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泉县:宋代香积寺塔和清代金龟寺塔

礼泉县:宋代香积寺塔和清代金龟寺塔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礼泉县原名醴泉县,因境内有醴泉而得名。礼泉县现存宋代香积寺塔和清代金龟寺普通塔2座,后者为陕西省内鲜见的佛道儒合璧的大型葬骨塔暨风水塔。俗名薄太后塔、望母塔,位于礼泉县烽火镇刘家村,北与九嵕山相望。又称“普通宝塔”,位于礼泉县城东南约27公里的阡东镇底照吴家村西侧。

礼泉县:宋代香积寺塔和清代金龟寺塔

礼泉县原名醴泉县,因境内有醴泉而得名。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始置醴泉县,唐初废而复置,后世亦有撤并、复置。1964年9月,改醴泉为礼泉(便于识读)。其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泾河沿东北边界流向东南,北部五峰山、九嵕山、朝阳山、芳山等由西向东绵延40余里。境内有凿建于九嵕山的唐太宗昭陵武将山的唐肃宗建陵,驰名中外的石雕“昭陵六骏”曾置于陵园玄武门内至祭坛,而建陵石雕亦工艺上乘,是唐十八陵中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神道石刻群之一。礼泉县现存宋代香积寺塔和清代金龟寺普通塔2座,后者为陕西省内鲜见的佛道儒合璧的大型葬骨塔暨风水塔。

055·香积寺塔

宋代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省文物保护单位。俗名薄太后塔、望母塔,位于礼泉县烽火镇刘家村(原薄太后村),北与九嵕山相望。寺传建于北魏隋唐之间,后世屡有建废。清雍正本《陕西通志》载,康熙十八年(1679)重修。20世纪中叶废毁,仅存塔。

传香积寺塔建于唐大和八年(834)。现存为宋代建筑风格。实测通高27.618米,底边长6.5米。塔身底层较高,南北各辟一券门。南券门宽1.25米,高3.03米,壁厚2.15米,门额题“望母塔”3字(系后人所加)。二至四层为隔层交错辟券门,五至七层为四面辟券门。二层以上每面作仿木结构三间,以砖砌出倚柱、阑额、平座钩栏和平座斗栱。层间叠涩出檐,施菱角牙子、椽头、瓦垄和五铺作双抄斗栱,补间铺作置一朵。塔顶四角攒尖,塔刹无存。塔内设木梯可登临。现每层檐角悬风铃,为1985年添置。塔旁遗存唐代经幢3座及柱础石等。该塔秀丽典雅,造型与北宋元祐七年(1092)建于鄠邑区的宝林寺塔(敬德塔)近似,细部如砖雕椽头、五铺作双抄斗栱和平座钩栏等,皆与宝林寺塔相似,并与学界认同的宋塔的建筑特征吻合,应系宋代重建之塔。

关于俗名“薄太后塔”“望母塔”的由来,当地讹传薄太后为礼泉县此地人,村名因之,塔亦因名;也有传汉高祖薄姬怀子(后来的汉文帝)遭吕后嫉恨构陷,被贬于野,逃经此地受到乡邻护佑,后辗转他地生下汉文帝刘恒。文帝即位后,为感铭乡邻救母之恩,诏令更原村名为“薄太后村”,视为舅家,又建塔一座曰“望母塔”。据《史记》《汉书》等典籍载录,薄太后为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而塔(浮屠)在中国的肇始时代为东汉中晚期,故传说只是民间故事和良好的愿景。

1985年设立文管所;同年,陕西省政府拨款维修,次年10月竣工。维修中,发现塔身五层南券门东壁有墨书五绝一首。记录了清同治元年(1862)“回民起事”的一些史实。据县志载:“同治二年正月,回民军遍布醴泉。”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香积寺塔”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香积寺围墙内;一般保护区为东、北至围墙外20米,西至公路西边,南至围墙外3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塔周围外延150米。

◎香积寺塔(历史照片)

◎香积寺塔

056·金龟寺普通塔

清代八角十层楼阁式砖塔·省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普通宝塔”,位于礼泉县城东南约27公里的阡东镇底照吴家村西侧。寺及塔为邑人吴堆创建于清康熙初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吴氏族人重修寺院。原寺早年废毁,仅存砖塔,系佛道儒合璧的大型葬骨塔暨风水塔。(www.xing528.com)

现塔通高36米,底层每边长3.9米,壁厚3.1米。塔座下部砌3层石条,塔身青砖砌筑。底层南面辟门(今已封堵),额刻篆书“普通宝塔”4字;内设塔室,直径3.4米;门两侧线刻青龙白虎,并浮雕持剑力士像;门楣上浮雕一组人物故事,画面为一僧人岸边挥手相送,中间一仙人手持芭蕉扇肩挑药葫芦在水面行走,对面有船夫划小舟迎接。底层每面依次嵌有上下排列的石碣2方,下排各浮雕仙人1尊,上排逐次刻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方位。二至七层相间辟券窗和神龛,上下相错,龛内嵌石雕神像。八层每面砖刻圆形八卦符号,九、十层每面嵌石雕神像。底层和八至十层每角悬铁马1枚。层间叠涩出檐,施砖雕斗栱、额枋、花卉、垂莲柱和菱角牙子3排,各层檐角施砖雕龙头和单昂(现多损佚)。塔顶八角攒尖,置火焰宝珠刹。塔内中空,原有木梯已毁。

塔前有清乾隆二十一年《补修金龟寺碑记》1通。据碑载,金龟寺由邑人吴堆创建,非佛亦非道。吴堆生于明末,少时“云游西蜀”,得“异人传授密论”,言谈举止“飘然有神仙气”。康熙初“旋归故里”,四方信众“供给布施者相继不绝”,遂修建了金龟寺,并于寺中“累浮图(立塔)”。吴堆“享年八旬有余,无疾而逝”。此后香火渐稀,“殿堂倾圮,神像暴露”。乾隆年间(1736—1795),当地生员吴含英、吴玉玺、吴含锟等集资重修寺院。现塔坐落于学校后侧果园中,神龛石像已部分佚失。近年有僧人于塔旁修筑简易殿舍,种植格桑花,入驻维护。

礼泉金龟寺是民间泛神信仰的载体。一般认为:佛教常以金龟寓意生死即涅槃,而道家奉龟为四灵之一,是北方“玄武”神的主要组成部分(龟蛇一体)。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金龟寺普通塔”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塔分别向北45米、东50米、南46米、西30米内;一般保护区为塔四周外延10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50米。

◎金龟寺普通塔(历史照片)

◎金龟寺普通塔

◎塔门及门额

◎塔刹

◎塔身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