、道三家所共同追求的。

18.廉官多无后,以其太清也;痴人每多福,以其近厚也。故君子虽重廉介,不可无含垢纳污之雅量。虽戒痴顽,亦不必有察渊洗垢之精明。

注 释

①含垢纳污:忍受耻辱,宽容污秽。

译 文

清廉的官员大多没有后福,是因为他们太过清廉;痴傻的人大多很有福分,是因为他们接近淳厚。故而君子即使推重清廉耿介的品行,也不可缺乏容忍污垢之事的雅量。即使防备愚蠢顽劣的性情,也不必有深察苛求的精明。

赏 析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不管是为人还是为官都应当知晓这个道理。正所谓“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又为何不能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容纳别人无伤大雅的小错误呢?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会生活得很痛苦,因为只会看见世间太多的不完满。郑板桥写下“难得糊涂”四个字,是他为官之道与人生之路的自况,“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不可缺乏容忍污垢之事的雅量,也不必有深察苛求的精明。

19.密则神气拘逼,疏则天真烂漫,此岂独诗文之工拙从此分哉!吾见周密之人纯用机巧,疏狂之士独任性真,人心之生死亦于此判也。

译 文

密不透风就会显得精神压抑,宽松疏阔就会显得纯真自然,难道这仅仅是区分诗文优劣的标准吗?我见性格周密的人做任何事都功于心计;性格疏狂的人做任何事都由着自己真实的秉性来,人心的灵活与死板,也在这一点上得以判别。

赏 析

作诗如果过于注重遣词造句反而少了一种大气的境界,少了些真性情。如“花间派”的代表诗人韦端己之作品,华丽有余,却终究比不上李白杜甫之诗的壮阔洒脱。做人也是如此,性格周密之人不如性格疏狂之人可爱可亲。《红楼梦》中对于王熙凤的判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工于心计之人做事总是顾虑太多,反而不够磅礴大气;性格疏狂之人有真性情,尽管做事会出现错误,却也不在意改正错误,这种无所羁绊的自由境界是心思缜密的人难以达到的。

20.翠筱傲严霜,节纵孤高,无伤冲雅;红蕖媚秋水,色虽艳丽,何损清修。

注 释

①筱(xiǎo):小竹,细竹,可以制箭。

②蕖(qú):芙蕖。即荷花。

译 文

青翠的嫩竹傲对凛冽的寒霜,它的竹节纵然孤高,也无伤其风雅的淡泊;鲜红的荷花在秋水中亭亭绽放,它的颜色虽然艳丽,又怎会有损其操守的清纯?

赏 析

性格高洁的人不会因为所处的环境而改变内心的纯洁。凛冽寒霜中的嫩竹依然有风雅的淡泊,荷花即使颜色艳丽,但其操守依然清纯,修行之人也是如此,只要境界足够高,红尘与山林俱是修行之所,即使身在红尘之中,也能做到心在红尘之外。修炼不足的人,即是在深山幽林之中,也不能尽心向道,反而一心贪恋繁华的红尘。

21.贫贱所难,不难在砥节,而难在用情;富贵所难,不难在推恩,而难在好礼。

注 释

①砥节:砥砺气节。

译 文

贫穷卑贱之人不难做到砥砺气节,而难以做到表达真情;富裕尊贵之人不难做到广施恩惠,而难做到依礼行事。

赏 析

贫穷之人不难做到砥砺气节,但正因为如此,往往因为矫枉过正而自视甚高,有傲骨很容易就演变成清高,由于自尊心强,在遇到别人的帮助之时反而认为是施舍,因此作者说他们难以做到表达真情。而富裕尊贵之人因为其财富与社会地位居于优势,于他们而言帮助别人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由于其不知民间疾苦以及对贫穷之人的心理不了解,容易高高在上或盛气凌人,帮助也变成了施舍,一个稍有气节的人都不会接受这样的帮助,因此作者说富裕尊贵之人很难做到依礼行事。在生活中也一样,如果要帮助别人,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在尊重别人的基础上给予帮助。

22.簪缨之士,常不及孤寒之子可以抗节致忠;庙堂之士,常不及山野之夫可以料事烛理。何也?彼以浓艳损志,此以淡泊全真也。

注 释

①簪缨:古代官吏的冠饰。比喻显贵。

②烛理:明察事理。

译 文

贵族常常不如孤寒之士那样能够坚守节操、奉献忠诚,朝官常常不如山野的农夫那样能够料理细事、明察事理。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前者以奢华浓艳损伤了自己的心志,后者以清贫寒素保全了自己的本真。

赏 析

苏轼《题西林壁》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孤寒之士比贵族更能坚守节操、奉献忠诚,山野农夫比朝官更能料理细事、明察事理,是因为孤寒之士与山野农夫处在名利场之外,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而贵族与朝官常常受到名利的羁绊,反而不能看得透彻。

23.荣宠旁边辱等待,不必扬扬;困穷背后福跟随,何须戚戚。

译 文

荣耀恩宠的旁边有耻辱等待,故而不必因荣宠洋洋得意;艰难窘迫的背后有福祉跟随,那么何必因困穷而忧惧悲伤。

赏 析

世界处于变动发展之中,现在的荣宠不代表一直能延续下去,同样,现在的艰难窘迫也不是一辈子都是如此。人生总是起起伏伏,正如潮会涨也会落一样。荣耀之时不必扬扬得意,毕竟“谦受益,满招损”,而困窘之时也不必凄凄切切,毕竟会有否极泰来的时候。

匡衡的一生对于人生的贫穷困苦、荣耀耻辱做了很好的诠释。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大师,也是“凿壁偷光”这个故事的主角,因家贫,当过雇工,终因读书刻苦勤奋且对《诗经》有独特的见解而改变了命运。建昭三年(前36)他被封为丞相,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如此人生算得极致荣耀了,但是生命的最后几年,却因为与同僚产生嫌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家乡之后没过几年就去世了。人生的浮浮沉沉也莫过于此了。

24.古人闲适处,今人却忙过了一生;古人实受处,今人反虚度了一世。总是耽空逐妄,看个色身不破,认个法身不真耳。

注 释

①色身:佛教语,即肉身。

②法身:佛教语,“法身”不生不灭,无形而随处现形,也称为佛身。各乘诸宗所说不一。

译 文

古人活得悠游自在的地方,今人却忙忙碌碌地过了一生;古人在生活中有所受益的地方,今人反倒白白地度过了一生。总归是今人沉湎于空幻,执着于虚妄,不能将虚幻的肉身看破,不能将不生不灭的法身认得真切。

赏 析

《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觉是指大彻大悟,觉悟之后就会发现大千世界皆是空性。明代商品经济发达,人们对名利的追求更甚,所以作者产生今人“总是耽空逐妄,看个色身不破”的感慨。《心经》中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是告诫人们不要一味地去追逐虚妄的东西。

25.芝草无根醴无源,志士当勇奋翼;彩云易散琉璃脆,达人当早回头。

注 释

①芝草:灵芝,菌属。古以为瑞草,服之能成仙。

译 文

珍贵的灵芝没有根基,甘甜的泉水没有源头,故而有志之士不当顾忌出身,应当勇敢地展翅高飞;美丽的彩云容易散去,晶莹的琉璃单薄易碎,故而贤达之士不必贪恋美好,应当及早地醒悟回头。

赏 析

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有志之士不必顾忌出身的好与坏而阻碍飞翔的高度。《孟子》中记载:“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些人的出身都不好,却并没有能够阻挡他们建功立业的步伐,所以作者劝诫有志之士不必顾忌出身是有道理的。(www.xing528.com)

26.少壮者,事事当用意而意反轻,徒泛泛作水中凫而已,何以振云霄之翮?衰老者,事事宜忘情而情反重,徒碌碌为辕下驹而已,何以脱缰锁之身?

注 释

①翮(hé):指鸟的翅膀。

②辕下:车下。

译 文

年轻力壮的人对待每件事都应当尽心尽意,却反而漫不经心,只能做水面上随波逐流的野鸭而已,如何能振翅高飞直冲云霄?年迈体衰的人对待每件事都应当了无牵挂,却反而流连忘返,只能做车下繁忙劳苦的马驹,如何还能挣脱缰锁获得自由?

赏 析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应该顺应年龄的特征做应该做的事情。年少时就应该认真学习、认真做事,为人生积累经验;到年老时,因经历过了人生的形形色色,正是应该看破看淡的时候,此时要学会的是放下,才能有豁达宽广的胸襟。但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以致了悟时追悔莫及。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谈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也是说明人应该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所取舍。

27.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稳。如韩信以勇略震主被擒,陆机以才名冠世见杀,霍光败于权势逼君,石崇死于财赋敌国,皆以十分取败者也。康节云:“饮酒莫教成酩酊,看花慎勿至离披。”旨哉言乎!

注 释

①器:欹器,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人君可置于座右以为戒。

②韩信:西汉淮阴人。秦二世二年(前208),从项羽为郎中,不受重用,亡归刘邦,任连敖、治粟都尉。经萧何力荐,任大将军。建议刘邦东向以图天下,将兵击魏破代,下燕取齐。汉四年(前203)任相国,次年为齐王。继与刘邦围歼项羽于垓下。西汉立,改封楚王,都下邳。有人告韩信谋反,高祖伪游云梦而执之,贬为淮阴侯。高祖十年(前197),陈豨反,与韩信暗通气。其舍人举报韩信谋发兵袭吕后、太子,为自后与相国萧何计诱入长乐宫,被斩。

③陆机:西晋吴郡吴县人,字士衡。陆逊孙,陆抗子。少领父兵为牙门将。晋武帝太康末,与弟陆云入洛,文才倾动一时。赵王司马伦辅政,引为相国参军,预诛贾谧。齐王司马冏收付廷尉,赖成都王司马颖救免,遂依之,为平原内史。从讨长沙王司马乂,兵败被谗,为颖所杀。

④霍光:西汉河东平阳人,字子孟。霍去病异母弟。武帝时,为奉车都尉,甚见亲倍。后元二年(前87),为大司马大将军。昭帝年幼即位,光与桑弘羊等同受武帝遗诏辅政,封博陆侯。昭帝即位,光与上官桀、桑弘羊等争权有隙,后以结交燕王旦谋反罪名,杀桀等,专朝政。昭帝死,迎立昌邑王刘贺,旋废之而迎立宣帝。前后秉政达二十年。

⑤石崇:西晋渤海南皮人,字季伦,小名齐奴。石苞子。以伐吴功,封安阳乡侯。晋惠帝元康初,出为南中郎将、荆州刺史。以劫掠远使商客致富,于河阳置金谷别馆。拜卫尉,谀事贾谧,为“二十四友”。性奢靡,尝与贵戚王恺斗富,晋武帝虽助恺,每不敌。贾谧被诛,以党与免官。时赵王司马伦专权,石崇有妓绿珠,中书令孙秀求之不与,秀怒而劝赵王伦矫诏杀石崇,遂全家被害。

⑥康节:康节是北宋学者邵雍的谥号。此二句出自其《伊川击壤集·安乐窝中吟》。

译 文

帆只要扬起五分,船便能安然前行。水只要注入五分,欹器便能稳稳立住。就像韩信因为勇敢有谋威胁主上而被擒获;陆机因为才华名望天下一流而被杀害,霍光因为权势直逼君主而败亡,石崇因为富可敌国而身死,他们都是因为做到十分才招致祸患。邵康节说:“饮酒不要喝得酩酊大醉,看花绝不可看到花谢花飞。”这话真是意味深长啊!

赏 析

常言道“日中则昃,月盈则亏”,万事做到十分之后便是下坡,并不是越完满越好。功高盖主、富可敌国都对位高权重者造成了威胁,又如何不会招致杀机?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完全暴露自身的实力,懂得韬光养晦,能藏拙于无形更是需要技巧的事。“聪明过人”常常难以寿终正寝,因此“留有余地”是一项需要修炼的生存智慧。

28.附势者如寄生依木,木伐而寄生亦枯;窃利者如img虰盗人,人死而img虰亦灭。始以势利害人,终以势利自毙。势利之为害也,如是夫!

译 文

攀附权势的人如同寄生在树上的植物,树被砍伐,植物也就随之枯萎;窃取利益的人如同偷走人体营养的寄生虫,人死了他们也随之灭亡。最初凭借权势害人者,最终也会因为权势自取灭亡。权势所造成的危害就是这样啊!

赏 析

科举制在中国古代存在了1000余年,既有贡献,也有缺点,其中一个缺点就在于容易形成朋党。考中进士的人常常与授业者之间形成门生关系;官场上依赖于高官的推荐和提拔,自然而然形成了党派。在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环境中,攀附权势是向上爬的有效手段,殊不知依靠别人的人,在靠山倒下的时候自己离倒下也不远了。权势对于重视名利的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权势也造成竞争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哪怕之前对自己有恩的人最后也可能因为权势而变成仇人。权势就像罂粟花,看起来美丽却十分危险。面对权势依然能保持理性可以减少危险,但需要很高的修养功夫。

29.失血于杯中,堪笑猩猩之嗜酒;为巢于幕上,可怜燕燕之偷安。

注 释

①失血于杯中,堪笑猩猩之嗜酒:见《本草纲目·猩猩》,“封溪俚人以酒及草屐置道侧,猩猩见,即呼人祖先姓名,骂之而去。顷复相与尝酒着屐,因而被擒,槛而养之。将烹,则推其肥者,泣而遣之。西胡取其血,染毛罽不黯,刺血必棰,而问其数,至一斗乃已。”

②为巢于幕上:见《左传》,“季札自卫如晋,将宿于戚,闻钟声焉,曰:‘异哉í吾闻之也,辩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何乐?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比喻非常危险的处境。

译 文

猩猩因为贪图美酒遭人猎杀,鲜血被制成了染料,真让人觉得可笑;燕子在随时都会撤走的帐幕上筑巢,只图眼前的安逸而不计将来的祸患,真让人觉得可怜。

赏 析

关于猩猩嗜酒的故事,明代文学家刘元卿在《贤奕编·警喻》篇的描述尤为详细。文中写道:猩猩是一种喜欢喝酒的动物。山脚下设下美酒,并陈列着大大小小的酒杯,还编了许多草鞋,把它们勾连编缀起来,放在道路旁边。猩猩看见这些酒,知道是引诱自己上当的,便骂了起来。不久之后,就有猩猩对同伴说:“要不少喝点,只要不喝多就行。”于是就一同拿起小杯来喝。喝完就骂骂咧咧地走了。过了一会儿,又拿起比较大的酒杯喝了起来,喝完又骂骂咧咧地走了。这样几次之后,禁不住唇边甜蜜的酒的滋味,就大喝起来,也不管醉不醉的事了。喝醉了以后又聚在一起挤眉弄眼地嬉笑玩耍,还把草鞋拿来穿上。就在这个时候,山脚下的人就跑出来追捕它们,结果相互践踏,均被人捉住了,无一幸免。后来的猩猩也是这样。这个故事中的猩猩知道别人的意图,却高看了自己的自制力,最终因为贪图美酒而被捉。生活中也这样,就算知道危险也想着只尝试一点点,最终因为上瘾而陷入别人设下的陷阱。所以危险的事情不要尝试,不要以为自己能够及时止损,很多东西都是一旦陷进去就再也出不来的。

30.鹤立鸡群,可谓超然无侣矣。然进而观于大海之鹏,则眇然自小。又进而求之九霄之凤,则巍乎莫及。所以至人常若无若虚,而盛德多不矜不伐也。

注 释

①鹏:传说中最大的鸟。《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眇(miǎo)然:弱小,微小。

译 文

鹤立于鸡群之中,可以说是超然出众,无可匹敌了。可是进而与大海中的鲲鹏相比,就会觉得自己太过渺小。再进而与直冲云霄的凤凰相比,就会发现凤凰飞得太高,自己难以企及。所以境界极高的人常常虚怀若谷,品德崇高的人大多不会自我夸耀。

赏 析

正所谓“强中自有强中手”,通过对比能发现自己与他人有很大的差距,从而能够常怀谦虚之心,避免骄傲自满,如此才有继续向前发展的可能。鹤立于鸡群之中已经无可匹敌了,但是与鲲和凤凰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人应该不断走向更广大的天地,如此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庄子·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正品德高尚的人无意于求功求名,不以虚名来宣扬自己,而是虚怀若谷,不断进取。

31.贪心胜者,逐兽而不见泰山在前,弹雀而不知深井在后;疑心胜者,见弓影而惊杯中之蛇,听人言而信市上之虎。人心一偏,遂视有为无,造无作有。如此,心可妄动乎哉!

注 释

①见弓影而惊杯中之蛇:言“杯弓蛇影”。酒后胸腹痛切,多方医治不愈。后得知壁上赤弩照于杯中,影如蛇,病即愈。《晋书·乐广传》等亦有类似记述。后因以“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译 文

太过贪心的人,追逐猎物忘记了老虎出没的泰山就在眼前,弹杀鸟雀而不知深不见底的井就在身后;疑心太强的人,见到酒杯中的弓影就当作毒蛇,听见旁人的传言就相信街上有老虎,人心一旦偏执,就会像这样把有看作无,让无生出有。如此可知,心是可以随便乱动的吗?

赏 析

传言不可信,贪欲不可起,一个独立的人要学会有自己的辨别力和自控力。贪欲太盛容易让人忽略危险而最终陷入危险,疑心太过会扰乱正常的生活节奏而变得疑神疑鬼,听见别人说的谣言不加辨别地相信会迷失方向。这些都是人心偏执造成的结果。人不能偏听则信,如此就会无中生有,视有为无,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而忽略正确的东西。去除偏执心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保持内心的坚定,用心去仔细辨别,用心控制自己的行为。

32.蛾扑火,火焦蛾,莫谓祸生无本;果种花,花结果,须知福至有因。

译 文

飞蛾扑火,火烧焦了飞蛾,别说灾祸的产生是没有根源的;果核种下去开出了花朵,花朵又结出了果实,应该知道福分的到来自有其原因。

赏 析

佛家十分强调因果,如在《观无量寿佛经》第三福就讲“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古人相信因果,认为祸福产生有其根源。将祸福与因果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劝善黜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33.车争险道,马骋先鞭,到败处未免噬脐;粟喜堆山,金夸过斗,临行时还是空手。

注 释

①噬脐:自啮腹脐,喻后悔不及。

译 文

车辆通过险峻的道路还要争抢,骏马奋力驰骋时还要挥鞭,等到翻车落马时未免后悔莫及;喜欢粟米堆积如山,夸耀黄金用斗称量,等到临死之时还是得空手而去。

赏 析

胜负心、功利心太盛就容易争抢,一旦争抢就轻易置身于危险之中,等到灾难降临时就后悔莫及了,如果过恬淡的生活,不争不抢,那么危险自然能够远离。时光易逝,人的生命与历史长河比起来太过于短暂,身外之物在生命走到终点的时候都将归于零,因此不必过于执着于钱财名利。

34.花逞春光,一番雨、一番风,催归尘土;竹坚雅操,几朝霜、几朝雪,傲就琅玕

注 释

①琅玕(gān):形容竹之青翠,亦指竹。

译 文

鲜花在春光里炫耀自己,但经过一番风雨的摧残,就会狼狈地落入尘土;翠竹坚定自己的高雅情操,经过几朝霜雪的侵袭,反倒傲然挺立,显得更加青翠。

赏 析

看起来美丽的东西总是容易消逝,如同娇艳的花朵在几番风雨之后就会狼狈落入尘土,但有韧劲的东西往往能够历久而弥坚,如强韧的翠竹几经风雪侵蚀,反而更加傲然挺立。人不应该执着于那些看起来美好的东西向,因为他们不能长久地存在,反而容易招来危险,而应该注重修炼自己,只有自己拥有坚定的意志、高雅的情操,才能在经历风风雨雨之后依然傲立于世间。

35.富贵是无情之物,看得他重,他害你越大;贫贱是耐久之交,处得他好,他益你反深。故贪商羽而恋金谷者,竟被一时之显戮;乐箪瓢而甘敝缊者,终享千载之令名。

注 释

①商羽:五音中的商声和羽声,亦泛指曲调。金谷:指晋石崇所筑的金谷园,也泛指富贵人家盛极一时但好景不长的豪华园林,多含讽喻义。

译 文

富贵是无情之物,你把它看得越重,他对你的害处就越大;贫贱是耐久之交,你和它相处得越好,它对你的益处越深。所以贪恋优美乐曲和豪华园林的人,竟然在转瞬之间被当众处决;而对粗茶淡饭和破衣烂衫能自甘其乐的人,终将享有千载的美名。

赏 析

如何处理富贵与贫贱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中常见的主题。位居高官而执着于敛财、贪恋豪苑和沉溺享受者多是遗臭万年的结局,如北宋末年的蔡京、明代嘉靖年间的严嵩、清代乾隆年间的和珅。而甘于清贫的人往往流芳百世,如东晋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选择隐居山林,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虽然身体上的劳累增加,却可以获得心灵的自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也能历千年而相传。宋代的苏轼在几经贬谪之后看淡了名利,认为“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只想要“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豁达乐观的胸怀也为后来人赞赏。

36.鸽恶铃而高飞,不知敛翼而铃自息;人恶影而疾走,不知处阴而影自灭。故愚夫徒疾走高飞,而平地反为苦海;达士知处阴敛翼,而巉岩亦是坦途

注 释

①苦海:佛教指尘世间的烦恼和苦难,也比喻无穷的苦境。

②巉(chán)岩:险峻的山岩。

译 文

鸽子厌恶身上所系铃铛发出的响声而振翅高飞,却不知道只要收拢翅膀,铃声自然就会停止。人厌恶自己的影子而快步走,却不知道只要待在阴暗的地方,影子自然就会消失。故而愚蠢的人徒然地疾走高飞,本来平坦的地方反倒成为无穷的苦境;通达的人懂得身居暗处收敛羽翼,即使是险峻的山岩也会变成平坦的道路。

赏 析

作者用富含深意的例子警醒人们要学会收敛羽翼、韬光养晦。正如《六韬·发启》中所言:“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聪明的人不会一心只想着向前猛冲,适当地收敛双翼反而能造成假象诱引敌人。急于向前发展反而会将路越走越窄,适当地向后退反而能找到平坦的道路。

37.秋虫春鸟共畅天机,何必浪生悲喜;老树新花同含生意,胡为妄别媸妍

注 释

①媸(chī)妍:美丑,犹好坏。媸:丑陋,丑恶。妍:美丽,美好。

译 文

秋日的鸣虫和春天的啼鸟都能释放天性,各得其所,人们何必生出多余的伤春悲秋之情;苍老的树木和新生的花朵同样饱含无限的生机,人们何必妄自区别它们谁丑谁美。

赏 析

秋天之所以和悲伤联系在一起在于其萧瑟,春天则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有源源不断的生机,将秋与悲、春与生机联系在一起是无可厚非的,常人都是如此看待,只是心境超然、胸怀宽广之人却能跨越这些固定意象,发觉各自的情境。对于苍老的树木和新生的花朵也是一样,作者能看到它们都饱含无限的生机,刘禹锡也认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病树也是可以焕发生机的,所以不需要捧一个踩一个。

38.多栽桃李少栽荆,便是开条福路;不积诗书偏积玉,还如筑个祸基。

译 文

多栽桃李,少栽荆棘,便是开辟一条幸福之路;不积累诗书,偏积聚财货,好比营建了灾祸的根基。

赏 析

桃李能开花结果,而带刺的荆棘只会让人想要远离。因此在交友上,人们应该多选择具有美好品质的人,远离小人,如此便是开辟了一条幸福的道路。钱财乃身外之物,诗书如果被掌握则属于自己,可以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好,也能帮助处于低谷的人东山再起。一味追求财富容易招致危险,因此要端正自己对外物的态度。

39.万境一辙,原无地着个穷通;万物一体,原无处分个彼我。世人迷真逐妄,乃向坦途上自设一坷坎,从空洞中自筑一藩蓠。良足慨哉!

译 文

千万种境界同出一辙,原本没有哪里存在着困厄与显达之别;千万种物类本是一体,原来没有哪里区分出彼此的不同。世人迷失本性,追逐虚幻,乃是在平坦的道路上自己设置了坎坷障碍,在虚空中自己筑起了篱笆。这实在让人心生感慨啊!

赏 析

“一且烦恼皆由心生”,正如慧能大师《菩提偈》中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纯净的心所看到的应当是世间的坦途,却因“染尘埃”而迷失本性、追逐虚幻,这是在平坦的道路上自设障碍。万物一体,万境一辙,事物原是不分高低的,却因为人类自身有这样的标准,而硬是将事物分个三六九等,评个高低贵贱,如此又怎能不生烦恼呢?

40.大聪明的人,小事必朦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盖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胧正聪明之窟也。

译 文

真正聪明的人,在小事上必定糊里糊涂;真正糊涂的人,在小事上必定明察秋毫。这大概是因为明察秋毫正是导致糊里糊涂的根源,糊里糊涂正是催生明察事理的窟穴。

赏 析

《庄子·齐物论》中写道“大知闲闲,小知间间”,才智超群的人广博豁达,只有点小聪明的人则乐于细察、斤斤计较。人的精力和心智是有限的,如果将过多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上,这就是得不偿失、因小失大,真正聪明的人是能够容纳生活中的不完美,对不涉及原则性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人,这也是《道德经》中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之人。

41.大烈鸿猷,常出悠闲镇定之士,不必忙忙;休征景福,多集宽洪长厚之家,何须琐琐

注 释

①烈:功业,业绩,《书·洛诰》:“公称丕显德,以予小子,扬文武烈。”鸿猷:鸿业,大业。

②休征:吉祥的征兆。休:喜庆,美善,福禄。《诗·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③琐琐:形容事情细小,不重要。

译 文

宏图大业常常出自闲定自若的人,因此没必要总是匆匆忙忙;吉兆洪福大多聚集在宽洪长厚的人家,何必为那些细琐之事斤斤计较。

赏 析

看起来匆匆忙忙的人,却总是既辛苦又没有成效;反而那些看起来镇定自若的人往往创造宏图大业。是因为镇定自若的人遇大事时能气定神闲、举重若轻,遇急事时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晰,这样反而有更高的效率。做事讲究方法,不是匆匆忙忙就更好,而是在一开始要做好规划,按照规划步步达成目标,这才能既省时又省力。心胸宽广之人不斤斤计较,多结善缘,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样的人又如何能没有吉兆洪福呢?

42.贫士肯济人,才是性天中惠泽;闹场能学道,方为心地上工夫

注 释

①性天:犹天性,谓人得之于自然的本性,出自《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

②心地:佛教语,指心,即思想、意念等,佛教认为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故称。

译 文

一个人很贫穷却肯救济他人,才是得自天性的恩泽;身处热闹场中却能自觉学道,方为修养心性的功夫。

赏 析

贫穷却愿意救济他人是因为其善良的本性,比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更高了一个层次,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其实,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能常怀帮助他人的心都是非常难得并值得提倡的,只是后者因其自身生活条件的艰难,在帮助他人时牺牲更多,因此更能凸显人性的善良。

43.人生只为欲字所累,便如马如牛,听人羁络;为鹰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无欲,天地也不能转动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况一切区区事物乎!

译 文

人生如果只被一个“欲”字所牵累,便活得像牛马一般,听任别人拘束控制;活得像鹰犬一般,听任别人鞭打杖击。若果真有一个清察明审的念头,淡泊名利,无欲无求,天地也不能动摇我的心智,鬼神也不能驱使我的肉身,何况是一切微不足道的事物呢!

赏 析

正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人如果能做到无欲无求,就没有什么能羁绊自己。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下,几乎没有人能完全做到无欲无求,但并不妨碍人向着淡泊名利、无欲无求的方向努力,如此才能不被控制肉身,自由自在地畅游在天地间。

44.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神劳,处下者形劳而神逸。孰得孰失,孰幻孰真,达人当自辨之。

译 文

贪得之人物质上富有但精神上贫乏,知足之人物质上贫乏但精神上富有;身居高位之人身体安逸但精神劳累,身处下位者身体操劳但精神安逸。哪种人有所获得,哪种人有所失去,哪种情况是虚幻的,哪种情况是真实的,通达之人应当自己分辨清楚。

赏 析

人生由无数个选择所组成,人的选择决定人的层次。有的人执着于外在的享受,不注意内心的修炼;有的人追逐肉体的安逸,却放弃精神的享受。这些人是获得还是失去,这些情况是虚幻还是真实,需要通达的人自己辨别。在作者看来,通达之人会自觉注重修身养性,追求精神上的富有和精神的自由,哪怕付出身体劳累的代价。

45.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众人以拂意为忧,而君子忧从快意处起。盖众人忧乐以情,而君子忧乐以理也。

译 文

众人因身处顺境而感到快乐,君子的快乐却来自逆境之中;众人因事与愿违而感到忧虑,君子的忧虑却起自万事如意之时;这大概是因为众人以自己的感受来决定是忧是乐,君子以深明的道理来思考应悲应喜。

赏 析

君子能从世人所享受的事情中看到危机,从常人所忧虑的事情中看到生机,这也正是君子超脱于常人之处。世间常人多,君子少,因为成为君子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修炼才能达到豁达、睿智和练达。常人若不想让自己长期处于愚昧、平庸的状态,则应该努力地学习。“好学近乎知”,只要奋发图强,人的智慧是可以提高的。

46.谢豹覆面,犹知自愧;唐鼠易肠,犹知自悔。盖愧悔二字,乃吾人去恶迁善之门,起死回生之路也。人生若无此念头,便是既死之寒灰,已枯之槁木矣,何处讨些生理?

注 释

①谢豹:虫名。《酉阳杂俎》记:“虢州有虫名谢豹,常在深土中,司马裴、沈子常治坑获之。小类虾蟆而圆如球,见人,以前两脚交覆首,如羞状。能穴地如鼢鼠,顷刻深数尺。或出地听谢豹鸟声,则脑裂而死,俗因名之。”

②唐鼠易肠:喻不能变易,依然故我。《博物志》云:“城固县壻乡,有唐公昉得道,鸡犬皆升仙,惟以鼠有恶不得去,鼠自悔,每月一吐其肠胃更生,谓之唐鼠。”

译 文

谢豹用脚遮住自己的脸,尚且知道愧疚;唐鼠一月三吐其肠,尚且知道悔恨。大概这“悔”“愧”二字,就是我们人类去恶为善的法门、起死回生的途径。人生如果没有这种念头,便是早已熄灭的寒灰和枯朽槁木了,又能去哪里寻求些生机呢?

赏 析

孟子云“知耻而后勇”,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令人钦佩的品质。《孟子·尽心上》中记载:“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真正的无耻在于不知道羞耻,中国人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如果连脸面都无所顾忌的人,又有什么能激起他的敬畏之心呢?朱子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不知耻的人常常做出有损道德、危害他人的事情。

知耻的人能将耻辱变为激发自己向上的力量。春秋时期,吴越交战,越国失败。当时的越过国王勾践忍辱负重,跟随吴王夫差入宫做了他的奴隶。越王并没有忘记所受的耻辱,而是韬光养晦、积蓄力量,他卧薪尝胆,访贫问苦,任用贤才,发展生产。十年之后,终于积聚了足够的力量一举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47.异宝奇琛,俱民必争之器;瑰节奇行,多冒不祥之名。总不若寻常历履易简行藏,可以完天地浑噩之真,享民物和平之福。

注 释

①琛:珍宝,常作贡物。

②瑰节奇行:奇伟的操行。

译 文

奇异的珍宝都是人们必定要争抢的器物;奇伟的操行都会蒙受不祥的声名。总归不如寻常的经历和平易的行止,可以保全天生地长的淳朴真性,享受人民、万物的和平之福。

赏 析

奇珍异宝和瑰节奇行都是十分美好的事物,容易招致他人的觊觎和嫉妒。正如古人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有才、有财都容易招致灾祸。

48.福善不在杳冥,即在食息起居处牖其衷;祸淫不在幽渺,即在动静语默间夺其魄。可见人之精爽常通于天,天之威命即寓于人,天人岂相远哉!

注 释

①杳冥:指天空,高远之处,谓奥秘莫测。

②牖(yòu):通“诱”,开导;教导。

③祸淫:谓淫逸过度,则天降之以祸。语出《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

④语默:亦作“语嘿”,谓说话或沉默。语出《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⑤精爽:魂魄。

译 文

行善积福不是高远莫测处的事情,天就在人们饮食起居的日常生活中启发向善之心;淫逸招祸并不在阴暗渺茫之处,天就在人们的动静语默中夺走心智和魂魄。可见人的灵魂常常和天是相通的,上天的威望就寄寓在人身上,难道天和人相距很远吗?

赏 析

古人常强调“天人感应”,认为天能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为上天感应,但是明代出现了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批判的人物,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作者在此也是对天与人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上天的威望就寄寓在人身上,天人之间相距不远,这与孔子所说“天道远,人道迩”表面上看起来不同,但都是强调是人自身的行为影响人的境遇,与上天没有关系。行善积福在于日常起居生活中,淫逸灾祸也来源于人的动静语默中,人在生活中切切实实的行为是导致他的祸福善恶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