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调查:公众参与行动影响因素解析

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调查:公众参与行动影响因素解析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方面,公众追寻精神需求的满足推动着公众参与行为。规章制度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和引导性,运用规章制度引导和协调公众参与行为,有利于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另外,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制度的本质是确保公众参与到环境决策过程中,其根本作用是保障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扩大和完善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制度法规。

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调查:公众参与行动影响因素解析

1.认识因素

一方面,公众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着其参与水平。公众是具有明确自我意识能力的活生生的人,具有反观自省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特征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7]人能够依据自己的意志去认识和改造外界,人使自然界成为人化的自然。毛泽东也强调:“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18]主观能动性能够使主体自觉认知自身的地位,并根据认知采取积极行动满足自身需要。另一方面,公众追寻精神需求的满足推动着公众参与行为。公众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也在寻求自身的发展,通过参与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公众在相互交往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公众自身难以解决,需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才能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因此,公众的认知结构以及意志状况对主体自身的行为选择具有重要作用。

2.教育因素

教育具有较强的渗透性,产生的影响生动直观,使公众不自觉的参与其中,对公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对公众的影响还具有全面性,不仅包括对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影响,也包括对公众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影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教育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效果明显滞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因此,需要了解和掌握公众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生态文明建设知识素养、生态文明建设行为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活动,并通过调查研究评估教育活动的效果,找出新问题、确定新目标、研究新方法,使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更富有成效性。在实践中,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学习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公众多层次参与,丰富精神世界,凝聚力量。

3.组织因素(www.xing528.com)

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工程,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有组织地推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建立有影响力的环保社会组织,主要是指在地方、国家甚至国际上建立的非营利性的、自愿的、以环境保护为主旨的、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非政府组织以及各个基层群众组织。环保社会组织坚持党的领导,通过组织环保公益活动、举办讲座、组织培训等方式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实现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已经成为我国环保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党和政府充分认识到群众组织在动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辅助和支持党的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并鼓励和支持公众按照共同的利益诉求建立、参与环保组织,这对于动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实践证明,发展群众性环保组织是凝聚全社会力量、扩大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的重要载体,它们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自己的理念和主张,并对国内和国际环境保护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4.制度因素

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制度包括了政府反馈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信息公开机制、公众参与执行机制等,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公众的独立性、自主性增强,我们党适时探索新的参与形式,更需要发挥规章制度的保驾护航作用。规章制度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和引导性,运用规章制度引导和协调公众参与行为,有利于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另外,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制度的本质是确保公众参与到环境决策过程中,其根本作用是保障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扩大和完善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制度法规。一方面,要通过立法明确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法律地位,明确公众的权利和义务,构建全方位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另一方面,要完善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配套制度,确保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规范化、合法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