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紫阳县:陕西古塔全编,名列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紫阳县:陕西古塔全编,名列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紫阳县因道教南宗鼻祖紫阳真人曾在此修行悟道而得名。紫阳县现存明清砖、石塔共2座。位于紫阳县焕古镇东明庵村。另据清康熙本《紫阳新志·祠祀志》载:东明庵在“县西八十里,成化间创建。东明禅师坐化于此,栋宇壮丽,甲于汉南”。位于紫阳县向阳镇贾家坪村南100米处半山腰上。整体轮廓挺拔、俏丽,为紫阳山水一景。2014年6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紫阳报恩寺塔”为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紫阳县:陕西古塔全编,名列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紫阳县因道教南宗鼻祖紫阳真人(俗名张伯端)曾在此修行悟道而得名。明正德五年(1510)始设紫阳堡,正德七年(1512)升为紫阳县,沿袭至今。其位于安康市西南部,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南与四川省万源市接壤,东南与重庆市城口县毗邻,居陕、川、渝三省市交界处,属于典型的省际边关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全境,任河自南而北流入汉江,两条河谷将全县分割为东南部大巴山区、西南部米仓山区、北部凤凰山区及其东部的蒿坪河川道,构成“三山两谷一川”的基本轮廓,最高处海拔2 600米,最低处海拔331米。紫阳自古为南北文化交汇地,明清时期两江、湖广和四川移民迁入较多。境内曾发现属巴蜀文化的石棺墓群,新发现明清以来少数民族的悬棺葬;分布有新石器时代至商周遗址、战国至唐宋墓葬;保存有川陕古道、栈道、崖窟、崖墓,为数众多、雕刻美的清代墓碑楼,以及瓦房店北五省会馆、东城门楼、高桥镇廊桥、界岭重庆桥、洞河戏楼、显月寺、仙人洞摩崖题刻、紫阳真人宫、唐氏宗祠、陈家花屋等。紫阳县现存明清砖、石塔共2座。其中,东明庵舍利塔与咸阳市武功县的寺背后塔(释迦文佛舍利塔)特征类似,为陕南明代石喇嘛塔的典型代表。

366·东明庵舍利塔

明代宝瓶式石喇嘛塔·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紫阳县焕古镇东明庵村。传东明庵为陕南道教发祥地,唐武德八年(625),李渊下诏:道先、儒次、佛后。遂于全国各地兴修道教观庵,东明庵应时而立。贞观年间(627—649)大兴佛教,东明庵遂扩建、演化为佛道合一寺院。另据清康熙本《紫阳新志·祠祀志》载:东明庵在“县西八十里,成化间创建。东明禅师坐化于此,栋宇壮丽,甲于汉南”。清末寺院毁圮,民国二年(1913)重建,但规模不及从前。20世纪80年代尚存土木结构大堂和明代舍利塔各1座。大堂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硬山灰瓦顶,带风火墙,其上施彩画;抬梁与穿斗式混合架构,中梁左、右有“民国二年岁次癸丑冬月初四日立”“山主众首士以及梓泥二匠等协力建修”等墨书题记。

塔由整石圆雕套接而成,残高4.6米,底径3.6米。塔基为砖砌须弥座,呈方形折角式样(亦称四出轩),上置圆形束腰仰覆莲台。塔身为覆钵形,正面辟有一龛,内雕跏趺坐佛1尊。塔身覆两层方形折角出檐,上檐大、下檐小,檐下饰刻缠枝花纹。塔脖子呈柱状收分,刻作“十三天”相轮。顶置圆形华盖,盖沿饰刻团花和卷云纹,塔刹不存。该塔基座和塔身上部均为方形折角“四出轩”式样,与咸阳市武功县建于正德十三年(1518)的寺背后塔(释迦文佛舍利塔)特征类似,故建塔时间亦相若,为陕南明代石喇嘛塔的典型代表。

◎东明庵舍利塔

367·报恩寺塔(www.xing528.com)

清代六角七层楼阁式实心砖塔·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紫阳县向阳镇贾家坪村南100米处半山腰上。清咸丰年间(1851—1861)始建于瓦房店北约1公里处的任河岸边,因属安康水库淹没区,1987年迁建今址。

现塔立于山腰路旁,南距渚河100米,周遭林木丰润,植被茂盛。塔平面呈六角形,通高19.5米,底边长2.3米。塔身逐级收分,各层每面辟一小龛,层间以平砖6层叠涩出檐,檐角微翘。各层转角倚柱和额枋描框涂白,昭然醒目。顶层出檐高挑,翼角饰兽头,缀风铃;六角攒尖顶,置宝瓶刹座,承“寿”字画戟形铁刹,直刺天穹。整体轮廓挺拔、俏丽,为紫阳山水一景。

2014年6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紫阳报恩寺塔”为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塔基外延3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延7米。

◎报恩寺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