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古塔全编-关中消失的古塔列表(上+下)

陕西古塔全编-关中消失的古塔列表(上+下)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清末至21世纪初,关中消失的古塔至少有46处约320座,大致集中于3个时段:民国时期。因盗掘文物的暴利驱动,一些稍偏僻和少人烟之地的古塔先后被盗毁。已消失的关中古塔列表续表续表01·兴平南塔唐代。据有关调查资料称,与圭峰定慧禅师塔同时期拆除的还有其他几座石舍利塔,皆为塔石散失,下落不明。

陕西古塔全编-关中消失的古塔列表(上+下)

关中地区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6市(区),涵盖秦岭以北,子午岭、黄龙山以南,陇山以东,潼关以西的区域。这一区域被文史和地理学者誉为“八百里秦川”沃土,是历史上周秦汉唐的京畿地区和中国古塔的荟萃之地。因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古塔的毁没情况也显得较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清末至21世纪初,关中消失的古塔至少有46处约320座,大致集中于3个时段:

(1)民国时期。突出事例是民国三十年(1941)前后,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占据长安县百塔寺办学,陆续拆除了寺院及百塔寺舍利塔林。当地民众因之流传着一个顺口溜:“第七分校,真是胡闹。白天睡觉,晚上拆庙。只要砖瓦,不要木料。”

(2)“大跃进”和“文革”时期。主要事件有曾公布为“省保”单位的唐代兴平南塔、元代周至楼观台古塔、明代武功二水寺古塔和西安东郊罔极寺塔林等相继被拆除。规模性拆除事例则发生在1958年迁建“西安音乐专科学校(今西安音乐学院)”和之后成立“西安市儿童剧团”期间,因大量基建动土,大兴善寺附近数以百计的舍利塔被毁没。

(3)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因盗掘文物的暴利驱动,一些稍偏僻和少人烟之地的古塔先后被盗毁。即使是在闹市区的大型古塔,也发生了盗掘地宫的事件,如1999年周至八云塔(瑞光寺塔)地宫被不法分子通过挖地道的方式盗扰,后予以抢救性发掘和修复(参见《考古》2012年第6期)。

已消失的关中古塔列表

续表

续表

01·兴平南塔

唐代。原址位于兴平市东城区塔巷。1957年5月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兴平北塔彼此相望,成为当时兴平县(现兴平市)的标志性建筑。清光绪本《兴平县乡土志》卷五:“城内有两塔,南北并峙,一在保宁寺后,一在塔巷。”可见南塔所属寺院早年已毁,寺名不详,只留下“塔巷”之谓。

现存黑白照片摄于1956年9月21日。该塔为方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造型端庄典雅。塔身底层重檐,南面辟券门,额嵌匾额1方。二层以上每面辟券门,门两侧各设小龛1对,其中第三、五层券门洞内,置有石刻佛造像。塔壁每面作仿木结构一间,以砖砌出阑额、普柏枋、转角铺作和补间铺作,斗栱形式为单栱。一至五层檐下,每面置补间铺作五朵;六层檐下每面置三朵;顶层檐下无斗栱。层间以砖叠涩出檐,其中,底层重檐之下檐和顶层塔檐四角翘起,似为后代修葺所致。塔顶的刹座为汉白石质,雕刻成四层覆莲瓣形状,每个覆莲瓣上刻有精美的浮雕图案。塔刹为铁铸,呈宝葫芦形。该塔底层为重檐结构,系省内唐宋砖塔所仅见,或为明代修葺时所加。塔的高度不详,参考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清梵寺塔(即兴平北塔,又称保宁寺塔),其残高为36.8米,两者高度或相若。1958年,兴平南塔被有关方以塔身倾斜危及人身安全为由而拆除,塔砖用于砌筑小高炉,铁铸塔刹与汉白石刹座收藏于兴平县文庙内(今兴平市博物馆)。

1992年4月,该塔“省保”名称被撤销[1]

◎兴平南塔

◎塔刹

汉白玉覆莲瓣刹座

02·兴龙寺塔

唐代。原址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城关镇南台村班家谷。据清嘉庆本《扶风县志》载,寺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据当地村民说,寺的缘起与“班家龙重现班家谷上空”的传闻有关。唐以降,历代屡有重修。清代最后一次重修是在道光年间(1821—1850),该重修寺碑现藏于扶风县博物馆。

寺塔早年毁圮,1963年暴露寺塔地宫,出土铜像及瓷器100余件。铜像题材有鎏金一佛二菩萨、鎏金立佛、铜七佛、铜文殊菩萨、铜观音菩萨等,共48尊。后以“兴龙寺塔遗址”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

03·圭峰定慧禅师

唐代。原址位于西安市鄠邑区草堂镇草堂寺南约500米处的兴福塔院内。圭峰定慧禅师(780—841),草堂寺高僧,华严宗第五代祖。法号宗密,俗名何炯,果州西充县(今四川西充)人。少通经史,负气节,慨然有大志。元和二年(807),从遂州道圆禅师出家,同年从拯律师受具足戒。后到长安拜见华严宗四祖澄观,常随澄观受学。元和十一年(816)春,入终南山智炬寺阅藏3年。长庆元年(821)游清凉山后,回鄠县(今鄠邑区)闭关于终南山草堂寺,旋迁丰德寺,其间专事弘法、著述。后入草堂寺南圭峰兰若,从事禅诵,世称圭峰禅师。其间,宰相裴休常从受法要。卒后,追谥定慧禅师。

草堂寺原为后秦姚兴所建的逍遥园,鸠摩罗什入居后,更名草堂寺。原址在汉长安城东南,唐时迁建今址,系佛教三论宗祖庭。圭峰禅师入驻并主持修缮后,易名“栖禅寺”,故草堂寺又被视为华严宗祖庭。宋初重修,改称清凉建福院,但草堂、栖禅之称谓,历金元明清仍沿用。今寺内尚存唐大中九年(855)《圭峰定慧禅师碑》,为柳公权篆额,裴休撰书。该碑全名《唐故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并序》,通高2.08米,宽0.93米,碑文36行,每行65字。据碑文载:“圭峰禅师……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俗岁六十二,僧腊三十四。”据1995年版《户县文物志》载:“圭峰定慧禅师青莲之塔,在草堂镇草堂营村之西,草堂寺南里许兴福塔院内。该塔系唐代建造,‘文化大革命’期间,塔院被开垦为耕地。舍利塔石散放于街头及地下,唯地室未动。”

现存圭峰定慧禅师塔照片摄于1955年6月3日。形制为唐代亭阁式石塔,高约2.5米,由塔基、须弥座、八角塔身、方形塔顶和宝葫芦刹等组成(与现存鸠摩罗什舍利塔形制相近)。其八角塔身呈亭阁式,雕有倚柱、阑额、板门和直棂窗;塔顶为四角攒尖式,雕出椽头、屋脊和瓦垄;塔刹由圆座、数层仰莲瓣和宝葫芦构成。据有关调查资料称,与圭峰定慧禅师塔同时期拆除的还有其他几座石舍利塔,皆为塔石散失,下落不明。

◎圭峰定慧禅师塔

04·兴福塔院舍利塔林(4座)

唐—明。原址位于鄠邑区草堂镇草堂寺南约500米处的兴福塔院内,与圭峰定慧禅师塔相邻。

现存黑白照片摄于1957年,有4座高僧石舍利塔。其中一座为唐代亭阁式石舍利塔,造型与草堂寺鸠摩罗什舍利塔相近,由底座、须弥山仙境、八角塔身、方形塔顶和宝葫芦塔刹等组成,残高约2米。底座和须弥山仙境雕有两层仰莲瓣、束腰二重流云,由此构成了早期“须弥座”雏形;方形塔顶为四角攒尖式样,雕出椽头、屋脊和瓦垄;塔刹已坠落一侧。另一座为明代喇嘛式石舍利塔,残高约2.4米。塔基为束腰须弥座;塔肚子为覆钵形;塔脖子为圆柱状,饰刻“十三天相轮”;塔刹不存。这些高僧石舍利塔均在“文革”期间随兴福塔院一并被拆除。

◎兴福塔院舍利塔林

05·法门寺

唐—明。原址位于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西北隅法门寺内。1956年8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法门寺塔”为第一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法门寺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传建于东汉桓、灵年间,因寺内有“瘗佛手指骨一节”的阿育王塔,自汉至北魏亦名阿育王寺。隋开皇三年(583)改名“成实道场”,唐武德八年(625)始称“法门寺”。历史上因风雨侵蚀和兵燹、地震袭扰,原木结构塔屡建屡毁。明万历七年(1579)始,在唐代木塔地宫基址上重建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清顺治十一年(1654),甘肃天水大地震波及陕西,法门寺塔开始倾斜。1976年受四川松潘地震影响,塔身倾斜程度加剧。1981年8月,塔身西半边倒塌,1984年,现场清理出唐、明、清及民国时各种质地的佛、菩萨造像共51尊,宋、元刻佛经多卷,一组佛教七珍和高1米的石舍利塔及铜牌等。1985—1986年拆除残存的半塔,1987年清理唐代塔基及地宫。

下图中的法门寺塔及坍塌后的“半塔”照片分别摄于1981年8月4日(塌毁前20天,由西北向东南拍摄)和8月26日(塌毁后3天,由西南向东北拍摄)。据有关记述称,原塔通高47.8米。基座方形,塔体壮硕。塔身底层南面辟拱券门,额嵌“真身宝塔”4字石匾;东、北、西三面各嵌“浮图耀日”“美阳重镇”“舍利飞霞”石匾;其余4面分别为易卦“乾、艮、巽、坤”4字,以记方位。二层至十二层每面均辟拱龛,计88龛,每龛置铜、石、泥质佛或菩萨像1~3尊,总计106尊。层间叠涩出檐,施砖雕额枋、转角柱。其中,一层檐施瓦垄滴水、双排椽头、垂莲柱及挂落;二层饰砖雕平座栏杆。一至八层檐下施砖雕斗栱,平身科置三攒;九层以上无斗栱。塔顶呈盔状收束,置铜铸宝瓶式塔刹。今所见法门寺塔为1988年后重建,形制已改变。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改“法门寺塔”为“法门寺”称谓,并公布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国务院以“法门寺遗址”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门寺塔

◎法门寺塔(塌毁前摄)

◎法门寺塔(塌毁后摄)

◎法门寺塔身各层佛龛内的明、清时期铜佛像

◎塔身裂纹情况

◎塔身题额一

◎塔身题额二

◎塔身佛龛内藏的宋代经卷

◎塔身佛龛内藏的明代经卷

◎塔身佛龛内藏的清代经卷

◎塔身佛龛内藏的民国时期经卷

◎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现场

◎法门寺塔唐代地宫

◎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纵剖面图

◎唐中宗下发入塔铭(拓片)

◎慧茶支提之塔塔门(拓片)

◎地宫后室石门扇上的天王像一

◎地宫后室石门扇上的天王像二

◎法门寺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与第一枚佛指舍利扣

◎法门寺第二枚佛指舍利及座棺

◎法门寺第四枚佛指舍利及座棺

◎法门寺真身舍利和白玉棺

◎紫红罗地蹙金绣织物

◎八棱净水瓶

◎鎏金鸿雁纹茶槽子

◎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捧真身菩萨

06·梨园镇禅院塔

唐—明。原址位于咸阳市淳化县城(唐时称梨园镇)南门内东侧(今县轻工机械厂内)。塔建于唐中晚叶,后代屡有修葺。明崇祯年间(1628—1644),知县赵之琴在原塔地宫上重修为七级砖塔。

该塔1952年被拆毁,于塔基地宫出土唐大中五年(851)《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大顺二年(891)经幢2通,另存《静难军梨园镇新修禅院建尊胜经幢铭记》碑1通。据文献记载,唐贞元元年(785)置邠宁节度使,属关内道,治邠州;中和年间(881—885)赐号静难军。北宋淳化四年(993),析云阳县梨园镇(今淳化县城)设淳化县。

07·灵感寺道宣律师衣钵塔

唐—明。原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五星乡灵感寺村北侧。据清嘉庆本《长安县志》载,灵感寺本永兴王府家中佛堂,原名西明寺(长安城内另有西明寺),唐贞观末年改今名。明正统二年(1437)、万历元年(1573)两次重修。1956年8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灵感寺”为第一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说明一栏提示:“寺内现有唐代石塔,雕有飞天等装饰。”所言石塔,即道宣律师衣钵塔。

道宣(596—667),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宗的创始人。俗姓钱,浙江吴兴人,一说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出身望族,是吏部尚书钱申之子。15岁出家,专究戒律。贞观十六年(642)入终南山,初居白泉寺,后长居丰德寺,与居终南山的孙思邈结林下之交。曾为长安城内西明寺上座,参加玄奘译场,负责润文。后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定佛教受戒仪式,将佛教分为化教、制教,使律学成为专门学问,世称“南山律宗”。乾封二年(667)十月三日坐化示寂。道宣一生,学识渊博,著述甚多,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抄》《广弘明集》《续高僧传》等。受业弟子数千人,著名者有大慈、文纲、怀素等。

现存衣钵塔黑白照片摄于1953年7月26日。形制为八角楼阁式石造像塔,由束腰须弥座、八角塔身、斜坡屋面塔檐、圆柱状塔顶和宝葫芦刹组成,保留了明代重修时的痕迹,塔阴嵌万历元年(1573)重修塔铭1方。该塔的珍贵处在于,塔身每面嵌有精美的唐代石刻佛造像。如下图塔身石造像一,正中为主尊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长方形须弥座上,头顶上部有一华盖,上饰宝珠、璎珞;须弥座下方左右两角各有一跪姿、裸身的金刚力士,其一手托举须弥座,一手扶在大腿上,两力士之间放置一个带盖熏炉。在主尊左右两侧,各有一胁侍菩萨,结跏趺坐于仰覆莲瓣须弥座上。左边菩萨下方,是一个手持斧钺、身着甲胄,作跪姿状的天王像;右边菩萨下方,是一个手持槊、身着甲胄的跪姿天王像。在两菩萨头顶上端,各有一个一手托华盖、一手持花盘的飞天造像。道宣律师衣钵塔于1958年被拆毁,塔身石刻佛造像至今下落不明。

1992年4月,灵感寺“省保”名称被撤销[2]

◎塔身石造像一

◎塔身石造像二

◎灵感寺道宣律师衣钵塔

08·百塔寺舍利塔林(数十座)

唐—清。原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王庄乡天子峪村。1980年公布百塔寺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百塔寺是古长安著名的寺院之一,佛教三阶教的祖庭。据传,西晋太康二年(281)此地已建寺院;东晋王羲之在此题写《心经》碑(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史载,隋开皇十四年(594)复建,称至相道场。唐初改为信行禅师塔院,大历六年(771)改名百塔寺。据《陕西通志》载:百塔寺“本唐信行塔院,大历间,僧慕信行者皆葬于塔之左右,故名百塔”。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易名兴教院,旋复旧名。

信行(540—594),南北朝末隋初僧人,三阶教创立者。据《续高僧传》卷十六和《大唐内典录》卷五记载,信行,俗姓王,魏郡(治所在今河南安阳)人。出家后,博涉经论,凡有塔像,皆周行礼拜。后在相州法藏寺,舍具足戒,日乞一食,在道路行,无问男女,率皆礼拜。隋开皇初年,被召入京,仆射高颖邀住真寂寺(即化度寺)。信行开创的三阶教,曾风行一时。隋开皇十四年正月四日圆寂,葬终南山鸱号堆(今天子峪口)。

百塔寺在唐时极盛,占地千余亩,有“骑马关山门”之称。宋元明清仍香火不断。民国初年,寺院虽呈颓败之势,但仍存北门城楼(山门)垣墙和五开间的禅兴堂、德道堂、十方道场、藏经楼等殿堂楼宇4座,僧舍60余间。院内外有唐槐1株,重千余公斤的铁钟1口,直径四尺的黑铁锅2口,参天银杏1株,寺西侧有方形五级砖塔1座,寺东南有塔院40余亩,俗称“和尚坟”,存砖石舍利塔数十座。民国三十年(1941)前后,寺院被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占据,殿宇及塔多被拆毁。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第七分校,真是胡闹。白天睡觉,晚上拆庙。只要砖瓦,不要木料”可作为佐证。20世纪50年代初,寺院仅存大殿三间、僧房6间,不久即荒圮、颓废。1987—1989年文物普查时,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其东、西、北三面均发现僧人墓塔遗迹。原有唐显庆二年(657)《光明寺大德僧慧了法师塔铭》《化度寺僧海禅师墓铭》等均佚,尚存智该禅师碑、高僧舍利石塔2座和唐植银杏1株。后以遗址类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

◎百塔寺舍利塔林之一

◎百塔寺舍利塔林之二

◎百塔寺舍利塔林之三

09·清凉寺塔

五代。又称黑山寺塔、清泰塔等,原址位于西安市周至县城西南15公里的广济镇南黑凤山麓。据《终南仙境志》载:“(清凉寺)自汉唐以来,故志传闻,僧众百余,乃恒州(今周至)一大巨观也。”《续仙境志》载,清凉寺在太平南五里许,一名黑凤山,龙盘虎踞,青松排列于后,绿水曲绕于前,有茂林修竹之胜,涌泉湍流之雅。虽入山而未深,实清净其有余。寺内原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菩萨殿等建筑,皆毁于战乱,唯塔存。

据历史文献记载,清凉寺塔建于五代后唐清泰年间(934—936),故俗谓“清泰塔”。现存黑白照片摄于1956年11月8日,由南向北拍摄。塔东侧有千年古黄连(又称药树)1株。虽枯死,尚存干枝。塔为方形五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底边长5米,高约15米,内设登梯。塔身一、二、三层较高,四、五层急剧收束,外观易认定为三层砖塔,亦可视为未按原设计完成的砖塔。究其原因,应与五代时期战乱频仍,修塔资费不足有关。塔身底层面南辟券门,门内东侧站立一躯彩绘泥塑护法神——韦驮造像,韦驮双手合十,雄壮威武,正中还塑有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一组彩绘泥塑,都具有唐代雕塑的遗风。二层每面作仿木结构三间,饰砖砌隐形方柱和柱头铺作、转角铺作,斗栱形式为单栱。三层面南辟券门,门内似有泥塑造像。层间以砖叠涩出檐,一、二、三层檐下各施两排菱角牙子,四、五层亦有菱角牙子,塔顶构件残佚。

清凉寺塔作为五代十国后唐时期的佛塔,在陕西乃至全国均属鲜见。惜于1958年被当地群众拆除,塔砖用于修建土法炼钢炉。

◎清凉寺塔

10·旬邑僧人舍利塔

北宋。原址位于咸阳市旬邑县马栏乡贺家村。寺早年毁圮,沿革不详。1987—1989文物普查时,尚存僧人舍利塔1座、造像碑1通。

舍利塔方形,石砌,高1.65米,底边长0.76米,宽0.43米。塔身四面开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顶置宝珠式塔刹。造像碑砂石质,圭首,高0.9米,宽0.29米,厚0.17米。四面开龛造像。碑阳、阴上下开双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主尊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菩萨踏狮侍立于两侧。碑左、右侧龛内雕坐佛1尊,碑座刻发愿文。该塔和造像碑以寺址遗迹归入遗址类,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20世纪90年代末,该石塔被盗毁。

11·贤山寺塔

宋代。原址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城南7.5公里的午井乡南官村。扶风八景之一的“贤山晚照”,即指此地。据清嘉庆本《扶风县志》载,贤山寺建于北宋淳化五年(994),理学大儒张载(1020—1077)曾隐居此处读书讲学。

现存黑白照片摄于1956年。方形五层楼阁式砖塔,高约15米,造型端庄俊秀。塔身底层较高,檐下施砖雕椽头和菱角牙子。二层以上壁面作仿木结构三间,层间叠涩出檐,檐角微翘,檐下施普柏枋、柱头铺作和转角铺作,斗栱形式为单栱。二层当心间为砖雕板门,次间下部各设一壸门,壸门内饰浮雕花卉一朵。三层当心间板门,两侧似有砖雕天王塑像侍卫,次间下部亦有壸门各一,内饰浮雕花卉一朵。塔顶平砖攒尖,塔刹不存。原寺院有明清建筑山门、大佛殿、张夫子殿及僧舍等。1958年,当地群众破除迷信,将该塔和寺院建筑悉数拆毁。

◎ 贤山寺塔

12·西明寺舍利塔

北宋。原址位于渭南市澄城县孟庄乡赤城村内。寺及塔早年毁圮,存青石舍利塔碣1方,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塔碣幅宽0.6米,高0.53米,厚0.25米。咸平四年(1001)寺主僧重真刊,边栏线刻蔓草忍冬纹。首题“西明寺佛舍利塔记”,正文楷书,27行,满行22字,记“寺主僧重真……咸平三年春子日,携竹杖,蹑云山……求得舍利千尊余粒”,并建舍利塔事宜。沙门德明撰。后以石刻类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塔碣现嵌于小学山墙上。

13·大定寺塔林(8座)

约宋—清。原址位于西安市鄠邑区草堂镇太平峪八亩场村山梁上。“三普”时发现。寺始建于隋仁寿年间(601—604),名捧日寺,唐改云际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重修,改额大定寺。原寺庙建筑已毁,现为民房和耕地,遗址所在位置地势平坦开阔,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分布在两处开阔地上。据当地村民陈述,20世纪50年代前后,此处尚有大殿和韦陀殿2座、砖塔8座,均于“文革”期间被拆除。寺址范围内,残砖断瓦随处可见,包括有联珠纹瓦当、手印纹砖、方格纹铺地砖、建筑构件等。

14·楼观台道士塔

元代。又称“会灵观塔”,原址位于西安市周至县楼观镇柏泥车村,即楼观台说经台东南约200米处闻仙沟东侧。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以“周至楼观台古塔”名称公布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楼观台又名宗圣观,地处秦岭终南山北麓,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传周穆王曾游历至此,建造宫室,名“楼观宫”。春秋时,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以观天象,名“草楼观”;后老子西游入关,遂迎归草楼。老子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又传,秦始皇曾在楼南立庙,汉武帝在楼北建祠。史载,晋惠帝元康年间(291—299)在此广植林木,并迁民300余户维修守护。隋开皇初年曾大加修葺。唐武德二年(619),高祖李渊敕令增建殿宇,并赐地10余顷;武德七年(624)十月,李渊谒老子祠,改楼观台为宗圣宫,次年下诏:道先、儒次、佛后,遂大肆营建;玄宗时,以夜梦老子为名,改宗圣宫为宗圣观,再次扩建,使其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皇家道观和道教圣地;李唐以降,楼观台屡遭兵燹。清末,宗圣观废毁,唯说经台(即老子祠)和楼观上院尚存。由于历史上的多次浩劫,道徒们的灵骨塔亦难幸免。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楼观台道士塔已所剩无几。

以“周至楼观台古塔”名称公布的道士塔,建于元至元十五年(1278)。1987—1989年文物普查时,尚存方形砖砌塔基,底边残长2.16米,附近散布有条砖及塔基压阑条石等。后以遗址类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

现存黑白照片摄于1956年10月26日。形制为方形二层楼阁式实心砖塔。塔身由底层、平座腰檐和顶层3部分组成。因“腰檐”显著,公布时的说明一栏提示为“三层楼阁式”(实际相当于“二层三滴水”结构)。据原说明文字和照片观摩,底层正面作仿木结构三间,当心间饰砖雕板门;壁面施两根隐形倚柱,仅上部外露柱头部分。腰檐亦作三间,施砖雕平座钩栏。顶层亦三间,当心间饰砖雕板门,额悬匾额一方;门两侧各有一个身着甲胄、手持兵器的武士雕像;下部为砖雕平座钩栏,栏板上饰“寿”字、蔓草纹等砖雕图案。各檐下均施砖雕椽头、阑额、转角铺作和补间铺作;斗栱形式为五铺作出双抄,当心间置补间铺作两朵,次间一朵。塔顶平砖攒尖,因常年落尘积土,杂草丛生。

该塔造型特别,砖雕精美,是难得的元代道士塔范例。1968年11月,该塔被当地群众拆除,塔砖用于修建校舍和戏楼。

1992年4月,该塔“省保”名称被撤销[3]

◎ 楼观台道士塔

15·东阳舍利塔

元代。原址位于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原东阳乡)李氏村外。寺院早年已毁,沿革不详。

现存黑白照片摄于1956年10月。八角三层楼阁式实心砖塔,高约8米,造型沉稳庄重。塔身每面作仿木结构一间,以砖砌出角柱、阑额、转角铺作,斗栱形式为四铺作出单抄。层间叠涩出檐,檐角微翘。塔身底部为须弥座式样,有雕饰,稍残损。顶部形态介于宝葫芦与馒头形之间。底层嵌有青石塔铭一方,据塔铭记载,该塔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1958年,当地群众破除迷信,将该塔拆除。

◎ 东阳舍利塔

16·罔极寺塔林(20余座)

约元—清。原址位于西安市碑林区东关炮房街北侧。罔极寺敕建于唐神龙元年(705),系太平公主为其母武则天所立。典出《诗经·小雅·蓼莪》:“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开元二十年(732)曾易名“兴唐寺”,全盛时期常驻僧千余人。长庆元年(821),唐王朝与吐蕃立碑修盟,即历史上著名的“长庆会盟”,其结盟仪式即在寺内举行。现长庆会盟碑仍完好地保存在拉萨大昭寺内。罔极寺原址在唐宫城东侧大宁坊东南隅,宋、元两代有重修,约于元末明初迁建今址。

由于历史上寺院与藏传佛教(喇嘛教)的特殊关系,高僧大德圆寂后,其灵塔大都筑成喇嘛塔式样(即覆钵式塔),并予以粉白。民国十四年(1925),罔极寺始由僧寺改为尼寺,当时寺院东侧尚存塔林1处,有砖石砌筑喇嘛塔数十座,年代多为明—清,塔高约为2~10米;每座塔身都嵌有一方塔铭,镌刻高僧的法号、简历、生卒年等。20世纪50年代初,豫、冀、鲁等省的迁徙户在寺院西边空地搭棚建房,成为寺院外的第一代居民。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居民在罔极寺塔林空地上修建“土法炼钢炉”,开始拆用塔林砖石。炼钢炉废弃后,拆塔愈演愈烈,形成圈地搭建私宅风潮,致使塔林毁圮殆尽。当时被拆的喇嘛塔,俗称“白塔”(砖塔刷白后的颜色),有人说达20余座,详情有待考证。

17·大兴善寺塔林(约200座)

约元—清。原址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大兴善寺东南(今陕西省军区院内)和东北侧(今西安音乐学院院内)及东侧(今陕西歌舞剧院内)。大兴善寺为中国佛教密宗道场。隋开皇二年(582)迁建陟岵寺于大兴城(唐改长安城)靖善坊,取所在城、坊名,改称“大兴善寺”。

世称“开皇三大师”的印度僧那连提黎舍、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以及誉为“开元三大士”的印度僧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先后驻寺主持译务或传授佛教密宗。当时寺院占尽一坊之地,面积约合今26万平方米,为长安城最负盛名的佛寺和佛经三大译场之一。唐会昌五年(845)禁佛时,寺院几近毁废。宋元时期曾修葺,明永乐年间(1403—1424)重建,清顺治、康熙、乾隆各朝曾数次重修、增建。1945年,太虚法师在寺内创立世界佛学苑巴利学院。其时,寺院东南至东北一线尚存历代僧人墓塔200多座,时代多为明—清。20世纪50年代初拓建省军区大院和1958年迁建“西安音乐专科学校”(今西安音乐学院)及1959年成立“西安市儿童剧团”(今西安歌舞剧院)后,该塔林被陆续拆除[4],至“文革”初期尚余20多座,高3~5米,分布于西安歌舞剧院附近,当地(草场坡)孩童常在此间玩耍。未几,尚余的古塔也被逐一拆除,“文革”结束,仅剩清代“普通塔”1座。

1990年8月,该“普通塔”迁于今大兴善寺内。

18·金峰寺舍利塔(2座)

明代。2座。原址位于西安市鄠邑区石井乡曹家堡村外农田中。金峰寺始建于隋,臻盛于唐,著名天文学家、佛学家一行(683—727)曾驻锡于此。后世几经建毁,明代重修。据成化十年(1474)《重修金峰寺记》碑载,寺内置有前后大殿两座六楹,以及左右廊庑、祖师诸殿、伽兰殿、僧寮、楼阁等;从碑阴刊刻殿堂图观摩,殿宇达40余间,规模仍很宏大。20世纪寺院毁圮,21世纪重建,已失原貌。

现存黑白照片为鄠邑区赵生博先生摄于1987年6月麦收季节。两塔形制相同,均为喇嘛式石舍利塔,通高约2米。塔基为八角形,承仰莲瓣座,塔肚子为覆钵形,塔脖子、华盖和宝葫芦刹等石构件散落塔身周围。寺址早年被余下热电厂占用,两塔坐落于电厂南围墙外麦田中。20世纪末,村民嫌石塔妨碍耕种,遂将其埋于地下。据赵生博讲述,两塔俱有铭文,应为明中期之高僧墓塔。赵克礼先生在其《陕西古塔研究》170页采用了《户县文物志》所刊此幅黑白照,将其定名为“定慧禅师塔”,系误用照片。定慧禅师塔详情见本章“03·圭峰定慧禅师塔”条目。

◎金峰寺舍利塔(2座)

19·高冠峪舍利塔林(5座)

明代。原址位于西安市鄠邑区东南23公里的圭峰山高冠峪口西侧半山坡上。属寺庙遗存,寺早年废毁,沿革不详。

现存黑白照片摄于1986年8月,共有5座喇嘛式石舍利塔,均残。稍大者残高1.4米,塔基方形,承覆莲瓣座,塔肚子为覆钵形,塔脖子、华盖和塔刹不存。该塔林于1988年被彻底盗毁,部分方形覆莲瓣石塔座由文物部门收集,现置于鄠邑区文管会。

◎高冠峪舍利塔林(www.xing528.com)

20·三里店半截塔

明代。原址位于咸阳市三原县城关镇三里店村。原为三原县城的标志性建筑,早年残毁,剩余半截,当地习惯称为“半截塔”。

现存黑白照片拍摄于1907年8月26日。塔为砖砌八角形,残存二层,残高约10米。塔身底层相间辟券门;二层收分明显,每面辟一券门或假券门,真假相间。层间叠涩出檐,施仿木构额枋、斗栱和转角垂莲柱。残存塔体为明代砖塔建筑风格。1941年,国民革命军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陶峙岳将军会同三原县政府,拆除三原县城墙之女墙和三里店半截塔,用女墙砖和塔砖筑修三原县城内居民饮水的水渠和东门内路南第一蓄水池。据三原县中山街小学(佛光小学)46届校友、原宁夏大学历史系教授白述礼的回忆文章讲述:“我还清楚记得,当时,在市场文化馆展出过拆三原县三里店半截塔时候出土的金佛两尊,放在一个玻璃盒子里面。金佛像约10公分高。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

◎ 三里店半截塔

21·木塔寺木塔

明代。原址位于西安市雁塔区丈八沟乡木塔寨村北侧。寺始建于隋仁寿三年(603),系文帝杨坚为独孤献皇后祈冥福所立,初名禅定寺,为当时国内最大的皇家寺院。

寺内有七级木浮图,“崇三百三十尺,周回一百二十步”(高约97米,周长181米)。唐武德年间(618—626)易名大庄严寺,其后屡修葺。宋、元数次重修,元末木塔毁于兵燹。明代重建寺院及木塔,明末废毁,仅存木塔。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修,始易名“木塔寺”。同治年间(1862—1874)又遭兵燹,寺宇加速凋敝,再无力恢复。约清末至民国初期,木塔颓毁,仅存基址。1958年,曾将塔基石条挖出作为大炼钢铁的填料。其后,塔基被临时建筑叠压。据当地老人讲述:临建房屋下,原是一方形夯土基址。1987—1989年文物普查时,尚存砖券山门、东西偏殿、砖结构法堂和康熙、雍正年款碑石5通,以及木塔基址等。后以“木塔寺”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21世纪初,寺院荒圮。2010年,建成“木塔寺遗址公园”对外开放。

22·乾县喇嘛塔

明代。原址位于咸阳市乾县县城东南,具体位置不详。现存黑白照片摄于1953年。宝瓶式砖喇嘛塔,高约9米,由须弥座、覆钵、四出轩、十三天相轮和华盖等组成。塔下部为双重须弥座,局部残损。塔肚子(塔身)为覆钵形,下饰一圈覆莲瓣。塔身上部砌作仿木构“四出轩”形式。其上为塔脖子,呈圆柱形,刻作“十三天”相轮,上覆陶质宝盖。塔顶残毁,原有宝珠刹不存。该塔与第五批“省保”单位——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通高9.1米的武功县的寺背后塔(又称释迦文佛舍利宝塔)十分相似。鉴于此,乾县喇嘛塔的建造年代或在明正德年间(1506—1521)。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该塔被拆除。

◎ 乾县喇嘛塔

23·海国寺塔

明代。原址位于咸阳市乾县姜村乡双羊村西侧。寺始建于唐代,早年毁圮。

据1987—1989年文物普查资料称,寺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50米,总面积约4 000平方米。寺内原有七级砖塔,高约15米,20世纪已毁。20世纪80年代,塔基暴露砖券地宫,其内四壁开五龛,龛内置黑釉瓷舍利罐等。后以“海国寺遗址”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

24·二水寺塔

明代。原址位于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二水寺村东北100米,坐落于漆水河与漠峪河交汇处的高地上,寺和寺塔因二水环绕而得名。另一说为顺恩寺附属建筑,又名顺恩寺塔,俗称二水寺塔。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以“武功二水寺古塔”名称公布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黑白照片摄于1956年10月12日。八角七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高约30米,造型古朴。塔身底层特高,嵌有青石塔铭1方。层间以砖叠涩出檐,砌两排菱角牙子。塔顶平砖攒尖,塔刹无存。“文革”期间的1969年10月,附近477号信箱单位负责人以安全为由,鼓动当地村民拆除了该塔。

1987—1989年文物普查时,尚存寺址面积约800平方米,遗留有砖砌塔基、条砖、残瓦及明代“创修菩萨庙碑”等。后以寺址归入遗址类,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该塔属性还有一说:言大明万历年间,邑人张汲请命于县衙,倡议修塔,以祀文昌帝君和彰显武功县文脉兴隆、文笔鼎盛,遂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动工兴建。塔成,远望如一巨笔,直指云天。

1992年4月,该塔“省保”名称被撤销[5]

◎ 二水寺塔

◎ 塔铭(拓片)

25·寒崇寺塔

明代。原址位于渭南市白水县南彭衙村。传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唐宋有重修,明成化六年(1470)重建。曾于明末发现后流失的前秦建元四年(369)“广武将军碑”,在民国九年(1920)修葺寺院时被重新发现于寺内。该碑书法疏朗,交浑飘逸,被康有为誉为“关中楷隶冠”,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寺院尚存山门、钟楼、鼓楼、大殿、僧舍,以及十八罗汉像和砖塔1座。

现存黑白照片摄于1962年。塔立于鼓楼西南侧,为内折型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底平面呈形,即塔体每面内折,携带塔檐内折,与通常所见古塔相异,是国内十分罕见的密檐式塔型。塔身素面,层间以砖叠涩出檐,砌两排菱角牙子。塔刹为宝葫芦形,石质。该塔高约20米,也有说高12.3米。“文革”初期的1966年夏,以“破四旧”之名,该塔被当地群众拆毁。

◎ 寒崇寺塔

26·王店村塔

明代。原址位于咸阳市礼泉县药王洞乡王店村。寺早年废毁,沿革不详。

现存黑白照片摄于1956年。方形六层楼阁式砖塔,通高10余米,造型简洁。塔身以砖叠涩出檐,底层和顶层檐下砌菱角牙子,二至五层檐下砌平板枋,每面平板枋上承一斗三升斗栱,平身科置两攒。塔顶平砖攒尖,置相轮和宝珠刹。1958年大炼钢铁,该塔被当地群众拆除。

◎ 王店村塔

27·罗圈崖石塔

明代。原址位于咸阳市泾阳县蒋路乡罗圈崖村附近。现存黑白照片摄于1956年。多宝塔式二层石舍利塔,高约3米。塔基为片石与青砖混砌;塔座一层为八角形,二层为仰覆莲瓣束腰圆形体。塔身一层为圆鼓形,辟一竖长方形龛,上置仰莲瓣圆座;二层为扁鼓形,上置方形宝盖,四角起翘,上置方形座,托宝珠刹。“文革”期间,该塔被当地群众拆毁。

◎ 罗圈崖石塔

28·渊大海墓塔

明代。原址位于渭南市富平县宫里乡惠家村。寺早年废毁,沿革不详。

1987—198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喇嘛式青石舍利塔1座。塔身上部已残毁,下部埋于地下。露出部分为鼓形,高0.5米,直径0.63米。其上有嘉靖二十三年(1544)款“圆寂渊大海和尚灵”楷书题刻8字。后以墓葬类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该塔今已不存。

29·善宁寺石舍利塔林(5座)

明代。原址位于渭南市富平县流曲镇淡村。寺始建于唐代,后世屡建屡毁。寺址内曾出土唐代陀罗尼经幢。

现存黑白照片摄于1956年。据原富平县安争地先生讲述:这几座石塔,应系明代善宁寺高僧舍利墓塔。从现存照片上来看,宝瓶式石喇嘛塔有5座之多。各塔基座均为八角形须弥座;塔肚子(塔身)为覆钵形;塔脖子各异,有的刻作“十三天”相轮(残),有的为仰覆莲圆盘;顶置宝盖托宝珠刹。其中,一座塔的覆钵体辟有佛龛1个,内雕结跏趺坐佛像1尊。“文革”期间,该塔林被捣毁。

◎ 善宁寺石舍利塔林之一

◎ 善宁寺石舍利塔林之二

30·安众寺琳公和尚塔

明代。原址位于渭南市富平县庄里镇长春村崔家组西侧坛山初级中学院内。“三普”时发现,为安众寺遗存。寺始建于北魏,历代屡有建毁、重修。20世纪中叶寺院颓废,改为学校。寺址内先后发现北魏正光五年(524)造像碑、唐代高浮雕石构件,二者现藏于富平县城区文管所;另存明代“琳公和尚塔铭”,现置坛山中学院内。

31·蟠龙寺塔

明—清。原址位于渭南市富平县淡村镇西盘村张桥组东北方向赵氏河北二级台地上。“三普”时发现,为蟠龙寺遗存。寺址面积约3 000平方米,原有山门、献殿、钟鼓楼、寝殿及砖塔1座。20世纪中叶被人为破坏。遗址地表可见少量琉璃瓦件、脊饰残片及部分残砖。

32·碧云禅师塔

明代。原址位于宝鸡市陇县县城南门外刘家沟。现存黑白照片摄于1956年。六角四层楼阁式砖塔,高约12米,造型端庄瑰丽。塔基为须弥座式样;塔身层间以砖叠涩出檐,顶层檐角翘起,似为兽头;塔顶平砖攒尖,塔刹不存。各层每面均设一方龛,顶层方龛内各浮雕一个楷书大字,合读似为“南无阿弥陀佛”6字。1958年当地群众破除迷信,将该塔拆除。

◎ 碧云禅师塔

33·涧峪砖塔

明代。原址位于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原东阳乡)涧峪。秦岭七十二峪之一的涧峪分东涧峪和西涧峪,原分属东阳乡和高塘镇。2011年,裁撤东阳乡,并入高塘镇。涧峪砖塔原址在东涧峪,系祈神灵、镇水患之风水塔。

现存黑白照片摄于20世纪80年代初。八角五层楼阁式砖塔,高约15米。底层正面辟拱券门,二层以上实心。层间叠涩出檐,施砖雕额枋、垂花柱、椽头、瓦垄等。塔顶平砖攒尖,塔刹不存。该塔于1986年遭暴雨和雷击倒毁。

◎ 涧峪砖塔

34·皇峪寺石舍利塔林(4座)

明—清。原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滦镇黄峪寺村。此地依傍翠微山,唐初曾建有皇家避暑离宫“太和宫”,贞观初年废。贞观二十一年(647)改修废宫为“翠微宫”,元和元年(806)改为翠微寺。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额永庆寺,金至明代仍称永庆寺,清代或改皇峪寺,颓废后讹为黄峪寺。据有关调查资料称,寺内原有舍利石塔4座,“文革”期间毁没。

35·仙游寺舍利塔林(6座)

明—清。原址位于西安市周至县马召乡金盆村南600米处的秦岭黑水峪口。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原名仙游宫,系隋文帝避暑行宫;仁寿元年(601)易宫为寺,并立舍利塔;唐开元年间(713—741)重修;元和元年(806),诗人白居易驻寺作《长恨歌》;大中年间(847—859)扩建为三寺,分置黑水两岸,南岸的仍称仙游寺,亦称南寺;明正统六年(1441)重建,更名普缘禅寺;清康熙二年(1663)重修,复称仙游寺;乾隆、道光年间及民国初年又曾修葺。1988年文物普查资料显示,寺院尚存大雄宝殿五间、配殿三间、法王塔1座,另有明清僧人舍利塔6座(其中3座已残),明代铁钟1口、清代碑石16通。

为配合西安市黑河引水枢纽工程,2001年8月至2003年10月完成法王塔整体搬迁复建工程,新址位于原址北约2.8公里的金盆村北梁上。其间,寺院殿宇和塔林被悉数拆除。之后,原址没于黑河水库。所拆塔林中,4座有纪年,2座年款缺失。分别为:

35—1·普同塔

明代。明天顺元年(1457),西域僧人桑加巴修建。位于原寺院墙外东南15米。现存黑白照片摄于1956年11月8日。宝瓶式石喇嘛塔,残高7.79米。下部为方形须弥座,边长2.5米。塔身呈覆鉢形,南北各辟一方龛。其上压石板两层,拼作方形华盖。塔脖子呈圆锥体,刻作七层相轮。刹顶为方形盔顶(“文革”中,刹顶毁佚)。

◎ 普同塔(右)

35—2·月珠和尚墓塔

明代。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位于原法王塔西北约40米处。现存残塔彩色照片摄于1988年4月。喇嘛式石塔,残高约3米。塔基座方形,每边长2.1米。塔身为覆钵形,正南方有一长方形龛,所嵌碣石已失,塔脖子和塔刹不存。

◎月珠和尚墓塔

35—3·逼水塔

明代。位于原法王塔北约40米处。现存彩色照片摄于1988年4月。喇嘛式石塔,塔身坍塌,仅存方形基座。据清乾隆本《周至县志》记载:“逼水塔在潭东南岸,高可八尺许,周砌以石,摩刻甚工,(苏)东坡佥判凤翔时,常游此,题记其上,历宋数百载完好如初。后好事者求长公遗书,模拓无已,寺僧苦于供应,乘寇变,遂揭沉潭底,以至古迹湮没。”说明塔上碑碣毁于明末清初。据仙游寺文管所资料记载,逼水塔为唐代所建,但从实际所存的方形石塔基座判断,应是明代遗物,当系明代重建,它与明天顺年间(1457—1464)修建的月珠和尚墓塔极为相似。

◎逼水塔

35—4·逼风塔

明代。位于原法王塔南70米处狮山山脚下。现存彩色照片摄于1994年1月。塔体早年坍塌,尚存方形塔座,底边长约3.6米。塔体石块堆于塔座旁。推测该塔形制应与逼水塔相似,亦为喇嘛式石塔。

◎逼风塔

35—5·见明和尚墓塔

清代。位于原仙游寺院墙东南约400米处。塔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现存彩色照片摄于1990年6月。六角三层楼阁式砖塔,通高5.9米,底层每边长0.95米。塔身层间砖砌枋木构屋檐,檐下施砖雕椽头、斗栱、额枋、垂莲柱、花卉。塔顶平砖攒尖,塔刹无存。塔身二层南、北面各嵌碣石1方,分别题刻“传临济正宗三十五世见明和尚墓”和《见明和尚塔铭并序》等。三层正南券形塔龛嵌碣石1方,亦有题刻。

◎见明和尚墓塔

35—6·守贞和尚寿塔

清代。位于原仙游寺院墙东南约400米处,与见明和尚塔南北相峙。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现存彩色照片摄于1988年4月。六角二层楼阁式砖塔,通高8.5米,底层每边长2米。塔身层间出檐平浅,檐下施砖雕斗栱、额枋、垂莲柱、花卉。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珠式塔刹。一层嵌塔铭7方,二层嵌塔铭5方,内容多为颂扬之辞。其中,一石刻有“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七世守贞和尚寿塔”字样;另一石为清代关中大儒路德疗眼疾痊愈后,为守贞和尚题写的四言诗塔铭。

◎塔铭一

◎塔铭二

◎守贞和尚寿塔

36·灵泉寺石塔

明代。又称“仰天石塔”,原址位于西安市周至县哑柏镇仰天村,为灵泉寺附属遗存。灵泉寺始建于唐,后世屡有建毁。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盩厔知县杨义曾主持修缮;道光六年(1826)重修后殿;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前殿;民国时期曾作村塾;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于此设立粮草供应第四兵站;1958年改为“粮草管理站”,后改哑柏粮站;新中国成立初期,前殿已不存;20世纪70年代后期因粮站扩建,后殿被拆除。据“三普”调查资料称,寺址东西宽约40米,南北长约110米,总面积约4 400平方米,遗有道光二十年重修灵泉寺前殿碑、石塔构件及莲花座等。重修灵泉寺前殿碑记有道光六年重修灵泉寺后殿和道光二十年重修前殿的经过,碑阴刻有当地“晋泰生”“永泰恒”等商号和周围的庄严村、西上堡等村村民捐资额等。

现存黑白照片摄于1956年3月。塔为花岗岩质地,多宝塔造型,通高约2.4米。塔基为石砌八角形,由五层块石垒砌。塔身四层,底层为圆鼓形,东侧正中辟方形佛龛;二层为八角形,每面刻有铭文,多漫漶,可辨张、毛、刘、朱等姓氏;三层东、南、西、北各辟一券龛,内雕跏趺坐佛1尊;四层为矮小圆鼓形。层间套接八角塔檐,顶置宝珠塔刹。该塔原立于灵泉寺南山门外,当地谓之“无影塔”,于“文革”后期被拆除,石构件散存于村民家中或埋于地下。1995年前后,村中兴建药王庙,遂将石构件集中拼对,重修立塔,因拼对有误,整体已失原貌。

近年,有居士发愿集资,于原址复建灵泉寺大雄宝殿等,形成了一定规模。早年寺内供奉有石雕释迦牟尼像1尊,扩建粮店时搬离,现不知所踪。

◎灵泉寺石塔

37·云霞禅师舍利塔

清代。原址位于渭南市临渭区南七乡北七村。云霞禅师,俗姓张,明末清初陕西华阴人。塔为寺院遗存,寺始建年代及沿革不详。

1987—1989年文物普查时,尚存六角形石舍利塔,通高4.5米,底边长1.2米。塔身嵌康熙四十六年(1707)碣铭1方,上刻“传曹洞正脉云霞心禅师金身塔”13字;朱磨柴撰文,朱子贵书丹。后以墓葬类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该塔21世纪初毁没。

38·韩城五星塔

清代。原址位于韩城市老城区东南3.2公里的塬上。北为城古寨,东为金盆村,西为城古村。曾公布为韩城市文物保护单位。据有关地志资料记载,清雍正二年(1724),该塔由韩城县令杨宗泽创修。

现存彩色照片摄于20世纪80年代初。八角十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通高30余米。塔身以砖叠涩出檐,通体收分较小,造型耸拔俊丽。底层每边长3米,层高3米,面北辟拱券门,额刻“云路”2字;二层以上至第九层,每层交替辟4孔券窗,隔层位置相错;第十层为八面辟窗。塔顶平砖攒尖,置铜质宝瓶式塔刹。塔身二层设有神龛,供奉彩绘泥塑魁星像,龛两侧砖刻“大丈夫别开生面,奇男子不压衣冠”楹联。根据塔身塑有魁星像以及在塔北曾建有“文昌祠”判断,该塔应是文星塔。塔的东北原建有小型土塔5座,取“五星连珠”之义,故又名“五星塔”。另外,在塔南曾建有“关帝祠”和“奎文书院”,塔周围的六社群众曾多次对其进行重修。后来,关帝祠和奎文书院皆毁。1986年8月16日,因浇灌农田使五星塔地基下陷,塔身倒毁。塔身所藏“三乐斋龙门四书五经”图书30本以及铜质宝瓶式塔刹,由韩城市博物馆收藏。

◎韩城五星塔

39·老县城佛殿石舍利塔

清代。原址位于西安市周至县厚畛子乡老县城村东200米。所谓老县城,即佛坪厅故城。据清光绪九年(1883)《佛坪厅志》载,道光五年,析盩厔(今周至)、洋县两地置佛坪厅,属汉中府。光绪末年,因“匪荡掠城邑,袭杀同知”,厅治迁今佛坪县址,斯城遂废。

1987—1989年文物普查时,佛殿遗址面积约1 500平方米,尚存条石砌筑前、后殿基址及残佛舍利石塔1座。有咸丰元年(1851)汉白石质“重修佛殿碑”1通和青石玄帝像、佛像各1尊。碑文述及“坪以佛为名”,故有“佛坪”的由来。后以遗址类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今残塔已不存。

40·黑峪道士墓塔

清代。原址位于宝鸡市眉县小法仪乡(2001年并入汤峪镇)黑峪村。道观早年已毁,沿革不详。

1987—1989年文物普查时,尚存道士墓塔1座。为方形二层实心砖塔,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塔基方形,塔高3米,底边长1.12米。塔身底层正面中央嵌石碣,上刻道教华山派道士□弟子姓名及年款;二层有收分,层间叠涩出檐。四角攒尖顶。后以墓葬类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据有关调查,该塔今已不存。

41·景禅寺舍利塔林(4座)

清代。原址位于宝鸡市凤县唐藏镇杨家庄村。寺早年已废,沿革不详。

1987—1989年文物普查时,尚存砂石质舍利塔4座。其中3座为六角三层楼阁式塔,底边长0.6~0.8米,残高1.3~1.85米,顶皆毁。塔身各层辟龛造像,一座正面嵌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款塔铭。另一座为多宝塔式圆形五级实心塔,刹已毁,底径0.7米,残高2.6米。塔身五层均为扁鼓形,一至四层浮雕莲花,第五层正面辟方形龛。塔旁遗存嘉庆十七年(1812)塔铭1方。另有同治十三年(1874)“景禅、广佛两寺合一碑”1通。后以墓葬类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21世纪初,塔林已全部毁坏,尚余部分塔基、构件散落草丛中。

42·杨家山石舍利塔

清代。原址位于宝鸡市凤县红光乡杨家山村。寺早年毁圮,沿革不详。

1987—1989年文物普查时,尚存喇嘛式石舍利塔1座,残高2.1米。塔座为六角三级台阶式,塔肚子(塔身)为鼓形。塔身上下各置一石盘形构件。塔顶已毁。后以墓葬类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21世纪初,该塔倒毁。

43·松平庵道士塔

清代。又称“玲珑塔”,位于宝鸡市凤县平木乡高家庄村。1987—1989年文物普查时,尚存圆形砖塔,残高1.6米,底径1.1米。塔基为六棱形,塔顶已毁。塔身嵌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玲珑塔碑”1通,据碑载,该塔系武当山太子坡邱祖十七代弟子初教臣所建。后以墓葬类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该塔21世纪初毁没。

44·二道沟僧人墓塔

清代。原址位于宝鸡市凤县坪坎乡碾子坝村。属寺庙遗存,寺早年废毁,沿革不详。

1987—1989年文物普查时,尚存六角三层楼阁式砖塔,通高2.45米。塔基方形。塔身二层浮雕神话故事图案,三层刻咸丰元年(1851)塔铭。顶置宝珠式塔刹。后以墓葬类载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该塔21世纪初毁没。

45·豆积山道士塔

清代。又称豆积山塔,原址位于宝鸡市凤县凤州镇凤州村豆积山下。属“果老洞”道观遗存,为纪念王姓道人生前募化重修果老洞庙宇而建。

六角五层楼阁式砖塔,残高约8米。塔内实以土坯;塔身收分柔和,层间出檐平浅;塔顶平砖攒尖,塔刹无存。因年久失修,塔体剥蚀严重。2007年前后,当地为开发景区,将其予以拆除(据说后期将复原重建)。塔址附近遗存道光二十一年(1841)《王师塔铭序》碑1通,青石质,圆首,座佚,高0.97米,宽0.47米。正文14行,满行27字,记载王氏生平及募化维修果老洞庙宇事宜。

46·香积寺高僧墓塔(2座)

唐代、清代。原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香积寺村。香积寺为佛教净土宗祖庭,始建于唐永隆二年(681),后世屡有建毁。清同治年间(1862—1874)遭兵燹,光绪年间(1875—1908)重修。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香积寺”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据相关调查资料称,此前已有2座高僧墓塔消失。分别是:

46—1·唐代高僧舍利塔

位于香积寺东侧约200米处今香积寺村。现存黑白照片为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先生于1906年拍摄,但该塔毁于何时,阙载。塔为方形三层楼阁式,砖石结构,高约7米。塔基为青石砌筑。塔身砖砌,层间以7排砖叠涩出檐,施菱角牙子。塔顶平砖攒尖,置青石质地塔刹。刹座为三层圆形仰莲瓣托方形刹柱,上置两层圆形仰莲瓣托宝葫芦形塔刹。该塔底层较高,上部正中辟方形佛龛,内嵌石刻造像不存;佛龛左右两侧辟竖龛,各嵌天王造像1尊。塔身二层正中偏上镶嵌一块券拱形顶石刻造像门(形同造像碑),造像门高43厘米,宽26.5厘米,厚9厘米。石门门框四周与券拱形门额上阴刻西番莲蔓草纹图案。石门正中有2尊浮雕天王造像,左侧天王身穿甲胄,双手拄剑;右侧天王身穿甲胄,左手叉腰,右手持矛,右腿微抬。石门下方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蹲卧的护法狮子。石门额上有一条断裂的斜缝。

1997年8月28日,香积寺村村民修建房屋在挖地基时发现这块造像石门,现藏于西安市长安区博物馆。根据塔身、塔刹造型和石刻造像、造像门纹饰特征等判断,该塔建筑年代应在唐中晚期。

◎唐代高僧舍利塔

◎塔身石造像

46—2·清代高僧墓塔

位于香积寺善导塔东侧约100米,与前述唐代高僧舍利塔毗邻。现存黑白照片摄于1956年10月。六角二层楼阁式砖塔,底层每边长约0.7米,通高约4.5米。塔身一、二层东面辟券门,一层券门额嵌长方形石匾1方。塔身层间出六角挑檐,施砖雕椽头、斗栱、额枋、垂莲柱、花卉。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珠式石塔刹。整体造型与周至仙游寺守贞和尚寿塔极为相似,据此推断,该塔应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1958年“大跃进”期间,该塔被拆除。

◎清代高僧墓塔(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