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认知心理维度大学毕业生就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就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断。据分析,这和学生在面试时的表现有很大关系。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认知心理维度

大学毕业生就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就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断。就业形势的现状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认知程度。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自我认知不准确

很多就业调查发现,毕业生中“两极分化”情况比较普遍。有的学生已经怀揣几张录用通知单,有的却连就业意向都没有。但这两类学生往往在校学习成绩不相上下,为何在就业过程中差距很大呢?据分析,这和学生在面试时的表现有很大关系。用人单位普遍欣赏的人才是:成绩比较优秀,有自信心,为人处世比较沉稳,性格随和谦虚,表达能力强。而有的学生尽管成绩优秀,但性格过于内向,不善于表达,难以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有的学生又过于自负,特别爱表现自己,合作意识不强。这两类学生大多是顺利通过了笔试,但在面试中却被无情地“刷”了下来。这往往是两类极其典型的就业不良心理表现。

(1)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有的同学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他们受示弱心态的影响,总是想“我能竞争过别人吗”,“要是再次失败了怎么办”。这种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心理障碍,往往使人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获胜的信心。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因此,就业时首先要战胜的应该是自己。

(2)自负心理: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因所学专业紧俏,或因就读学校为名牌学府,或因自己无论专业知识还是综合素质都高人一筹,或因为被不少用人单位垂青,而产生了一种睥睨一切、高人一等的极端自负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往往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个单位不顺眼,那个单位也不如意,从而错过了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还有的择业胃口吊得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

2.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

对周围就业环境的估计不足也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

(1)坐等心理: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信息类乐观专业或者金融财经、政法类等一类拥有广阔职业前景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思想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一、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结果出现 “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犹豫心理:具有理想化趋向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会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二)情绪心理维度

1.焦虑心理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大学生们究竟该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这些问题往往使他们深感困惑,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

2.怯懦心理

这点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面试前,如临大敌、紧张不安、手忙脚乱,大有“丑媳妇见公婆”之态;面试中,面红耳赤、语无伦次、支支吾吾、答非所问、手足无措,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一急之下,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唯恐说错一句话,一个问题答不好而影响了自己的“第一印象”,以致缩手缩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3.幻想心理

幻想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在择业中,有些大学生渴望竞争,希望能找到理想的单位、职业,但由于害怕面对严酷的竞争结果或屡受挫折后,而采取的一种逃避态度。幻想不要参与竞争,“天上就能掉下馅饼”,如愿以偿找到理想工作,更有甚者,陷入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深渊,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慧眼识金”等,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很容易脱离现实,幻想代替现实,不思进取,整日处于幻想状态中,恍恍惚惚,使自己的就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找到理想职业,如愿以偿。

4.急功近利的心理

有些同学在就业时过分看重地位,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有些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所学的专业,宁可不要户口。这种心理可能会使一些大学生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并非明智的选择。(www.xing528.com)

5.患得患失的心理

职业的选择往往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错过机遇,你将会与成功失之交臂。当断不断、患得患失,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也是导致许多毕业生陷入就业误区的一种心理障碍。

6.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在求职就业中又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依赖大多数人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凑热闹;另一种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倾向,不是主动选择、积极竞争,而是觉得反正国家要兜底,反正有优生优分的政策,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

7.不满情绪心理

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如对所在学校、省、市不满(包括就业管理政策、户籍限制等)、对家庭成员的不满(包含对其的指导、干涉,对家庭的经济条件限制等)、对周围同学不满(如嫉妒)等等。视具体的个人关注点及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8.悲观情绪心理

此种心理状况主要出现在就业的去向是回生源所在地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学生,或一些在学校受处分的学生身上。

(三)社会心理维度

1.从众心理

随着社会把经济价值作为体现和衡量“个人价值”的过分积极的评价标准,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的创造性,形成价值取向上的从众心理。在就业问题上表现为愿意到大城市、大机关去工作。这其实是一种从众心理的表现。

2.攀比心理

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寻找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就彷徨放弃,事后却后悔不已。

3.虚荣心理

虚荣心理也是妨碍求职就业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虚荣心过强者在就业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上实惠的就业岗位。这些人不从发挥自身优势的角度出发,不考虑自己的竞争能力甚至不考虑自己的专长爱好。他们选择职业是为了让别人羡慕,做给别人看而不是为自己寻找用武之地。

4.不平衡心理

部分大学生或因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或因时机把握不准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些大学生往往不正确归因,反而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往往导致少数大学毕业生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颇看法。

毕业生小刘学习成绩和其他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在就业的初期满怀信心。但由于学的专业比较冷门,找了好几家单位都碰了壁,结果小刘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带着越来越少的信心,小刘在以后的择业过程中表现得越来越差,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以至于到了新的用人单位那里,只会被动地问“学某某专业的要不要”,其余什么话也不会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渐深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逐步得以完善,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正在进一步得到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正逐步实行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自己走向人才市场,自主择业的新政策。很多大学毕业生都能够正确转变择业观念,主动迎接人才市场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