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择业心理常见因素

大学生择业心理常见因素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自身的择业动机、就业目标选择、自身实际情况等原因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为了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分配的指导,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并成立了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对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做了广泛的宣传。但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在思想上轻视就业指导课,对毕业政策置若罔闻、一知半解,甚至不屑了解,总以为能找到单位就行,认为市场经济下的就业政策就是“愿意选择哪里就选择哪里”。

大学生择业心理常见因素

任务背景

大学毕业生经过四年的拼搏,开始进入择业阶段,这是决定自己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大学生能否顺利择业,取决于择业的客观环境因素和择业的主体因素两个方面,包括家庭的背景和期望、学校教育的目标与质量、社会就业的形势与信息、个人的素质、个性特征等。由于现阶段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种产业结构又处于调整和改革之中,原有教育体制下培养的毕业生往往在专业、知识结构上不能适应新的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这样就会在一个时期、一些地区出现大学毕业生供需脱节的现象,使大学生的就业出现暂时的困难。另外,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自身的择业动机、就业目标选择、自身实际情况等原因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

任务驱动

传统的观念对大学生的择业有什么影响?

有的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并冷静地面对社会现实,表现出心理上的不稳定及思想上的不成熟。大学生要想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就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全局的客观认识和正确的评论。要着重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气质性格与选择恰当职业的关系。在毕业分配过程中,有许多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犹豫不决,他们内心虽然渴望能找到一份既能满足自己兴趣爱好又能发挥专业特长的工作,但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愿望而已,至于到底怎样的工作或职业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他们心中并不清楚。另外,许多大学生不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特征,对自己认识不清,因而在择业时不考虑这些因素,盲目乐观,随大流。

为了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分配的指导,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并成立了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对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做了广泛的宣传。但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在思想上轻视就业指导课,对毕业政策置若罔闻、一知半解,甚至不屑了解,总以为能找到单位就行,认为市场经济下的就业政策就是“愿意选择哪里就选择哪里”。殊不知,就业政策与劳动人事政策、招生政策、分配政策、户籍政策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前必须要了解毕业生分配的程序、招聘的程序、求职的程序、面试应注意的事项等常识性问题。在了解、掌握了这些常识性知识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好准备。但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而未按有关程序去做,以致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甚至洋相百出,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导致择业失败。

从学校到社会,这是人生的重要转折。面对这一转折,大学生既要做到知己知彼,尽快适应,又要不失时机,抓住机遇,当机立断。但在择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心理弱点往往使他们产生“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思想,以致白白失去了许多择业良机。

大学毕业生的年龄一般在23岁左右,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快,思想容易产生幻想,处理问题好冲动,自我意识比较强烈。虽然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不稳定,生理状况与心理因素具有明显的不同步性,再加上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在择业过程中就表现出心理活动浮躁、彷徨和不安等,感到寻找工作无从下手。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时过分看重地位、实惠,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沿海发达地区,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所学的专业。这种心理可能会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看,有可能是不明智的选择。

首先是社会习俗的影响。有些大学毕业生把社会上的某些传统观念作为自己择业的依据,因而在择业时,求稳、求静、求享受,出现争进大城市、大公司、大机关,不愿到基层、到生产第一线的倾向。其次是家庭、朋友的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使部分大学生产生“苦读十年,光宗耀祖”的观念,他们在择业时,首先是征求父母的意见,想到的是对家庭有没有利、有没有面子、离家远不远,而事业的发展则是第二位的,无形之中,家庭、亲友利用其特殊地位,对大学生的择业起了替代作用,女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www.xing528.com)

一些大学毕业生因自己的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响、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家庭条件优越,或者因自己的能力强、在同学中有一定的竞争实力,或者因自己相貌出众、能说会唱等,产生了一种自命不凡的优越感。这种自视过高的心理表现在求职时,往往狂妄自大。这家单位瞧不上,那家单位也不遂心,结果使自己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大学生在毕业时都希望能找到一份充分施展自己才华和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工作。从目前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毕业生普遍希望能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及重点院所等单位工作。这说明,大学生普遍对择业的期望过高,对社会的需求不了解,结果往往造成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去不了,小城市、小机关、小公司、小企业不想去的局面。

依赖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里挤,自己也跟着凑热闹;另一种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在择业中不主动选择、积极竞争,而是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结果往往是错过机遇,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遗憾终生。

在择业过程中,等待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自己不积极参与择业,而是靠父母和亲朋好友出面四处奔波,到处找关系、托人情;另一种是在毕业分配工作一开始,用人单位需求量比较大时,就是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总认为还会有好单位在后头,结果是“过了这村,没了那店”。

某些毕业生因自己的学校不是名牌、学历不高、专业不热门、长相一般、没有社会关系、没有钱等产生自卑感。面对择业激烈的竞争,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走进就业市场就发怵,参加招聘面试更加忐忑不安、异常紧张,难以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甚至自己的优点也被弱点所掩盖,因而难逃落选的命运。

对某些专业而言,就业难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部分大学生对此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一旦在择业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问题就打退堂鼓,多跑几次怕辛苦、多找几人怕麻烦、多问几次怕受气。本来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困难和解决的问题,由于畏难心理的影响,就不愿再努力了,自己放弃了机会。

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或学习成绩平平、能力一般、受过某种处分的学生在面对择业市场时,缺乏自信的心理表现得极其明显。他们怕面对竞争,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临场经验、现场应变的能力,以致产生“我能竞争过别人吗”“要是碰了钉子多丢人”“万一失败了怎么办”的恐惧心理,从而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

小阅读

职业与能力相当很重要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倡导者黄炎培先生说:“一个人职业和才能相不相当,相差很大。用经济眼光看起来,要是相当,不晓得增加多少效能;要是不相当,不晓得埋没了多少人才。就个人论起来,相当,不晓得有多少快乐,不相当,不晓得有多少怨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